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內門鴨母王朱一貴

內門鴨母王朱一貴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0456387
謝貴文
玉山社
2015年9月04日
93.00  元
HK$ 74.4  






ISBN:9789860456387
  • 叢書系列:高雄文學
  • 規格:平裝 / 232頁 / 25k正
    高雄文學


  • 人文史地 > 台灣史地 > 人物史/傳記











      脫下傳奇的外衣,回到歷史、詩文上的記錄,重新認識鴨母王朱一貴



      康熙六十年(西元一七二一年),鴨母王朱一貴與杜君英等人,為了對抗貪官污吏,決定起兵號召反清復明。朱一貴從內門起事,一路攻下鳳山縣城、占領府城,登基稱王,最後在諸羅(嘉義)被捕。



      傳說朱一貴有皇帝命格,能趕鴨群如軍隊行進、開金口使魚乾復生,被稱為「鴨母王」,而穿戲服登基、即位三日就兵敗溝仔尾等故事,更為他的反抗行動增添戲劇色彩。然而,回到歷史與文獻,朱一貴又是個什麼樣的人物?



      至於起事地內門,舊時因地形險惡統治不易,民風剽悍,之後又因文人聚居、設立書院,而有鼎盛文風,同時具有文武兩方面的氣質,如今仍留有許多與朱一貴相關的傳說,是當地重要的歷史記憶。



      本書結合歷史典故與地景的相關介紹,帶領讀者深入認識「朱一貴事件」與內門地區,是了解朱一貴事件不可或缺的一本書。



    本書特色



      ◎跳脫傳統的記述方式,從歷史史料、文學作品,到戲劇傳說,完整收錄朱一貴事件相關記錄。

      ◎結合歷史典故與地景介紹,揭開臺灣最傳奇民變的神秘面紗,帶領讀者深入認識「朱一貴事件」,與事件發源地高雄內門。



    特別推薦



      ◎晚近的歷史學強調:不論是史料或者是歷史著作,都必然帶著製作者的主觀、偏見,和侷限。原來企求充分結合歷史之學術研究成果來進行歷史教育的理想,也一再受到挑戰。謝貴文教授這本有關清代朱一貴事件的書,具體地為上面的說法提供了一個本土的事例。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 吳密察





    總序/開啟高雄文史工作的另一新頁

    市長序/尋找城市前進的動力

    局長序/奠定文化建設的基石

    推薦序/好幾個朱一貴事件的歷史

    自序/看見跨越古今與大小傳統的朱一貴



    壹、 楔子



    貳、 歷史文獻的朱一貴

    一、出身來歷 二、「鴨母王」的由來 三、何處養鴨? 四、起事原因 五、起事的組織 六、勝利的征途 七、王朝建立 八、朱杜決裂 九、族群衝突 十、失敗的結局 十一、餘波與影響



    參、 古典詩文的朱一貴

    一、 藍鼎元《平臺紀略》與《東征集》 二、藍鼎元〈臺灣近詠十首,呈巡使黃玉圃先生〉 三、陳夢林〈鹿耳門即事八首〉 四、 卓夢采〈避寇鼓山〉 五、讚頌馬定國的兩首詩作 六、春牛埔英烈的傳記與祭文 七、平臺三大將領的傳記與墓表 八、異事書寫 九、清代至日治時期與朱一貴有關的詩作



    肆、 民間文學的朱一貴

    一、風水寶地 二、養鴨異象 三、起兵三願與皇帝嘴 四、扮皇帝與三日皇帝 五、早發神箭 六、成王敗寇 七、全攻鹿耳門 八、投死路 九、臺灣朱一貴歌 十、朱一貴題材的傳統戲曲 十一、講古小說《鴨母寮風雲》



    伍、 朱一貴事件的起點:內門

    一、群山列嶂 二、族群變遷 三、海東文獻初祖沈光文 四、紫竹生春與七星墜地 五、萃文書院與義民祠 六、宋江陣與總鋪師 七、興安宮與朱一貴文化園區 八、農特產與萬能薯



    陸、 尋找朱一貴的有關遺跡

    一、臺南市小南城隍廟 二、林園鴨母王廟 三、杜君英莊 四、杜君英崇祀 五、萬丹上帝廟 六、竹田六堆忠義祠 七、鳥松大將廟 八、臺南市二府口沈



    柒、尾聲



    參考文獻





    市長序



    尋找城市前進的動力

    高雄市長? 陳菊




      高雄是個充滿熱情、創意、活力的現代都會,也是個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文化城市。



