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芥川的白描手法
〈橘子〉的藝術特色
芥川龍之介是日本大正時代的短篇小說巨擘。他的眾多短篇小說,從題材到形式,每一篇都獨具匠心,不落窠臼。他經常是通過三兩個人物,高度凝練地表達出主題思想,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時代某個側面的本質。
芥川於一八九二年生於東京市京橋區入船町,原名龍之助,後來他自己改名為龍之介。父親新原敏三,經營牛奶業。他出生後九個月,因母親精神失常,即過繼給住在本所區小泉町的舅舅道章作養子,改姓芥川。芥川家世代都在將軍府任文職,明治維新後,養父在東京府任土木科科長。家中生活雖不寬裕,但養父母卻很有教養,琴棋書畫無所不通,家庭裡有濃郁的傳統文化藝術氣氛。芥川自幼受到中日古典文學的薰陶,他精通漢文,能賦漢詩。上初中後,深受世紀末歐洲文藝思潮的影響,其中波特萊爾和史特林堡的作品對他的人生觀、藝術觀的形成曾起了很大作用。
十八歲時,芥川因成績優異,免試進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文科。一九一三年入東京大學英文系。讀書期間,成為第三次(一九一四)和第四次(一九一六)復刊的《新思潮》雜誌同人。他的短篇小說〈羅生門〉(一九一五)、〈鼻子〉等接連問世,從而奠定了他作為新進作家的地位。大學畢業後,他在鎌倉海軍機關學校教過三年書。一九一九年三月入大阪每日新聞社,一九二一年曾以該社海外特派員身分到中國遊覽,回國後寫了〈上海遊記〉(一九二一),〈江南遊記〉(一九二二)等。
芥川是新思潮派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創作上既有浪漫主義特點,又有現實主義傾向。新思潮派是從日本大正中期到昭和初年,繼白樺派之後興起的一個文學流派,又稱新現實主義或新技巧派。芥川早期的作品以歷史小說為主,借古喻今,針砭時弊。十月革命後,日本無產階級文學開始萌芽,芥川也在時代的影響下,著重創作反映現實的小說。他晚期的作品流露出對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的幻滅感。
二十年代末期,日本社會的階級鬥爭日益尖銳,芥川意識到自身的矛盾和軟弱無力,終於在精神極度苦悶中自殺。
在短短十二年的創作生涯中,芥川寫了一百四十八篇小說、五十五篇小品文、六十六篇隨筆,以及大量的評論、遊記、札記、詩歌等。他的每一篇小說,題材內容和藝術構思都各有特點,這是他在創作過程中不斷苦心孤詣進行藝術探索的結果。他的技巧純熟,文筆典雅俏麗,別具一格。 魯迅先生指出:「他(芥川龍之介)的作品所用的主題,最多的是希望已達之後的不安,或者正不安時的心情。」?
〈橘子〉(一九一八)是芥川唯一的一篇在沈鬱、暗淡的生活中看到一絲光明的作品,而這是得自一位萍水相逢的農村姑娘。全文總共只有兩千多字。作品中的「我」是個對「庸庸碌碌、百無聊賴」的人生感到厭倦的讀書人。故事的情節十分簡單。一天,此人坐在二等車廂裡。臨開車時,一個土里土氣的姑娘慌慌張張地闖進了他的車廂。他是個有身分、有教養、態度矜持的知識分子,姑娘那「沒有油性的頭髮」、「紅得刺目的雙頰」、「滿是凍瘡的手」、「俗氣的臉」、「邋遢的服裝」,樣樣都使他不快。尤其令他難以容忍的是姑娘明明拿著三等車票,卻糊裡糊塗地坐進二等車廂裡來。可是當他見到姑娘把五、六個橘子從窗口扔給柵欄外的三個男孩時,他「恍然大悟」,從而猛然改變了對姑娘的看法。
作者只點了一句:「姑娘大概是前去當女傭的」,這裡蘊蓄著主人公對姑娘身世的揣度和深切的同情。在十三、四歲這樣的年齡,有錢人家的小姐正在初中念書,還在向母親撒嬌呢,這位鄉下姑娘小小年紀就不得不隻身投到陌生人當中去出賣勞力。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經濟空前繁榮,工業飛躍發展。但農村卻很不景氣,土地越來越多集中到大地主手裡。自耕農淪落為佃農,由於交不起租金,只好把女兒送進城去當傭工。
小說中的這個姑娘有三個小弟弟,他們要為姊姊送行,但掙扎在飢餓線上的這一家人,連買月台票的錢都沒有。所以事先商量好,弟弟們將在柵欄外等著向姊姊告別。艱苦的生活在姑娘的雙頰上留下一道道皺痕,在粗俗的外表裡面,卻包藏著一顆純潔、真摯、寬厚、善良的心。臨走,她還在關懷弟弟們。她用僅有的一點錢,買了幾個橘子丟給他們。金燦燦的橘子,帶給他們孤寂的童年多大的歡樂啊。一個簡單的動作,就表現出勞動人民深厚、樸實的感情。
讀書人對這位姑娘由鄙夷而肅然起敬了。他這才「忘卻那無法形容的疲勞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議的、庸碌而無聊的人生」。作品用這麼疏疏朗朗幾筆,暗示出奇突而感人的內涵,既寫出當時日本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空虛苦悶,又刻畫了貧苦人真純的品格,作者以白描的手法,字裡行間引起讀者無限聯想。
通篇沒有一句對話,從頭到尾寫的是客觀世界在主人公頭腦中的反映。借景寫情,景色與人物渾然融成一體。我們不僅能看到姑娘的形象,橘子鮮艷的顏色,甚至彷彿嗅到了濃烈的泥土氣息。 芥川構思精巧,筆調生動,別有一種深婉含蓄的美。這就是芥川短篇小說的獨到之處,他的作品使我們聯想到雪舟?的水墨畫。? ?
文潔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