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上)〈倫敦新聞畫報〉記錄的晚清1842-1873(精裝)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上)〈倫敦新聞畫報〉記錄的晚清1842-1873(精裝)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81438683
沈弘
青森文化
2015年7月24日
170.00  元
HK$ 153  






ISBN:9789881438683
  • 叢書系列:紅投資/青森文化/叢書
  • 規格:軟精裝 / 312頁 / 16k
    紅投資/青森文化/叢書


  • 人文史地 > 中國史地 > 文化史











      ● 以西方著述角度看中國歷史,擴大觀察著眼角度,歷史研究可以更為公正!

      ● 配以畫報原圖的速寫、版圖,藝術價值甚高,澳門版畫研究中心誠心推薦!




      《倫敦新聞畫報》創刊於1842年,是全球首份以圖像為主,配以生動文字描述的一份刊物,它包括隨行船隊記者記下的,不單止東方中國的各種見聞。



      然而,本書將其刊物報導抽取與中國、香港或臺灣等相關的內容,匯集成書,並將其翻譯成中文,回饋華人讀者,使其內容、資料更容易、方便流通,;兼且書中的插圖速寫、版畫於藝術界來說亦是不可多得的瑰寶,此書無論於藝術價值或歷史價值都是絕佳收藏讀物。



      至於話歸中國史,向來主流均以信史為主,史官、官方的主論述都著眼於一朝興衰,是以錯過太多史料例如貨幣經濟、民間生活等風貌。清代學者章學誠之《文史通義》,提倡「六經皆史」,顯地方志,正跟《倫敦新聞畫報》異工同曲,《倫敦新聞畫報》以圖像為內容主體,吸引目光有趣閱讀,除了提供西方眼光角度怎樣看中國之餘,亦為民間史料、生活、某些風俗儀式揭秘。



      本書所輯錄的是由1842年起至1873的晚清時期,在西方人眼中所報導的中國是怎樣的國度,這些舊相片加上文字描述,就能夠提供一個嶄新的角度予我們審視近代史。



      中國歷史向來是勝者寫敗者,至今都仍然未有確定、公認的、記錄關於清朝的一部「正史書」,透過蒐集不同的史料,將更加能夠還原歷史面貌,例如中國與外國之間的戰爭因何而起,在西方人的眼中,一些中國人的社會生活習慣、儀式、習俗又是怎樣的呢?中國官修史向來都著重治亂興衰,但在民生觀察上的記載,彷彿甚少提及,於是這冊書,可以讓喜歡研究歷史的讀者獲得更多有用的資訊;至於一張張的舊相片,也可以引起不同讀者的興趣,從圖像作起點去閱讀歷史,一書在手,猶如親身去了歷史博物館飽覽展品一樣。而最重要的是,該些圖片速寫都是駐當地記者或畫家親眼目擊的第一手報導,有時候觀點看法也與中國史料相左,於是可借中、西兩方的史料作更客觀、更有系統的整理。



    聯合推薦



      王禎寶 - 澳門版畫研究中心會長



      錢納利(George Chinnery 1774-1852)、布爾哲(Auguste Borget 1809-1877)等名家東來,在珠江三角洲設置畫坊,大量滿足所謂「貿易畫作」的市場所需。創刊於道光晚年(1842)的《倫敦新聞畫報》,是世界上第一份內容以圖像為主的報紙,其插圖就是大量取材自許多東來遊記書籍中的插圖,亦有部分是來自當時在廣州十分流行的通草紙畫。



      趙雨樂? - 香港公開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院教授

      《倫敦新聞畫報》是難得一見的英國近代報刊,從創刊的1842年開始,它意味著在華種種的事象觀察,儼然替晚清向近現代中國過渡立下另類的解讀。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倫敦新聞畫報〉記錄的晚清1842-1873》,以該報的中國見聞為切入點,不失為嶄新的中國史研究園地,充分做到微觀而宏觀的文化分析,可說得上是現時探析《倫敦新聞畫報》的我國學界權威。





    出版說明

    在西方發現歷史

    圖像的力量

    譯序

    1842

    中國的道光皇帝(Taou Kwang, the Emperor of China)

    中國(China)

    海德公園角的「萬唐人物館」(The Chinese Collection, Hyde Park Corner)

    中國報導:對乍蒲的描述(China: Description of Chapoo)

    中國報導:揚子江、廣州、南京、上海、大運河、黃埔(China: Yangtze River, Canton, Nankin, Shanghai, the Grand Canal, Whampoa)

