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出版說明
自從一九七六年南師懷瑾先生講完《孟子》以來,至今已是三十五個年頭了。當時是應台灣青年戰士報唐社長之邀請,在該社所作的公開講課。為了使年輕聽眾易於了解,南師是與歷史配合,且以輕鬆淺顯方式講解,俾使聽眾能深入經典中的真義和精神。
《孟子》全書共七篇,第一篇〈梁惠王〉於一九八四年出版,書名為《孟子旁通》(一)。惟世事無常,次年南師又應邀前往美國,《孟子》其餘各篇記錄,皆隨帶至美,後又輾轉各地,至今始得重啟整理工作。
《孟子》這本書,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儒家典籍。孟子生於戰國時代,他繼承了孔子的精神,始終為人倫正義,為道德政治奔走呼號。所以在《孟子》書中所記述的,不僅是為政的原理準則,更是人人身心道德修養的基本。
數千年來,孔孟之道為什麼如此受到重視?正如南師在《孟子旁通》前言所說,孔孟的一生,「始終為崇高的理想而努力,放棄了自我而為天下人著想,為千秋萬代著想,因此也就受到人們一種超越的崇敬,稱之為聖人」。
時至廿一世紀的今天,孔孟學說,在世界各地皆有蓬勃而起的趨勢,現《孟子》〈公孫丑〉篇,已在南師指導下,先行整理出版,其餘各篇,亦將加緊整理工作,陸續印行出版,以饗愛護傳統文化的讀者。
再者,本書雖為《孟子》的第二篇,由於各篇亦可單獨閱讀唸誦,故而另定書名為《孟子與公孫丑》。未來各篇,亦將各定書名,不再沿用《孟子旁通》原書名。
《孟子》全書的講解紀錄,原為蔡策當時中文速記,後再謄寫,並略作初步整理。在手寫的原稿中,也見有李淑君及另一人的整理筆跡,但迄未完稿。編者據此再做整理,完成工作。惟本書中小標題,仍保留蔡策所擬。
在蔡策手寫原稿中,歷經三十餘年的歲月,頗多殘破,外加零亂難識,經新加入的彭敬,細心辨認,始得以輸入電腦。
另義務協助校對,查資料等工作的謝錦揚、宏忍師等各位,在此也一併多謝了。
劉雨虹記
二○一一年一月廟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