      在漢人尚未移民到這塊土地時,柴山上即有馬卡道族人活動的蹤跡,留下「小溪貝塚」的重要遺址。荷據末期,荷軍遭鄭氏部隊擊退後,曾在打狗南岸海汕地區集結,而留有「紅毛港」的地名。



      明鄭時期,鄭氏部隊插竹為社,斬茅為屋,前鎮、後勁、左營、右衝(昌)等地為其軍事屯墾區。



      清領時期,清廷在左營興築舊城,成為臺灣第一座土城、石城,與鳳山新城合譜「雙城記」。清末打狗開港,郭德剛、史溫侯、馬雅各、萬巴德等人引進西方的宗教、醫學與科學,高雄成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窗口。



      日治時期,隨著高雄港築港工程、縱貫鐵路的通車,臺灣煉瓦會社打狗工場、淺野水泥株式會社等在此設廠,高雄一躍而為全臺的工業重鎮,臨港的哈瑪星也成為現代化城市的起點。



      戰後時期,鋼鐵、造船、石化等重工業在高雄蓬勃發展,加工出口區的設立,吸引大量的就業人口,高雄成為外地移民的新故鄉;而生猛有力、勇於挑戰的城市性格,也造就其「民主聖地」的稱號。



      二○一○年縣市合併後,高雄成為全臺土地最大,人口居次的都會,三十八個行政區各有特色,有閩南、客家、外省、原住民等族群;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一貫道等宗教聖地;工、商、農、漁等產業;山、海、河、港等景觀,使城市更具有多元的魅力。



      歷史不能遺忘,文化必須保存,城市更要勇往直前。我們相信這些先民所走過的歷史足跡、求生存過程中所形成風俗習慣、人與土地互動所積澱的文化資產,都是城市前進的動力;唯有更積極去發掘、書寫、推廣各地的文史,才能找出多元豐美的地方特色,指引城市發展的方向。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與歷史博物館所策劃的「高雄文史采風」叢書,又有謝貴文教授《內門鴨母王朱一貴》一書出版,為城市的文史建構跨出重要的一步。在此除感謝作者與有關同仁的辛勞外,也期待有更多學者專家投入文史采風的工作,為高雄找到前進的動力。



    局長序



    奠定文化建設的基石

    高雄市文化局長? 史哲




      從常民生活出發,保存及活化文化資產,為城市留下動人的歷史記憶,是本局推動文化建設的重要理念。



      紅毛港,一個在荷據時期即存在的漁村聚落,因產業環境變遷與高雄第二港口的開發,而於二○○七年全數遷村殆盡。為保留這個漁村的生活樣貌與歷史記憶,本局在原址興建紅毛港文化園區,展示當地所遺留的建築構件與常民文物,並結合遊艇推動文化觀光,讓更多市民及外地遊客體驗紅毛港的昔日風華。



      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位在西子灣山坡上的全臺第一座洋樓,它見證打狗開港的歷史,也是西方文化進入臺灣的指標。本局接管這座古蹟後,重新整修與再利用,並爭取及修復山下的高雄州水產試驗場(英國領事館館舍),以登山步道連結兩座古蹟,形成具有異國情調的文化園區,吸引許多國內外的觀光客前來造訪,重溫東西文化交會的歷史情境。



      駁二藝術特區,一個位在港灣的人氣景點。本局將承載高雄產業發展的老舊倉庫群,轉化成年輕、時尚、創意的藝文空間,並結合舊打狗驛所改造的鐵道文化園區,重新喚起市民對港灣、鹽埕、哈瑪星的共同記憶,也使一度沒落的老街區再現繁華。



      除了這些有形的文化資產外,在高雄各地還有許多風俗、信仰、節慶、產業、傳統工藝、戲曲等無形文化資產,本局除依文資法加以登錄外,也藉由貨櫃藝術節、鋼雕藝術節、高雄偶戲節、戲獅甲藝術節、眷村文化節等活動的舉辦,使傳統的民俗文化得以延續與傳承,並加入藝術與創意的元素,賦予其新的生命活力。



