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2015年初,意外地承接電台廣播節目的主持,從此,一些文字的撰寫為配合廣播,也開始口語化。過往,我認為文字、文章並非口語、講述,文章固有其章法;口說必有其聲調,兩者即令重疊很大的一部分,畢竟各有其本質、特徵。然而,「然而」兩字適合書寫,用在口說,總是對不上味道,特別是台語文與外來語(北京話),永遠存有牛頭對不上馬嘴的扞格。
無論文字、語言,功能不外溝通,但呈現的方式天差地別,表達技巧也牽涉到人群的接受程度,以及被欣賞、肯定或否定的程度等等,涉及時代社會或不同族群的價值典範,沒有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公理,文學、藝文乃至科學皆然,隨著時空而流變。
2、30年前我認定台灣社會不只是大洋文化、無政府主義的混合體,又牽涉東、西、原住民文化大攪混的拉扯。台灣文化的特徵之一:沒有細胞膜的有機複合體,什麼軟、硬文化幾乎全然無過濾機制,管他毒物或大補品,一概照單全收、百無禁忌。近年我才體悟,除了釐得清的理念、理路之外,台灣其實具有一種文字、語言無從說明的禪門文化為基底,簡單地說,不受知識、識覺綁架的自由心性,或說「言語道斷、真空妙有」也,小小語言、文字差異,何足道哉?!
因此,2015年的這冊散文輯,我就藉助廣播機緣,說、寫不分,43篇半文半說,絕大部分都是我在電台的講稿,故而本書訂名《廣播側寫》。而因應旨趣,大分為四輯。
輯一不論內容,悉皆用來口述;輯二以自然生態旅遊為宗;輯三緣起於2009年初,筆者前往印尼熱帶雨林體會、感受,並楬櫫熱帶雨林網狀複雜的共生,才是人類未來世界政治的依歸(詳見拙作《前進雨林》240-267頁,2010年),後在〈熱帶雨林政治論之一〉(收錄於陳玉?,《山海千風之歌》242-245頁,2011年)延續思考,今則以台灣為例,稍加討論。後來,發現如全球自2010年6月開始推展的「Uber」,正是我認定的熱帶雨林政治學的生活小案例的實踐,將來,全球必將以爆炸式的串連,龐雜的項目,進行政治等全方位的軟性革命;輯四,從寫給小朋友的植物生態解說,乃至生活點滴,雜錄於此。
2015年中,老朋友蘇振輝董事長曾經兩次問我「60歲的況味」,因為他也即將步入耳順大壽。我說況味,即非況味,是即況味。60歲無得無無得;無空無無空;無定無無定;無中間,亦無二邊,更無中道。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唉!我一生不打誑語,打盡一切誑語,是即廣播。
我一生行走山林,最生疏於人際社交,卻頻頻受惠於諸多的貴人明、暗相挺,其中,鄭邦鎮教授啟迪我尤多,在我的朋友、前輩行列,我視鄭教授「說法第一」,本書得其大序,銘感五中!而黃文龍醫師一生一世知識分子風骨,除了懸壺濟世之外,更勤於擔任社會改造默默的背後推手,其人格高潔、大隱於市,本書得其後跋,三生有幸!
夥同一生好友楊博名賜序,本書集志同道合、難能可貴的摯友的祝福,共同為蘇振輝董事長,預慶60大壽!
是為代序。
陳玉?
2015.10於大肚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