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巴黎倫敦落拓記

巴黎倫敦落拓記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8980716
喬治.歐威爾
李彩琴
一方山水文化
2015年11月01日
100.00  元
HK$ 85  






ISBN:9789868980716
  • 叢書系列:文學翻譯
  • 規格:平裝 / 224頁 / 25k正
    文學翻譯


  • 文學小說 > 翻譯文學 > 英國文學











      《動物農莊》、《1984》作者喬治•歐威爾 (George Orwell)的第一部經典著作,對經濟大蕭條時期的巴黎與倫敦底層社會有翔實紀錄,初試啼聲之作即可讀出其中心思想、身為知識份子的良知、對後來作品的潛在影響,並有譯者導讀解析本書重點。



      歐威爾的第一部著作,一九三三年出版,半自傳式遊記散文,描繪三十年代在巴黎與倫敦流浪打工的經歷,對底層社會觀察細膩,感同身受迭有建言。經濟大蕭條時期的雙城失業者眾,成千上萬在饑餓邊瀕掙扎,歐氏雖與「貧窮」有第一手接觸,行文不失幽默豁達,翔實記錄所見所聞、眾生相描繪,展露出歐氏特有的「貧窮哲學觀」??






    導讀



      時值二十年代末,艾力.布萊爾(Eric Blair)辭退駐守緬甸皇 家警察職務,返回英國,五年來他目睹並體驗英屬殖民地之各種怪現狀(詳閱其相關散文The Hanging《絞刑》1931,Shooting An Elephant《射殺一隻大象》1936),身心皆疲,他思索個人生涯去向,決意全力投身寫作。



      一九二八年他到了巴黎,持續創作不綴,但他所寫的諸多長短 篇小說未獲青睞,沒人願意出版,據他自稱從此把手稿都銷毀了;這兩年期間,他在饑餓邊緣掙扎求存、充當飯店雜工、苦撐不見天日的勞役,回到倫敦後,因緣際會被迫當了一陣子流浪漢,對英國 的慈善制度著墨甚多,他在兩地低下層社會之所見所聞、眾生相描繪,反成了第一部著作的材料。



      布萊爾深知若若用真實姓名發表這部半自傳旅遊散文,一定會嚇壞了雙親,讓家族蒙羞,因此他選擇了了流流浪浪期間最喜愛的化名: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喬治是守護英國的聖徒,歐威爾是自幼熟知的河流。他以這筆名陸續出版了許多著作,包括家喻戶曉的《動物農莊》(Animal Farm)與《1984》。



      《巴黎倫敦落拓記》顧名思義分為兩個部份,第一人稱的「作者」敘述在巴黎與倫敦窮困潦 倒的遭遇。巴黎篇一開場,貧民窟街景即生動地呈現眼前——「路 旁是些高聳的房子,斑駁不潔像害了痲瘋病,且怪異地東倒西歪,彷彿在坍塌之際凍結住了。所有的房子皆是旅舍,房客爆滿擠至屋頂,大部份的房客是波蘭、阿拉伯與義大利人。」(見19頁)——想當然爾,旅舍的房客龍蛇雜處,各種怪異超乎想像的人物在作者筆下活靈活現,歐威爾對此有獨特的見解,「貧窮使他們免受常態的 行為模式所束縛,正如金錢使人們免於勞役」。



      就旅遊文學的層面而言,《巴黎倫敦落拓記》或可稱得上延續英國文學史的脈絡,遙遙呼應喬叟的中古世紀《坎特伯里故事集》(Canterbury Tales),歐威爾在巴黎收集到的「故事」特多,並以獨立的章節處理,不尋常的房客查理就貢獻了三則,侍者瓦蘭第差點餓 死的喜劇,歐氏與夥伴波力斯碰上俄國詐騙集團等,光怪陸離當中 瞥見人性幽微,加上大大小小的插曲軼聞,造就豐富的敘事肌理,精彩引人。(文中提及不太願意與俄國「秘密組織」扯上關係,因為巴黎警方已懷疑他是共產黨而盯上他??,事實上,歐氏因其政治傾向,確曾 長期遭受英國當局監視,顯然「老大哥在看著你」並不僅限於極權國家。)



