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東亞尋人計畫還沒頭緒,這些學者居然自己來到了台灣。東亞科技與社會(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S)系統性的學術交流,約略從1998年開始,逐步透過台日韓中輪流舉辦小型會議而展開。2003年10月,正在執行STS建制計畫的雷祥麟教授,首度在中研院主辦了「探索東亞科技會議」。多虧這個東亞STS彼此探索的新網絡,我們得以遇見丹麥人說的那個「Kim」──金煥錫教授,他於1998年就透過所屬的NGO市民連帶,在韓國辦理過以基因改造作物,以及複製人主題的公民共識會議。當時也結識了小林傳司教授,他與日本電機大學的若松征男教授率先在日本推動了以基因治療、基改作物為主題的共識會議。大家先後都去了丹麥研習,也都是以學者的身分參與推動,不過台日韓施行的樣貌各有不同。例如,韓國的社會運動紮根甚深,因此主要是由學者投入的社運組織來發動科技民主化的實驗。而日本學界發現,要公民公開表達反對意見,對許多日本人而言甚感為難,因此參與者往往要在會議外的非正式場合才能吐真言。而台灣作為後進民主國,民間團體參與政策制定的管道明顯不足,也嘗試摸索出以法人組織、鄰里作為參與主體的新興模式。各國的政治經濟情勢、推動審議民主的機會結構、溝通文化、市民社會特性,都影響了各國推動科技民主化的方法與路徑。西方取經是我們熟悉的學習模式,在地改造是必經的歷程,而東亞比較則提供了許多反思的靈感。
之後台日韓STS學界在科技民主化的往來日深,2007年東亞科技與社會國際期刊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EASTS)以台灣為基地創立,第一期就是以「科技的公民參與」為專題。這個相互探索的歷程,持續有著許多令人驚喜的發展,當然也不僅限於科技政策的公民參與,諸如科學哲學、科技史、性別與科技、傳統醫學研究、生命倫理、爭議研究等等領域,都透過各式各類的研討會、專書編纂、期刊專題、甚至研究生討論會,在東亞(以及亞洲其他各地)開展。我們不再只向歐美張望,我們吸收STS的養分也變得豐富多元,甚至改變我們思考的框架。今日日本STS社群合力撰寫的教科書『科學技術社?論?技法』,能夠以《透視科技與社會的九道工法》為名在台灣問世中文版,再一度為東亞STS交流,開發了新的活水。
哆啦A夢的STS道具箱
東京大學的藤垣裕子教授在EASTS的一篇短文,陳述編纂這本STS教科書的來由,並以藉此呈現日本STS近年來的發展(Fujigaki 2009)。從1990年開始,日本先後建立了STS的研究網絡、學會、期刊。2005年,長年在歐美舉行的Society for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4S)首度表達希望在亞洲舉行年會,經由藤垣裕子的奔走,敲定2010年在東京舉行,被認為是STS跨出歐美的一大步。而日本學界在建制化STS的過程,不只是加強與國際學界的整合,也戮力向下紮根,包括編寫這本開創性的教科書。
三、本書以多種教學法來深入理解STS。這本書的英文書名Case Analysis and Theoretical Concept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也許比日文與中文更能精確表達這本書的編排。九個科技爭議的案例是為主軸,並搭配貫穿這九個案例的分析策略與核心概念,然後輔以簡介九種STS的取徑,最後附上36個關鍵字介紹。層層相疊,珠璣相串,很有多寶格的趣味性。例如,首章是國際知名的「水俁病」案例,在交代事件的來龍去脈之後,以科學不確定為重點,探討此案例的發展。在編者的導引下,第二章的「痛痛病」,並非僅是另一個獨立的知名案例,而是最適合與水俁病進行比較的爭議事件。同樣是工業環境污染造成的病痛,受到的處置卻十分不同,有關受害者的社會經濟地位、援引的法律、以及調查爭議的公民參與形式等因素,本書不只比較水俁病與痛痛病,更以比較九案的策略,提出STS的分析步驟:編制年表、列出利害相關人、整理差異主張、提出對於既有框架的質疑。而書末也規劃了STS思潮的說明、核心概念的簡介,能當做前述案例的整體知識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