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轉眼一甲子:由大陸知青到台灣教授

轉眼一甲子:由大陸知青到台灣教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206495
王力堅
獨立作家
2015年10月20日
160.00  元
HK$ 136  






ISBN:9789869206495
  • 叢書系列:Do人物
  • 規格:平裝 / 402頁 / 25k正
    Do人物


  • 人文史地 > 中國史地 > 人物史/傳記











      作者於1990年離開生活了三十五年的中國大陸,前往新加坡國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獲得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逾十年,2005 年初受聘為臺灣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回望自己人生六十年間三個重大的時空轉移:中國大陸→新加坡→臺灣,每一個時空,都留下或深或淺的人生足跡與印象。「還說知青」、「故土情牽」、「世事雜談」、「告別911」、「海外隨想」、「臺灣內望」六個單元的文章,涵括了大陸坎坷且崢嶸的歲月、海外彷徨而多彩的年華;既有深情的緬懷,深切的省思,也有深度的剖析,深刻的批判;貫注了作者的歷史回顧、社會觀察、人文思考及生命體驗。



    本書特色



      作者年輕曾捲入文革中的上山下鄉運動,當年的知青而今已於中央大學任教。中間經歷文革的結束,獅城新加坡的求學進修,最後又是如何決定落腳在台灣呢?三段時空中留下的足跡,都化作生命中的風景。





    自序

    ?

    輯一:還說知青


    關涉《知青之歌》的二則日記

    插隊詩鈔

    青春的躁動與掙扎

    那遙遠年代的朦朧感情

    信任與考驗

    塑造知青先進典型的往事追憶

    不堪回首的噁心

    生澀青春——讀《魚掛到臭,貓叫到瘦》心得

    看完《知青》失望了

    《知青》編導策略揣測

    關於《知青》女主角周萍的愛情

    《歲月甘泉》定位的困窘

    有感於知青理想主義

    重返下鄉地

    我的知青研究與教學

    ?

    輯二:故土情牽

    怎能忘了呢?這一天!

    懷念杜憲

    三十多年前的大學生自辦刊物

    看林梓發表小說有感

    林梓及其小說漫議

    遊子的思念

    久別

    跨年行程

    「六七一」憶舊

    越南研究生的抉擇

    海外關係今昔

    學歷的糾結

    也是陰雨天

    故鄉重行

    ?

    輯三:世事雜談

    由〈沁園春•雪〉想開去

    就這麼個「建國大業」?

    毛澤東是人,不是魔,也不是神——解讀〈中國的毛澤東困境〉

    文革研究還須「四化」

    這個禮平夠牛

    各說各話未必不可

    請耐心等待

    時代的鬱悶

    關於「貴族」話題的通信

    閒話「貴族」

    中外「貴族」隨想

    關於西方文明的「斷層」問題

    ?

    輯四:永別九一一

    關於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的思考

    請尊重生命

    如何看待九一一事件的恐怖分子?

    切勿將宗教和恐怖主義混為一談

    戰爭並非反恐怖主義的最佳途徑

    我們的道德底線在哪里?

    有感於網路論壇的罵戰

    不宜作這樣的類比

    不妨跳開一步看

    麥卡錫主義真的還魂嗎?

    言論自由是絕對的嗎?——我與薛文的分歧所在

    不應是非不辨地鼓吹民族主義與國家利益至上

    永別九一一

    ?

    輯五:海外隨想

    《舞遍全球》觀後隨想

    新加坡不相信眼淚

    穿上了紅舞鞋

    奢談愛國

    關於「海外華人」

    英文的迷思

    鄰 居

    歷史靜默者之新加坡篇

    新加坡華文教育之震盪

    新加坡華文教育前景堪虞

    新加坡客家社團前瞻性發展的現象與誤區

    浮光掠影溫哥華

    ?

    輯六:臺灣內望

    臺灣初遊

    轉眼一甲子

    歷史靜默者之臺灣篇

    「民國文學」與「現代文學」:回望「民國文學」之一

    「民國機制」闡釋獻疑:回望「民國文學」之二

    「過去式」或「現在進行式」:回望「民國文學」之三

    「過來人」的優勢

    中央大學第三十三屆金筆獎得獎作品讀後感

    一個飯局兩首歌

    引號的非一般用法

    死板與顢頇

    《兩岸?報》「當代中國ING」點評

    瑣記





    自序



      隨著2015年來臨,我便走過了人生的一個甲子,這可真是應了收進此書的一篇文章標題「轉眼一甲子」。



      此際,回望自己人生六十年間三個重大的時空轉移:中國大陸→新加坡→臺灣,每一個時空,都留下或深或淺的人生足跡與印象。1990年我離開生活了三十五年的中國大陸,前往新加坡國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獲得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逾十年,2005年初受聘為臺灣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



      於是,每每在學術交流場合,對我的介紹就有了一個頗為拗口的說辭:中國大陸出生成長的新加坡籍臺灣學者。



      十多年前起,我就陸陸續續將這些時空轉移過程的足跡與印象轉換為文字,發表在網路及自己的部落格(博客)。幾年前,更集中將有關在大陸時期,尤其是知青年代的往事記憶及思考,編纂為一書《天地間的影子——記憶與省思》出版。限於主題,該書未收我反映臺灣與新加坡相關問題的文章。現在所編的《轉眼一甲子:由大陸知青到臺灣教授》,便將前書所未收,我反映中國大陸—新加坡—臺灣三個時空足跡與印象的文章整合起來了。