      然而,誠如作者所云,「貧窮」才是主題,隨後就是與饑餓奮戰的過程了。「挨餓」攸關生死,歐氏花了相當多的篇幅討論細 節,如何一步步戲劇化邁向窮途末路,過程中他強調「維持門面」(不讓他人得知經濟狀況),此點似乎反映了其出身背景,家道中落仕紳階級應對之道。最後他發現所有的偽裝不得不剝除後,坦率面對反而是種解脫。綜觀巴黎篇,當鋪似乎是供窮人紓困的唯一機構,典當衣物極之稀鬆平常,與勢利兼捉摸不定的法國當鋪打交道成了必要之惡。



      籠罩全書的陰影就是「挨餓」,歐氏不斷用鮮明的意象形容這狀態:



      「你發現一個人只要吃上一星期的人造奶油與麵包,已不能再算是個人,只是個胃加上些附屬的器官」(見35頁),精力低落陷入窮極無聊,唯有食物才能引發動力。



      「饑餓使人衰退至一種完全沒脊椎、沒腦袋的狀態,像是罹患感冒後的症狀效應。似乎整個人已變成了隻透明的水母,或是全身的血液都已被抽乾,替換以溫白的水。徹底的倦怠是我對饑餓最深刻的印象;此外,就是得不停地吐痰,痰液是種奇異的白色叢毛 狀,像是布榖鳥的唾液。我不曉得是甚麼原因,但所有挨餓過好幾 天的人都有這現象。」(見53頁)



      更讓人驚訝的是,歐氏化身作者描述「親身遭遇」的筆調異常冷靜,毫無自哀自怨的成份,客觀宛若新聞報導,就如同他呈現其 餘房客的故事,精確不加批判,行文走筆常見幽默感。



      當時「經濟大蕭條」(1929-1933)已開始影響歐陸,失業者眾 多,歐氏聲稱巴黎有數以千計的人過挨餓的生活。



      通常冒險犯難的主角都有位「搭檔」,作者在巴黎的親密夥伴 即是波力斯,熱愛軍事的俄裔前軍官,極之活潑鮮明的角色——兩 人找工作的歷程,反映了不景氣社會之世道艱困、人心險惡,邊挨 餓邊求職的磨難娓娓道來,連烹煮分食都充滿了「內心戲」。



      託波力斯之福,兩人終於在大飯店謀得一職,就此進入刷盤子雜工(plongeur)的苦勞世界,透過歐氏繁複而又有條不紊的敘述,讀者宛若身歷其境、在地窖的煉獄廚房內串演「千手觀音」應接不暇??;歐氏不僅詳介刷盤子雜工的工作內容與技巧,更由外至內深討其身為人類的存在本質(詳見第二十二章),就勞動力而言,刷盤子雜工從事的是「毫無意義」的勞動,他卻不得不長時間苦幹以維持生計,沒餘裕休閒、另謀出路或作任何改變,歐氏將之類比為「奴隸」,並質疑為何如此奴隸型態會在現代社會沿續?



      第二十二章的內容是相當複雜的辯解,在此可以讀出歐氏強烈的社會主義傾向,他懇切認為:「如果雜工稍有思考,他們早就組成工會,罷工要求較佳的待遇。但他們無法思考,因為沒這閒暇;他們的生活模式已迫使他們成為奴隸。」



      歐氏甚至將刷盤子雜工比擬作印度的人力車伕或是拖馬車的駑馬,共通點是三者提供的勞役皆是「仿冒的奢華」,毫無必要存在,既然如此為何還會沿續下去?答案是:出自對暴民(mob)的恐懼,讓暴民有事做。誰有這想法?當然是階級對立的富人名流,不 幸的是代表社會良知的知識份子也向富人靠攏,與「非我族類」的窮人劃清界限。歐氏對文人雅士的冷淡頗不以為然,認為他們從未接觸窮人,也沒真正體驗過「貧窮」,才會產生恐懼的臆想——富人與窮人的基本差異在於收入多寡罷了。



