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社會醫療化:論人類境況如何轉為可治之症

社會醫療化:論人類境況如何轉為可治之症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7325075
Peter Conrad
巨流圖書公司
2015年8月20日
150.00  元
HK$ 135  






ISBN:9789577325075
  • 叢書系列:醫療社會學
  • 規格:平裝 / 368頁 / 25k正
    醫療社會學


  • 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 社會與心理類 > 社會與社工 > 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











      本書是醫療社會學的議題專著,不是艱澀抽象的理論書,更不像一般科普書為了通俗犧牲知識承載度;適當的「概念化」不只提供了有關世界的新知識,更提供了認識世界的新角度,為認識當代醫學發展的社會研究,提供一個或有偏頗但瑕不掩瑜的完整圖像。對來自醫學或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自學或教學的讀者來說,都是不錯的入門書。





    1 - 譯序

    -6 - 序 破除醫療化的迷思�公醫時代

    -12 - 原序

    -16 - 誌謝

    -18 - 導讀 掙脫怪異知識空間:從醫療化理論到在地處境�林文源



    第一部分 概念  001

    第 1 章 醫療化:脈絡、特徵,與變化 003



    第二部分 案例  031

    第 2 章 延伸:男性與男性更年期、禿頭,以及勃起功能障礙的醫療化 033

    第 3 章 擴展:從過動兒到成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067

    第 4 章 提增:人體生長激素與生物醫學提增的誘惑 105

    第 5 章 延續:同性戀與重新醫療化的可能性 149



    第三部分 約制與後果  177

    第 6 章 量測醫療化:分類、數量,與治療 179

    第 7 章 轉變的醫療化推手 205

    第 8 章 醫療化及其不滿 225



    參考書目  249

    索引  275






    譯序



      上過「醫療社會學」或對醫療社會學研究感興趣的讀者,對本書作者Peter Conrad應該不會陌生,他在「醫療化」議題上享有極高的聲望和知名度。本書最主要的論點是:近年來醫療化推力的轉變,特別是日益以市場為基礎的醫療化形式,已大大改變美國社會的醫療地景;作者提出延伸、擴展、延續及提增四種醫療化發展的形式,來概念化新的醫療化樣貌。



      以「學院」慣用的標準來看,作者將自己的論點與所謂的「醫療帝國主義」(medical imperialism)區隔開來,並試圖將另外兩個影響力深遠的醫療化論點納入自己提出的框架:將傅柯(Michel Foucault)《臨床醫學的誕生》(The Birth of the Clinic)裡的洞見詮釋為「社會控制」,將Adele E. Clarke等人提出的生物醫療化(biomedicalization)(見Biomedicalization: Technoscientific Transformations of Health, Illness, and U.S. Biomedicine)詮釋為提增類型。對於熟悉傅柯和生物醫療化論點的人來說,這樣的詮釋可能過於膚淺,甚至誤導。更不用說幾乎完全忽略像精神科醫師Thomas S. Szasz從古典自由放任主義(libertarianism)立場批判醫權體制和醫療化的先驅觀點,以及John B. McKinlay、Vicente Navarro、Howard Waitzkin等馬克思主義學者從資本主義體制再製的角度審視醫療化發展的貢獻。



      雖然本書確實提出自成一家的論點,但若將前述「相競」理論觀點當成標準來評價,那麼持平說:該書就理論深度、廣度和高度而言,似無特別驚豔之處。此外,本書嚴格說來算是集體創作,是由作者自己及其所指導(現亦任教大學的)學生之博士論文改寫後共著發表的期刊論文,再經修改後彙整成書。在社會科學界裡,要將指導教授本人的論點與學生的原創性揉合成一本具有內在連貫性和統整性的專書,本就是個難題。



      這樣一本有「六經皆我註腳」色彩、有「削足適履」嫌疑、美國中心論(從全稱式的書名《社會的醫療化》及援引案例來看)的書,還有譯介的必要嗎?



      當然有!



      首先,對一般讀者來說,初看之下可能覺得「醫療化」一詞與其他社會學行話一樣深奧艱澀。然而,透過作者對成人及兒童「過動症」、雄性禿、「同性戀」等具體案例之醫療化的翔實描述和平實文字,每個讀者幾乎都能「以身為度」,從自身或周遭親友的經驗,感受或體驗到醫療化這概念的合理性、正當性、啟發性、貼切、矛盾、荒謬和曖昧性,從而將醫療化理解為一個複雜而不難解、多樣而不易概括的「日常生活概念」(這不就是我們生命經驗的寫照嗎?),進而對自身或人類生命境況與醫療的關係有不一樣的想法,甚至因而能夠欣賞醫療社會學的魅力。



      其次,即使作者認為自己對醫療化抱持批判立場,但從醫療化議題的理論光譜來看,Peter Conrad的論點雖談不上保守,也稱不上批判。就像「社會學」在法國一度被看成「社會主義」的同義詞,「醫療化」對(包括台灣在內)很多醫學專業來說等同「反醫」的口號。從這個角度來看,Peter Conrad的溫和立場提供醫學專業與醫療社會研究者間一個可能的對話平台。此外,本書最大的貢獻之一是醫療化的「量測」,藉著以經驗資料為基礎的概念化及概念化的資料呈現,不僅讓論點更具說服力,也讓「崇尚理論而漠視證據」者與「崇尚證據貶低論述」者之間有進一步對話的可能性。