      為發掘與保存更多在地的文化資產,作為高雄市文化建設的基石,本局與歷史博物館策劃「高雄文史采風」叢書,本次出版專書《內門鴨母王朱一貴》,也以此持續深化本市的文史工作。未來這套叢書將會結合更多的學者專家,有計畫地撰寫與出版文史系列專書,讓文化建設有源源不絕的養分,在高雄的土地上扎根茁壯。



    推薦序



    好幾個朱一貴事件的歷史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 吳密察




      晚近因為受到內外交逼而不能不反省的歷史學,已經不再如十九世紀那樣,對於科學、客觀抱持著樂觀主義的信仰,改而強調:不論是史料或者是歷史著作,都必然帶著製作者(即使研究歷史的人都被稱為「製作者」,可見一般)的主觀、偏見、和侷限。同時,原來企求充分結合歷史之學術研究成果來進行歷史教育的理想,也一再受到挑戰。謝貴文教授這本有關清代朱一貴事件的書,具體地為我們上面的說法提供了一個本土的事例。



      稍微涉獵過臺灣歷史的人,大概會知道清代有個「反清復明」的朱一貴事件。但是,這種反清復明之朱一貴事件的內容,卻是二十世紀才成形的。而且,這樣的朱一貴事件之歷史理解,在晚近大約三十年間的臺灣史學術研究裡,卻是不斷地受到挑戰而已經難以成立了。但是,它顯然還是臺灣之學校教育中歷史教育的主流內容。



      朱一貴事件發生於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但是在此事件發生後的大約兩百年間,我們所據以理解這個事件的最基本根據,其實卻是當年鎮壓這個事件的清朝官方(藍鼎元)所精心寫下來的征伐亂黨紀錄(《平台紀略》)和當年的公牘匯集(《東征集》),即使事件之後臺灣本地的方志也只是大幅度地舜引上述兩種具有官方征伐者性質的文獻。如果還有什麼可以將上述官方文獻相對化的,那就是鄉野民間所流傳、具有傳奇色彩,甚至顯得荒誕不經的傳說了。



      二十世紀初年,連橫在「排滿興漢」的意識形態之下,將藍鼎元《平台紀略》進行了反轉性的改寫,使得一個具有明確起義目標的「反清復明」敘事,於焉成形,這就是《臺灣通史》卷三十的「朱一貴列傳」。連橫刻意地將朱一貴說成是懷抱著亡國之痛,隱身草澤,伺機起事的有志之士(「朱一貴,少名祖,漳之長泰人,或言鄭氏部將也。明亡後,居羅漢內門,飼鴨為生。……性任俠,所往來多故國遺民、草澤壯士,以至奇僧劍客;留宿其家,宰鴨煮酒,痛譚亡國事,每至悲歔不已」)。當然,為了使朱一貴的「反清復明」起義顯得型式更加完備,連橫還替兩百年前的朱一貴寫了一篇文詞並茂的起義宣言「布告」。由於「排滿清漢」、「反清復明」這樣的意識形態與二十世紀中國民族主義的發展具有相輔相生的關係,因此這樣的朱一貴事件敘事就這樣擴散開來了。



      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地比對清代臺灣地方志中的朱一貴事件記載,卻會發現還是有微妙的差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起,陸續被歷史研究所使用的清朝宮廷檔案,也讓我們可以透過這些當年匯集到皇帝身邊的事件相關「情資」,來理解事件的始末和政府的對應。尤其是檔案裡包含著即使殘缺,卻是起事者的口述記錄的「供詞」,就讓事件不是只有鎮壓一方的說詞了。當然,我們也不會天真地就認為這些「供詞」是在自由意志下的表述。也就是說,等了兩百年我們終於可以在宮廷檔案中多少「聽到朱一貴這些亂黨的說詞」。因此,一九九○年代我在大學講授臺灣史的時候,就特別指定學生針對這些性質不同的史料進行比較。結果,學生也做出了頗有新意的報告。



      相對於官府的文獻、起事者的口供,臺灣民間所流傳的各種各樣的傳說甚至演繹,就更加地多元、流動了。這些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在社會中流傳的故事(另一種「歷史」)無疑是比目前的學院裡研究製作出來的歷史,更有社會的普及性。但是如何來理解、分析這些比起文字史料更加複雜的非文字史料和民間所認識的歷史,卻是一般的學院歷史學所難以駕馭,甚至還顯得無能為力而自我放棄。



      美國的中國史學者柯保安(Paul Cohen)曾經以一九○○年的義和團事件為例,為我們分析了三種義和團的歷史,分別是歷史學者的義和團(事件)、事件參與者的義和團(經歷)、作為事後教訓的義和團(神話)。這些事件、經歷、神話都呈現了一九○○年的義和團,但它們卻是如此的不同。一樣的,我們可以製作出幾種將近三百年前的朱一貴事件的歷史呢?