    中國的外交(Chinese Diplomacy)

    長城與大運河(The Great Wall and the Grand Canal)

    中國的大使(The Chinese Ambassador)

    1843

    中國人的貢金(The Chinese Tribute)

    福摩薩(台灣)島與廣州十三行(The Island of Formosa and the British Factory in Canton)

    鴉片貿易(The Opium Trade)

    1844

    關於英國軍艦的一張中國畫(Curious Chinese Drawing of an English War-Steamer)

    1845

    中國的巨型臼炮(Monster Gun, at Woolwich)

    中國青年(Chinese Youths)

    1846

    清朝欽差大臣耆英在香港(Procession of the Chinese Commissioner at Hong Kong)

    中式床架(Chinese Bedstead)

    1848

    「耆英號」中國兵船(The Chinese Junk ‘Keying’)

    停泊在東印度公司碼頭的中國兵船(The Chinese Junk in the East India Docks)

    1849

    清軍的軍旗(Chinese Standards Captured)

    在虎頭門寨的會談(Interview at the Bogue Forts)

    加爾各答的華人陵園(The Burial-Ground at Calcutta)

    澳門總督被刺(Assassination of the Governor of Macao)

    1850

    在中國沿海被燒毀的一支海盜船隊(Burning of a Piratical Fleet on the Coast of China)

    參觀中國的長城(A Visit to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1851

    倫敦首屆世界博覽會開幕式上的中國官員(希生)(Opening of the Great Exhibition—The Chinese Mandarin)

    中國家庭(Chinese Family)

    在「耆英號」兵船上的中國武術表演(Chinese Performance on Board the Junk)

    到奧斯本宮做客的中國家庭(The Chinese Family at Osborne Palace)

    1853

    香港的中國帆船比賽(Chinese Boat Race at Hong-Kong)

    中國的革命(Revolution in China)

    基督教在中國(Christianity in China)

    中國的內戰—英國皇家海軍「赫耳墨斯號」在揚子江上(Civil War in China H.M.S ‘Hermes’ in the Yang-Tze-Kiang River)

    1854

    包令爵士—法學博士、香港總督和英國駐華全權代表(Sir John Bowring, L.L.D., Governor of Hong Kong, and H. M. Plenipotentiary in China)

    包德魯里巷劇院(Drury-Lane Theatre)

    1855

    包令爵士出使北京(Sir John Bowring’s Mission to Pekin)

    南京的叛匪向「李號」炮艦開火(The Rebels of Taipings Opening Fire Upon the ‘Lee’ Gun-boat)

    南京的太平軍起義者(The Rebels of Taipings in Nankin)

    1857

    炮轟廣州(Bombardment of Canton)

    與中國的戰爭(The War with China)

    與中國的戰爭:廣州要塞的陷落(The War with China: Capture of Canton Forts)

    與中國的戰爭:英軍攻擊廣州要塞和炮台的計劃(The War with China: Plan of the Attack on Forts and Batteries of Canton)

    中國速寫:採茶女和清軍旗手(Sketches from China: Chinese Woman Gathering Tea and Chinese Military Standard-Bearer)

    廣州城牆之內的街道(Canton within the Walls)

    跟中國的戰爭:兩封通訊員的來信(The War with China: Letters from two Correspondents)

    中國速寫:廣州的守街衛兵、養蠶(Sketches from China: Canton Street-Guard, Rearing Silk Worms)

    中國的船舶(Chinese Shipping)

    在中國的戰爭:叛匪、滑竿和香港(The War in China: Chinese Rebels, the Mode of Carrying a Wounded Rebel, and Hong Kong)

    在中國的戰爭:「飛馬號」輪船和廣州大火(The War in China: The Passenger-Steamer ‘Fei Ma’ and Conflagration at Canton)

    在中國的戰爭:中國的兵船和叛匪(War in China: The Chinese Vessels of War, Chinese Rebels)

    在中國的戰爭:餌雷、海盜船和上海港(The War in China: Chinese Infernal Machines, Chinese Pirate Craft, Shanghai)

    香港的下毒事件(The Poisonings at Hong Kong)

    中國的刑罰(Chinese Tortures)

    前往中國的英國海軍運兵船

    去中國的路上:馬賽和馬耳他見聞(En Route for China: Sketches of Marseille and Malta)

    去中國的路上:埃及見聞錄(En Route for China: Sketches of Egypt)

