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唐朝那些事兒(一):唐高祖建立唐朝始末(新版)

唐朝那些事兒(一):唐高祖建立唐朝始末(新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4715443028998
墨香滿樓
人類智庫
2015年10月16日
93.00  元
HK$ 79.05  






ISBN:4715443028998
  • 叢書系列:歷史講壇
  • 規格:平裝 / 480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歷史講壇


  • 人文史地 > 中國史地 > 朝代史 > 隋唐/五代












      繼當年明月後? 風靡華人世界的說書天王

      轟動重現?? 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盛世王朝





    第一章?? 李淵這一家?

    要說唐朝的淵源,可是既深且遠,不如先從唐高祖李淵說起。若要從李淵說起,就一定得提到他背後一家子權大勢大財庫大的八柱國,還有硝煙瀰漫的南北朝,究竟在拉開唐朝序幕之前,這一段錯綜複雜,又彼此交纏串連的歷史,是怎麼一回事呢?



    第二章?? 從北魏到北周

    三國、西晉結束以後,中國以秦嶺淮河為界分裂成南北朝。在北邊的舞台裡,北魏太武帝統一了北方、孝文帝又推行漢化政策,創造了鼎盛一時的繁榮景況;後來胡太后瞎搞,讓北方又陷入東、西魏的分裂狀態。東魏由高歡家掌權,西魏則由宇文泰等人依憑關隴集團優勢,持續發展門閥政治,後來宇文泰的兒子改西魏為北周。這開隋的楊堅、創唐李淵,他們的勢力來源,就是在這混亂的時代中慢慢醞釀發酵的。



    第三章?? 北方的統一

    當時,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北朝」狀況大致是:以潼關為界,西邊由宇文泰建立西魏,後來再由周武帝建立北周,東邊則是由高歡建立東魏,接著北齊誕生。北齊在高家兄弟叔姪的鬥爭下,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公元五七七年,周武帝消滅北齊,統一了北方,天下又歸於大同。這一生一滅的朝代變遷,看似簡單,但其中隱含了諸多故事。



    第四章?? 岳父與皇帝女婿的對決

    北周統一了下以後,關隴集團的勢力愈來愈強。楊堅自己不但是柱國之後,長大後又與另一個柱國結親;接著,他的女兒嫁了太子,眼看就成了準國丈!這一連串親上加親的舉動,讓楊堅的地位益發鞏固。只是,這國丈面對皇帝女婿還真有點頭大:他睡了老爸的嬪妃、殺了有功的大臣,老大不高興的就罷工做起了不管事的太上皇,還想殺了自己的皇后。這種種行徑,讓楊堅不禁擔憂,這太有創意的皇帝有一天就會殺了自己……



    第五章?? 權臣竊國,當仁不讓?!

    楊堅的皇帝女婿周宣帝就要死了,即將繼位的皇帝年紀還小,而那些能做事的大臣早被殺光了。楊堅知道機會來了,於是一步步展開他的竊國行動。我們分析楊堅的戰鬥指數:首先,他有強大的家族背景,也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更重要得是,楊堅真的是個人才!因此,這場竊國奪權大戲,充滿了戲劇張力。



    第六章?? 陳國,你到底要不要打仗?

    苟延殘喘的陳國,是楊堅統一天下的最後一步,只要滅了陳國,天下盡收囊中。於是,楊堅在將軍高熲的建議下,慢慢跟陳國耗了六年。陳國的糧草沒了、防備之心沒了,不僅如此,就連坐鎮指揮國家的皇帝也沒了,滅陳之舉,如探囊取物。然而在滅陳之後,隋朝另外一位大人物露臉了,他就是楊廣。楊堅為了安撫南境百姓,派遣楊廣前往治理;楊廣在這小地方展現了高明的政治手腕,也隱隱透露出個人的野心。



    第七章?? 隋朝終於一統天下

    在楊堅的努力下,終於代周成王,風風光光地建立了隋朝。接下來,他制訂了一連串的國家政策,也虛心納諫,只是一個帝王到了暮年,總有繼位問題要處理。楊堅權臣竊國的魄力和膽識,在家務事的處理上能發揮得了幾成?



    第八章?? 隋煬帝楊廣,粉墨登場

    每個帝王都有選擇接班人的煩惱,隋文帝楊堅也有,其實他已經立了楊勇當太子,但是,這讓苦心經營江南做根據地的楊廣實在很不高興。不過,楊廣終究不是一般人,他繼承了老爸年輕時裝孫子的功力,在皇爸爸、皇媽媽面前裝得跟天使一樣純真乖巧,私底下卻小動作頻頻,殺大臣、害手足,大步流星地往龍椅上邁進。



    第九章?? 楊廣的帝王生活

    楊廣繼位後,迅速組成自己的執政團隊,他不但延續父親楊堅的政策,還繼續建造糧倉、舉辦科舉制度等等,這種種一切,都證明了在國家建設方面,楊廣是個合格的帝王,他對帝國的考慮,全面周到,營建東都、開鑿運河、征伐外患。只不過,這些建設做過了頭,徒留了「濫用民力」的罵名,讓他在歷史上的名聲不怎麼好。



    第十章?? ?李淵,換你上

    楊廣的大肆建設、四處征伐,在朝野間激起一股濃濃的怨氣,但他絲毫沒感覺到這股異樣,在社稷危急之際,還去巡幸江都。這正好讓李淵打著保護隋王室安定的旗幟,在各地安置勢力,接著打敗諸多敵手,直取長安!李淵這一路表現很好,全家一心,眼看就快要把他推上王位,取代隋煬帝,但這時的李淵卻不急著廢帝成王,原因何在?