      或許,就像廣告詞那樣,我們幾年前還只聽到「斯斯有兩種」、但是曾幾何時,經過幾年,我們竟然一路從「斯斯有三種」、「斯斯有四種」、……地看到這種感冒藥的功能區分得更精密細緻,朱一貴事件歷史的理解是否也是這樣地不斷精緻深入呢。



    自序



    看見跨越古今與大小傳統的朱一貴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系副教授? 謝貴文




      朱一貴,臺灣史上的英雄人物。他出身卑微,渡海來臺謀生,以養鴨為業;因交游廣泛、頗富聲望,而被推舉為領袖,帶領群眾反抗清廷暴政。他在粵籍領袖杜君英的響應下,短短數十日即攻陷府城,登基為王,成功建立新政權。然而,由於缺乏治理能力,加之內部分裂與族群衝突,開國不及兩個月,即在清廷援軍圍剿下分崩離析,結束他短暫而又不凡的一生。



      鴨母王,一段流傳久遠的傳奇故事。它敘述朱一貴因獲得「風水寶地」而發跡,不但可以指揮鴨群排陣,也出現鴨子每日生兩個蛋的異象。他發出有違常理的「起兵三願」,卻都能一一實現,註定要成為真命天子。但由於穿戲服草草登基,又選擇金、銀而棄土、草,終被清廷看破手腳,而成為「三日皇帝」。在清軍「全攻鹿耳門」的戰略下,他倉皇逃出府城,卻又不聽軍師指示而「投死路」,徒留「鴨母王入溝仔尾,死路一條」的喟嘆。



      內門,一個位處高雄邊陲的偏鄉僻壤。它擁有群山列嶂的地理環境、「七星墜地」的風水寶地,也留有平埔族大傑顛社、海東文獻初祖沈光文的足跡,更是朱一貴事件的起點,迄今仍可見「鴨母寮」、「客寮」、「國公田」等有關地名,及供奉朱一貴的興安宮與文化園區。在歷史的積澱下,這裡展現出多元的文化魅力與地方特色,宋江陣與總鋪師成為兩大品牌,「羅漢門迎佛祖」也被指定為全國重要民俗,還有朱一貴「皇帝嘴」所封的萬能薯等農特產。



      本書以「內門鴨母王朱一貴」為題,即希望能跨越古今與大小傳統,探討歷史文獻與古典詩文中的朱一貴,以還原歷史的真相,看見不同時代的文人對此一事件的記憶與評價;發掘傳說、諺語、歌謠、戲曲等民間文學中的「鴨母王」,以瞭解普羅大眾對其人其事的認知、想像與情感;尋找內門及南臺灣地區有關朱一貴的遺跡,以呈現歷史場景及其現況,供後人憑弔、追憶與文化再造。全書的寫作筆法兼顧學術性與通俗性,期能有助於學者的研究開展,也方便一般讀者完整認識其多元面貌。



      在田野調查過程中,承蒙羅漢門文史尋根工作室陳聰賢老師及內門光興里林忠順里長的支持與協助,也獲得高雄鳥松大將廟、臺南小城隍廟、竹田六堆忠義祠等提供有關資訊,在此深致謝忱。另也要感謝高雄市政府文化局與歷史博物館的經費支持及有關人員協助,吳密察、戴寶村、戴文鋒、李文環、陳坤崙等五位審查委員提供寶貴意見,讓本書得以順利撰寫及出版。在朱一貴事件將屆滿三百週年之際,也期待透過本書能喚起更多人的歷史記憶,重新省思其意義與價值。




    其 他 著 作
    1. 借問舊城眾神明:清代以來左營舊城內外的祭祀空間
    2. 延續與變遷:遷村後紅毛港的寺廟與信仰
    3. 高雄林園鳳芸宮媽祖海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