      第三,本書是醫療社會學的「議題專著」,而不是教科書或理論專著,對各種觀點議題的介紹雖不夠周延但也不浮淺,沒有理論專著慣見的艱澀抽象,卻也不像一般科普書為了通俗而犧牲知識承載度。適當的「概念化」提供認識世界的新角度,而不只是有關世界的新知識,就這點來說,本書相當成功。對醫療化形式的概念化,為認識當代醫學發展的社會研究,提供一個或有偏頗但瑕不掩瑜的完整圖像,對來自醫學或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自學或教學的讀者來說,都是起點不低的入門書。



      因此即便有前述的質疑,本書絕對值得譯介。



      那麼,如何讀這本書呢?林文源在導讀〈掙脫怪異知識空間:從醫療化理論到在地處境〉裡,期望這本書的譯介應盡可能與在地處境及知識社群發生關聯。因此他不單純評價本書或闡述醫療化理論,而是反省理論脈絡與在地問題性,冀望更有效促成本書的在地轉變。林文源以「在地問題性」為出發點,從「知識空間」的角度提醒:由於「知識後進國」受「先進知識」霸權的影響而產生對知識普遍性的誤認,在非中心的在地創造擬似「先進國」但卻不屬於「先進國」脈絡的知識,結果形成一個非此(理論輸入的在地)非彼(理論原產地)、身首異處(抽離在地脈絡的理論套用)的怪異知識空間或知識處境。除了提供在地研究成果,釐清在地社會、醫療與批判性知識層疊交織的多層次醫療化線索之外,林文源更以體制分析方法剖析台灣腎病醫療化案例,闡明在地自我後進化的醫療化之獨特性,指向掙脫怪異知識空間的可能性。



      〈序言〉由「公醫時代」的陳柏勳和黃致翰兩位年輕醫師主筆,面向醫療與健康照護專業評介本書,同時與林文源的導讀對話。他們認為本書成功破解了對醫療化本身或其社會研究最常見的兩種迷思,亦即「要不是認為醫療化是種百害無一利的威權壓迫與資本掠奪,就是認為醫療化的社會研究不過是社會學家以奪取醫療專業權威為目的的各種抹黑。」從而有助於醫學專業對自身、醫學和醫療體系之社會角色的反思。此外,他們也透過中醫治療更年期和轉骨方的例子指出:現代醫學透過醫療化框構出新疾病的知識空間,但囿於本身的知識、技術以及資源限制,仍在此知識空間留下許多空隙,甚至是模糊不清的灰色地帶,而中醫藉由重新結合、拼裝經典醫籍的論述,創造出符合現代醫學接受的名稱,在此新疾病的知識空間找到發聲的位置;據此,他們甚至提出「中醫之醫療化」議題的可能性。



      這種別開生面的醫療社會學者(導讀)與醫學專業(序)的對話,正是譯介本書期望看到的社會效果之一,也示範了「掙脫怪異知識空間」的可能方式,值得讀者花心力品味。



      翻譯本書的揪團行動出奇順利,多數夥伴沒怎麼思考就爽快應允,婉拒的主要也是因既定工作計畫而無暇抽手。在這個發表期刊篇數積點為主流價值的時代,仍有這麼多人願意花心力在沒有點數的翻譯上,令人感動!這些翻譯夥伴及負責章節如下:許甘霖(東海大學社會系;原序、誌謝、第一章)、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第二章)、徐畢卿(成功大學護理系;第三章)、陳志軒(台東大學特殊教育系;第三章)、曾凡慈(輔仁大學社會系;第四章)、胡郁盈(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第五章)、尤素芬(義守大學醫務管理系;第六章)、郭文華(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第七章)、邱大昕(高雄醫學大學醫療社會學暨社會工作系;第八章)。各章譯完後分別相互校閱,經原譯者修改,再交由我統一校閱並統整術語翻譯及文句風格。校閱過程中難免有歧異之處,感謝夥伴們對翻譯主持人的尊重,也因此若仍有誤譯疏漏之處,當然是我的責任。



      修訂完稿後,再請潛在讀者試閱,標出艱澀難懂的字句,再由我斟酌修改,全書重新潤飾後定稿。這些潛在讀者包括「公醫時代」的陳禹安(長庚醫學系)、廖偉翔(成大醫學系)、陳宗延(台大醫學系)、廖郁雯(輔大公衛系);郭文華邀請的幾位醫師:葉旭霖(新光醫院)、孫齊(禾馨婦產科診所)、陳煥武(林口長庚醫院)、王業翰(基隆醫院)及沈書慧(台北榮民總醫院);以及東海社會系博士生林昌宏(台中慈濟醫院)和研究生楊儒晟。感謝他們的參與,讓本書更具可讀性。



      最後附帶說明翻譯體例:本書專有名詞或概念(特別是醫學術語)的翻譯,我們根據出現脈絡採「出處原則」(如學術、專業或官方文獻)和「從眾原則」(即透過Google搜尋最常使用的繁體中文譯法)。



    許甘霖

    於東海大學社會系




    其 他 著 作
    1. The Sociology of Health and Illness: Critical Perspect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