      該書名之「轉眼一甲子」,如前所敘,是借用了書中一文的標題,涵蓋該書內容所涉時空;而「由大陸知青到臺灣教授」,即是對自己六十年來人生歷程及身份轉換的概括。



      中國大陸—新加坡—臺灣,三個頗不一樣的社會形態,常有人讓我比較在其間的生活體驗與感受,我卻往往不知從何說起。不過,從我這些文章中,當是可以瞭解一二。



      中國大陸畢竟是我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儘管離開了二十多年,仍是我筆下常常涉獵的對象——無論記憶、批評,還是反思、剖析,在「還說知青」與「故土情牽」兩個專輯中都得到頗為充分的展現。雖然「故土情牽」專輯中回憶1989年學潮的〈怎能忘了呢?這一天〉是我情牽最深者,但「還說知青」專輯更顯見我關注焦點所在。所謂「還說」,就因為我雖然已出版集中反映知青題材及議題的專書《天地間的影子——記憶與省思》,仍不間斷地「還說知青」。在這部分,有本書唯一的一篇附文〈歷史與文學:知青理想主義縱橫談〉,是孔捷生先生與朱嘉明先生受邀在我系一個講座的記錄稿,頗為深入而精闢地論析了歷史與文學中知青理想主義的相關問題。這也正是我在回憶知青往事以及探討知青歷史與文學時,所常常縈繞於心且糾結不清的問題。



      「世事雜談」專輯之文,是對紛亂世事的無序雜談。談鋒所指,是多方面的,跨時空的。有因前蘇聯電影引發的時評,有基於歷史事件展開的政論,還有更多是緣自網路而闡發的各種爭議。有的針對當局,有的針對個體,有的針對當前的網路文化生態,有的卻針對八竿子打不著的「貴族」問題。這些雜談,有相當的嚴肅性歷史性思辨性理論性,反映了筆者對紛亂世事的認真思考。

    2001年的911事件,雖然發生在美國,其影響卻是世界性的。當時我人在新加坡,卻迅速捲入聯結各地的網路論爭之中,並將多篇有關文章相繼發表在新加坡《聯合早報》與香港《明報》。這就是「永別911」專輯的由來。雖然這些文章(除了〈永別911〉)都寫於14年前,但其立場、觀點,乃至論證辯析方式,至今仍為我所堅持,因此,收進本書時,除了個別技術性文字調整,不做任何修改與更動。



      「海外隨想」專輯之「海外」者,當主要為新加坡;所「隨想」之事,既有歷史糾纏,也有現實困擾。筆鋒所及,似乎較多負面印象的呈現,當可作「愛之深憂之切」解。畢竟,那是我的第二個家鄉。去年暑假,返母校新加坡國立大學(習慣簡稱「國大」)中文系講學,便直言:無論如何,我確實十分感激「國大」,沒有「國大」給我機會就沒有我今天。至於在加拿大溫哥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任訪問教授,雖然只有不到半年時間,但無論在學術研究、自然景觀、人文風情,都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轉眼間,我來臺亦已十年。不過〈臺灣初遊〉則是我二十年前首次踏足臺灣的追憶之作,印象之深,至今難忘;而且,此次「初遊」,為促使我人生軌道轉向臺灣的重要契機。臺灣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紛亂的政治、溫馨的社會與濃郁的人情。這在「臺灣內望」專輯中,通過對在地媒體的觀察分析與自己的親身體驗記錄得以展現。臺灣諸多關係,無論歷史淵源還是現實紛爭,都與大陸互動甚為密切,這在「臺灣內望」專輯文章,得到不同層次與角度的指涉。回望「民國文學」系列,是出席某國際會議的論文,遵循香港某刊物編輯部意見壓縮修改後發表,學術性理論性固然得到強化,但原稿中諸多較鮮活的成分消失了;現回復原狀,分為三篇收錄,以遂心願。



      〈回望『民國文學』〉系列、〈生澀青春——讀《魚掛到臭,貓叫到瘦》心得〉、〈文革研究還須『四化』〉、〈新加坡客家社團的前瞻性發展及其誤區〉等文,雖然多少帶有學術研究因素,但與我古典文學的學術專業背景無關,反而是體現了我多元的生命體驗與人生思考,故「名正言順」收入本書。算起來,本書是我所出版的第十二本專書。這十二本書中,有十本為學術專業類型,只有本書與《天地間的影子:記憶與省思》為非學術性,與我專業無關,然而,卻如前所強調的——反映了我更為多元的生命體驗與人生思考。



      最後須說明:本書所涉人與事,均出自我今時今日的記憶、認知、理解,乃至自覺或不自覺的加工、潤色、詮釋,正應和了美國思想家愛默生「一切歷史都是主觀地被記錄下來」及意大利哲學家克羅齊「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訓導;因此,本書所涉人物,除了我本人及真實姓名者外,其餘一概謝絕對號入座。



      蒙蔡登山先生厚愛並引薦,台灣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慨然將本書稿納入出版計劃;而段松秀與李書豪二位編輯的先後悉心協助,更使本書得以順利出版,在此一併謹致以萬分謝意!賢妻雅文、愛女昊玉、愛子昊為,以及年邁的父母與眾多親人,一直以來親情相伴,是我這一生至為感恩與幸福之源泉。昊為並積極參與本書封面及封底的設計工作,使本書的出版更具紀念意義。




    其 他 著 作
    1. 國家VS農民:廣西大饑荒
    2. 魏晉南北朝文學跨域研究
    3. 回眸青春:中國知青文學(增訂版)
    4. 清代文學跨域研究
    5. 魏晉詩歌的審美觀照(修訂版)
    6. 古典新詮——中國古典詩詞賞析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