    第十一章 李淵的對手們

    李淵親眼目睹了姨丈楊堅竊國代周的過程,如今換他上場;雖然他依樣畫葫蘆利用關隴集團的強大勢力,成功逼近事業的巔峰,但緊隨而來的,就是要面對隋末大大小小更迭而起的政權角力。另外,李淵還得忙著計畫穩固整體國家的經濟、軍事情勢。內外相煎的他,該如何提防對手?該如何擴大地盤?該如何穩定關中局勢?又該如何解決征戰所衍生的一連串問題?



    第十二章 危險的角逐:誰來當太子?

    打敗了所有對手,李淵終於名正言順地坐上了皇帝位。不過,這皇帝寶座只有一個,卻永遠有一堆人看著流口水,李淵家的五位公子,就是互相角逐王位的敵手。這會兒,沙場上的競爭,一下子就搬進了皇家裡頭。到底,這場皇太子的頭銜爭奪戲碼,又是誰勝出呢?



    第十三章 這些皇家子弟在忙什麼?

    說實在的,李淵這人很幸運,但也很不幸,他所生的公子們個個都是英才,不怕基業無人繼承;但是兄弟間你來我往、明爭暗鬥,連老爸看了也頭疼。李家父子,每個人都忙著鞏固自己的勢力、忙著算計、忙著保命、忙著剷除異己,他們真的很忙!



    第十四章 皇帝寶座,擂台賽開始

    李淵的兩個兒子,李建成與李世民競爭皇帝寶座的戰況,已經進入白熱化,各種戰略的運用都在考驗兩人的腦袋,這個時候,買樁、搬救兵、抹黑、口水戰的伎倆,紛飛沓至。五戰三勝的賽制中,兩人可能平分秋色,但歷史上最有名的,讓李建成墜入地獄,讓李世民升上天堂的「玄武門之變」就在這時發生,這事件改變了李家父子的命運,也改變唐朝的歷史。



    第十五章 李淵的煩惱

    李淵親手建立的大唐王朝,是他前半生的努力結晶,是他一生的事業。公元六二六年六月初四,玄武門之變前夕,李淵其實希望大唐江山能夠繼續維持榮景,但是,他也希望自己的三個兒子不要再為了王位鬥來鬥去,只是他的這個願望,似乎很難實現。





    作者如是說

      

    歷史是一面鏡子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說這句話的人,是公元七世紀的一位唐朝帝王,也是這套書的主角之一,他以「貞觀之治」聞名於世,他的名字是李世民。

      

      在中國歷代帝王中,李世民的才能,遠不如嬴政、劉邦、劉徹、楊堅、楊廣、李隆基、朱元璋、愛新覺羅•玄燁等人,但他卻能成為中國帝王的表率,與那些絕世天才並駕齊驅,甚至在名聲上超越了他們,成為歷朝歷代稱頌的賢君。

      

      有些人的成功在於創造成績,有些人的成功在於避免犯錯,聰明的人很容易做到前一點,有智慧的人才能注意後一點,李世民就是後者。

      

      李世民的成功在於,他善於避免重蹈覆轍,善於在歷史中、在生活中尋找自己的鏡子。他用這些鏡子發現自己的不足,揚長避短。李世民知道,他所走的道路並不獨特,千千萬萬的人曾經走過;他所做的每一件事也並不獨特,千千萬萬的人曾經做過。他對歷史有最明確的態度:認識歷史,就是認識當下;認識歷史上的人,就是認識自己。

      

      認識歷史上的人,我們將會發現,他們經歷的人生,與我們正在經歷的沒有什麼不同,他們同樣要面對出生、成長、成熟、事業、愛情、家庭、死亡等一系列難題;他們的抗爭、隱忍、逃避、選擇、堅持,都是某種性格或環境作用下的必然結果;他們的成功與失敗,為後世提供了無數面鏡子。

      

      有些人用鏡子照自己,發掘自己的潛力,檢驗自己的疏忽,判斷自己事業的方向,修正自己的人生軌跡,通過比照前人的經歷,避免人生道路上的諸多陷阱;有些人用鏡子照別人,指責別人的缺點,更正別人的錯誤,對別人的人生指手畫腳,對於鏡子中的自己視而不見。

      

      前者是智者,後者在耍小聰明,一面鏡子的價值,由使用者決定。對著鏡子仔細尋找自己的不足,完善自己的人生;或對著鏡子咀嚼他人的失敗,得到心理上的平衡。如何運用這面鏡子,全看個人的選擇。

      

      《唐朝發生了什麼事》,為讀者提供的就是這樣一面鏡子。這套書記述了北周、隋朝至唐朝末年的歷史,帝王、忠臣、良將、奸佞、士人、王子、公主、起義者等人物一一登場,著重強調他們的際遇、心境,在這面鏡子中,他們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他們的歡喜、憂愁、愛恨,都能給人有益的啟示。

      

      以史為鏡,是一種大智慧,歷史是一面鏡子,屬於所有人。我們看到的既是那個時代的人,也是現在的自己。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