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
真正做一次自己的主人
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導演�曾文珍
?
或許,每個人的軀體裡都住著一個委曲求全的靈魂,依著世俗規範、旁人眼光,過著生活。人們的心裡總是想著:「總有一天,我就可以……」、「等我有時間,我會……」但最後的結果往往是:那一天並沒有來、時間也不知跑到哪裡去……
?
作者克莉絲緹娜.蘇撒姆親訪生命進入尾聲的一些人;這些最終的告白,是多麼企盼自己的靈魂,能真正做了一次自己的主人。
?
由此反觀生命與生活的意義,或許才能使受困的靈魂獲得釋放。
?
正視死亡,我們才會明白何謂生命
杏語心靈診所院長�陳俊欽
?
當生命不得不結束時,我們將發現:生命的容顏竟如此的凌亂、難以辨認:既沒有高潮迭起,也沒有百轉千迴;既沒有抑揚頓挫,也不教人心旌撼動;一點也不像我們想像中的神聖:百感交集、豁達淡定、抑或不忍卒睹──事實上,在生命終站前的臉孔,從錯愕、憤怒、驚惶、不真實與不甘心,到茫然、無助、不敢置信、討價還價,再到平靜、灑脫、無憾、心滿意足,一點特別也沒有。
偏偏,這就叫作人生。
?
作者以第一人稱的敘事觀點,完整的寫出了自己投身於安寧療護第一線人員「臨終陪伴志工」的所見所聞。作者將八十位臨終者的自述在經得本人同意後給集結起來,以一種極為忠實、不具批判性的方式呈現。難能可貴的,是作者的實地接觸與現身說法,徹底瓦解了電影與文學所營造出來,關於死亡的神秘面紗與人造氛圍;卻反而留下了一種臨終時,那令人難以言喻、如坐針氈、莫可名狀的死亡氣息,有如泡水多時的發霉地毯,教人作嘔,卻又真切無比。
?
想像一下,倘若在你面前,一位癌末病患正用最後的氣力,撕扯著身上的各種救命管線,從氧氣管、鼻胃管、靜脈注射管到導尿管,同時用淒厲的嗓音嘶吼:「為何是我!我不要死!我不想死!救救我!我不要死!」血液、尿液與糞便飛濺,當死亡已經成為進行式時,叫不叫醫護人員已經沒有多大差別,而站在她正前方的,卻只有你一人。基於職責,你必須做點什麼,讓她安靜下來,然而,見到這樣的景況,你打算跟她說些甚麼呢?
?
忍著點,習慣就好了?
?
現在是最難受的,以後會越來越好?
?
我知道妳很不舒服,但是,過去就沒事了?
?
你將發現:所有慣常拿來安慰的話語,在那當下,全部都變成廢話──對於一位沒有未來,也不可能改變什麼的臨終者,你沒有任何的語言,是有說服力的,是派得上用場的。
?
死亡像利刃,貫穿了所有社會的框架、身分地位、道德評斷、一切的一切。沒有希望、沒有未來、沒有尊嚴、被任意擺布、被任意剝奪──如同作者在受訓經歷的:在紙領帶上寫滿自己牽腸掛肚的人事物,而後被老師一個一個硬是剪去,直到連「孩子們對母親的愛」也被剪去,什麼也不剩,而你什麼也不能做。
?
透過本書,您將會見到的,不是八十個臨終者的「盍各言爾志」,也不僅僅是人們對於稍縱即逝的生命悵惘;而是一種輕輕的嘆息、與上帝欲言又止的交易、尋常到不能再尋常的嘮叨絮語、最淡定的深層自我告白、抑或困惑驚恐無法自已的紛亂情緒──有許多臨終者提到:他們所說的,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然而,就在年復一年的日常生活中,萬萬想不到會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表露出來。
?
作者從「臨終陪伴志工」的角度揭露了這一切,卻很巧妙的避開了任何「愛要及時」、「即時行動」、「將每一天當作是最後一天」等等的警世寓意;她只是藉由這些臨終者的自述,讓我們明白一件事──
?
不管我們接不接受,打從我們出生的那天開始,我們就是一種廣義的臨終者:每一分每一秒,我們都正步向死亡。時時刻刻將那位活在未來臨終的自己放在心上,明白你們是一體的,不管此刻你做什麼事,他終將承受你所有的所作所為。別太期待自己會在空難或其他重大意外事故中驟然消失,也別指望自己活到一定歲數後就去自殺──那些都不是瀟灑,而是類似天天賭博、做著中大獎時我要怎樣又怎樣的愚蠢行為。
?
正如作者開宗明義的在第一句話說:「這不是一本有關死亡的書,而是一本生命之書」──去正視死亡,我們才會明白何謂生命。文中的八十位臨終者已經來不及明白生命了。但是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