    寧波的皇陵(The Tombs of the Chinese Emperors at Ningpo)

    在中國的戰爭:剿滅海盜船(上)(The War in China: Destruction of the Pirate Ships I)

    在中國的戰爭:剿滅海盜船(下)(The War in China: Destruction of the Pirate Ships II)

    前往中國的英軍增援部隊(Reinforcement for the War in China)

    去中國的路上:蘇伊士札記(En Route for China: Sketches of Suez)

    去中國的路上:紅海上的閒暇(En Route for China: A Calm on the Red Sea)

    去中國的路上:亞丁和馬爾地夫(En Route for China: Aden and the Maldives)

    前往中國的英國海軍艦隊(British Gun-Boat Flotilla en Route for China)

    去中國的路上:從錫蘭到香港(En Route for China: From Ceylon to Hong-Kong)

    中國速寫:香港(Sketches from China: Hong-Kong)

    中國速寫:香港群像(Sketches from China: Portraits of Different People)

    佛山水道之戰(The Battle of Fatsham Creek)

    在中國的戰爭:流溪河之戰(War in China: The Battle of Escape Creek)

    香港速寫(Sketches from Hong Kong)

    香港的閱兵場(The Parade at Hong Kong)

    在中國的戰爭:佛山水道之戰、抬轎子的苦力(The War in China: The Battle of Fatsham Creek, Chair Coolies)

    英國皇家海軍的制服(Naval Uniform)

    在中國的戰爭:馬尼拉之行(War in China: A Trip to Manilla)

    馬尼拉速寫:騎馬旅行(Sketches in Manilla: Traveling on Horseback)

    馬尼拉速寫:碎石路與早餐後的閒暇(Sketches in Manilla: A Macadamised Road and Leisure after Breakfast)

    馬尼拉和香港速寫(Sketches of Manilla and Hong Kong)

    馬尼拉速寫:市井小販(Sketches in Manilla: Chinese Chow-chow Sellers and the Meat Market)

    馬尼拉速寫:菲律賓的夏天(Sketches in Manilla: The Heat of Summer in Philippines)






    《一圖勝千言》



    “An illustration worth a thousand words”




      西方是個講求理性邏輯的地域,早在中世紀海權拓展的年代,以西班牙、葡萄牙為首的遠洋船隊,每隔幾個月,隨?天氣、水流許可就大舉而出。那年代,由皇侯貴胄贊助的航程上,基本的船務人員和商貿代表之外,還有另一類人,他們身負到處探索、詳細紀錄船隊登陸每個補給口岸的風土人情的任務。這些人中,許多不單是文筆精練的遊記專家如Allen Thomas(1849-1924),見到異國景物有難以形容之處,他甚且懂得用畫筆描繪,一一交待細節。今日今時,歐美眾多博物館仍藏有大量所謂殖民時期的遊記插圖,無論是熱帶雨林的一草一木和花鳥蟲魚,或某個早已消失的蠻荒氏族的衣冠文物,都能一頁頁形象鮮明地給你細說從前。



      十九世紀初,經過幾百年的通航,成就了西方航海事業的頂峰時期。在攝影術還未流行的年代,來華貿易的商賈在回航時要帶上一鱗半爪紀念,就得靠那些洋人畫師畫幾幅廣州十三行會的盛況或他們在澳門駐留之處的山容地貌了。再晚一點,錢納利(George Chinnery 1774-1852)、布爾哲(Auguste Borget 1809-1877)等名家東來,在珠江三角洲設置畫坊,大量滿足所謂「貿易畫作」的市場所需。創刊於道光晚年(1842)的《倫敦新聞畫報》,是世界上第一份內容以圖像為主的報紙,其插圖就是大量取材自許多東來遊記書籍中的插圖,亦有部分是來自當時在廣州十分流行的通草紙畫。



      通草是我們製作燈蕊的原料,經刨薄如紙,堪比西方的水彩畫紙,華裔的西畫工匠利用水粉可畫出比油畫更低成本的行貨,這類畫作題目廣泛,從一花一葉到山光水色,由販夫走卒七十二行到春宮秘戲行刑斬首,應有盡有,本書106頁《鴉片鬼的墮落歷程》所描繪的細節,幾乎也可以肯定是拷貝於通草紙畫。這類產品因為價廉物美,?色經久不退,是最受歡迎的手信,也都成了現今遺於海外最真確的昔日寫照。




    王禎寶 - 澳門版畫研究中心會長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