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
不是「增加努力」,而是「集中努力」
每個人都希望能擁有自己想要的人生,但這就像「資產」與「才能」,當你缺乏與生俱來的優勢時,應該怎麼做?──最值得信賴的方法恐怕就是「努力」了。
在書店裡也能看見成排「達標方法」、「養成晨型人的生活習慣」、「成功者的習慣」、「運動員都在實踐的自我管理法」等相關主題的書藉,還有許多名人寫的「努力實現夢想」勵志故事。這些書裡頭滿是自我管理的貫徹,教導你如何「更努力」的方法;再加上問題解決訣竅、教練手法等傳授新近知識與技能的圖書也陸續問世,為了學習這些那些,必須再多努力一點。
我也認為努力很重要,但現在多數的上班族,真的不夠拼搏嗎?
至少就我見過的諮詢者,每一位都是兢兢業業地在開創屬於自己的人生。他們每天拚命投入工作,連睡覺都嫌浪費時間,所有精力都用來學習,假日也在進修。每天都必須這樣用盡全力,才有可能換得讓人生大躍進的轉職機會;沒有跳槽打算的人也為了能在公司裡得到更好的職務,或是轉往企業內條件更優良的分公司,甚至是害怕被裁員,所以使勁地做出業績。
實不相瞞,我認為國內上班族的努力已經超過極限。近年來因為工作過勞的關係,罹患精神方面疾病的人上門諮詢資歷佈局的情況也急速增加。他們當中的多數都是名校畢業,從小就持續衝刺到現在。這些人過度拚命念書、工作,致使身心都生病了。
努力要能得到回報才是最重要的,肯在工作上下功夫的人要能擁有想要的人生、獲得幸福才好。那麼,該怎樣才能做到呢?
這時不該是胡亂「增加努力的量」,而是必須先掌握自己人生中的重點,選擇現階段必須做的事情,然後「集中努力」。
##擁有「人生策略」,努力就能有效利用##
本書所要介紹的就是能讓努力集中,促使人生大躍進的訣竅。透過跳槽法則打造的資歷對策,人人都能夠以最少的力氣邁向目標終點。以此為基礎的生涯目標實踐顯得公平、便利並確實,無關「出身背景」,沒有特殊「才能」也沒關係,一般人也能夠充分運用。不需像在準備司法考試一樣得付出非常人能模仿的「努力」,也不會像被動地讓公司人事異動影響人生那樣需要「運氣」。
決定好從現狀到終點目標的路線,致力向前邁進,別浪費在其他重要性低的事物上;捨棄與目標無關的進修學習、資格考試、職務經驗,並在自己設定的資歷佈局上,以成為一流人物為目標,比他人多付出一倍心力。資歷對策說穿了,就是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人生,掌握對自己而言最重要的事務並且「集中」努力完成。
因此,我希望傳達過去幾乎不曾提過的「人生策略」將努力集中在某件事物上以得到幸福。
##置身在「努力」會獲得回報的社會##
這裡稍微換個話題。各位是否也曾有過如下的疑惑?
「出社會之後,你用過在學校學過的三角函數嗎?」
「拚命記住歷史年號到底是為了什麼?」
「工作上根本不會用到古文,我們會這些有什麼功能?」
當然有些人的工作會需要這些知識,但對多數人來說,這些都無助於生活。儘管如此,國民在十幾歲的時候,仍需耗費龐大時間和精力學習這些東西。
有人認為「擁有這些知識和技能沒有壞處」,但是人生有限,一旦你覺得任何事物都「也許有必要」那可就沒完沒了,這樣的想法走到極端就會有「圓周率最好要背到一萬位數」之類的論述。各位或許覺得可笑,不過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三角函數、歷史年號與古文或許不分軒輊。「教育」當然有必要,但是高舉「教育」之名的背後有太多重要性過低的內容,而社會真正需要的「問題解決能力」、「領導力」等等反而被排除在外。
必要的知識與技能理所當然會因為從事的工作、想過的人生等「目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儘管如此,在看不見回饋的事物上灌注大量努力,不就是目前教育的現況嗎?這與寬裕教育失敗的主張沒有關係。即使拚命逼迫孩子唸書,只要還是以重要性低的知識填滿學習歷程,仍舊一點意義也沒有。另外,我不是要把導致這種狀況的責任歸咎於教育第一線的教職員身上,而只是認為我們有必要從根本重新審視教育制度。
在人生早期階段就進行「人生規劃」,將努力集中在對自己來說重要的事物上,才能更順利地抵達夢想終點。徹底學習職涯目標所需的技能,出社會之後就能闖出一番成果,然後享受有助於社會的喜悅,藉此湧現出更多想要回饋社會的欲望並更加努力。善用發達的人才市場,想在中途轉換跑道當然也有可能實現。等到我們的社會能夠變成這樣,多數人的人生將會變得更加豐富且順遂。
我希望人生規劃與職業教育可以成為教育制度的核心,人們能把努力集中在重要事物上,過著豐富的人生。人才市場的求職顧問將是這個社會的重要支柱,我期許更加精進自己,為這個社會帶來正面的影響。
本書有賴眾人的協助才得以出版。
首先,由於透過為諮詢者提供資歷佈局諮詢的業務、協助企業客戶徵才,獲得相當多的相關知識,方能動筆撰寫本書,本人由衷感謝有這樣的機緣。
也要深深感謝耐心等我完成這本書,並提供建議的鑽石社久我茂編輯、負責插圖的悟空插畫&網頁設計公司的良知高行老師、長時間在假日與深夜陪我寫作的谷中修吾先生、給予我寶貴建議的杉浦元先生、田村佳子小姐。然後也要謝謝支持我的妻子和女兒。另外,我想把這本書獻給在出版同時誕生的兒子。
二○一四年八月渡邊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