      與其在歐氏身上貼標簽,倒不如說他確切關懷弱勢,呼應他曾說過的:「我站在被壓迫的那一方」(I stand with the oppressed)。



      除了針對刷盤子雜工的「勞動宣言」,歐式也對巴黎飯店餐飲業的內幕著墨甚多,尤其是駭人聽聞的污穢——「污穢在服務區域 的各處化膿滋長——宛若穿透人體內的小腸,污穢像條隱密的脈絡 穿透這家龐巨俗麗的飯店」(見95頁),原來「食安」問題並非始自今日,員工處理食物顧效率顧不了衛生,飯店高價販賣品質低劣的餐飲,全副精力耗費在表面功夫等,簡言之,套用歐氏的話,他們不是提供好的服務,而是「仿冒」好的服務。



      隔了八十年後閱讀《巴黎倫敦落拓記》,歐氏記錄當時許多現 象宛若「風土誌」,經過歲月漫長的洗禮,讓人質疑應該不復存在了吧?隨著廚房的設備全面現代化,刷盤子雜工超長的工時應該早已縮減,標榜著好幾顆星星的高級餐廳端出來的美食絕對是「要讓 人吃的」吧?歐氏筆下的搜奇錄絕對是餐飲進化史珍貴的一頁。



      倘若是單純旳歷史文獻,審閱不免乏味,閱讀《巴黎倫敦落拓記》的樂趣之一是歐氏的文筆,明明是敘述相當悲慘或不堪的情況,「詼諧」之意卻經常溢出言表,間中描繪景觀,更是線條勾勒 簡潔、蘊含詩意。



      譬如黎明匆忙趕去上工,抬頭瞥見「天空像是片龐巨的鈷藍色扁牆,黏貼其上的黑紙是幢幢的屋頂與塔尖」;傍晚放工後回到街道:「迎見街燈的光暈——巴黎街燈散發出奇異的紫光——跨越過河面,艾菲爾鐵塔上從尖頂蜿蜒繞行到底端的空中廣告牌閃爍發光,宛若眾多巨大的火蛇。」



      巴黎篇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第十三章,從身為刷盤子雜工被勒令剃掉髭鬚說起,歐氏以其敏銳的觀察力,歸納出飯店員工自有一套階級組織,「每個人的地位就像軍階般劃分得如此精確」,潛規則之運作無所不在。每個階級因職責與薪水多寡而劃分,各有不同的功能、特色、引以為傲之處,相互牽制與鬥爭,但又有志一同 撐過繁忙時段??,「飯店能順暢運轉,主要是所有員工都對自己的 工作衷心懷有優越感,儘管這聽起來既愚昧又可笑」(見90頁)。走筆至此,忍不住聯想起歐氏若干年後出版的《動物農莊》(Animal Farm),牲畜遭劃分級別的角色結構,智力高低體能強弱有別,但每種動物都發揮所長、拼死拼活才把強敵驅走。顯然歐氏在巴黎的刷盤子生涯汲取了不少寫作養份,日後應用在創作裡,譬如《動物農莊》裡的「老少校」臨終前向牲畜群發表的演說:



      「同志們,我們的生命有甚麼意義呢?坦率面對吧:我們卑苦一生,服無窮的勞役,壽命卻又如此短促。我們生下來,只獲得恰 好不會餓死的口糧,但凡有力氣的皆被迫做苦役,直到流盡最後一 滴血汗方休;一旦變成無用的廢物,即遭殘酷屠宰了??。」



      將幾個關鍵字眼稍微修改一下,幾乎就是刷盤子雜工的生涯宣言。



      此外,侍者在歐氏眼中也是極為特殊的人物,他在巴黎篇也花了不少筆墨描繪其特質——虛榮、勢利眼、心態偏向資方、愛夢想畫大餅等——《動物農莊》裡愛美的白牝馬「茉莉」與主人的寵物烏鴉「摩西」,或多或少分享了上述特質,擬人化的角色綜合。



      經歷了兩家餐廳後(另一家預算不足、打工條件更嚴峻、剝削 更明顯),歐氏大概已撐不下去每天十八個小時的苦勞,委託經紀人另覓差事,毅然揮別巴黎返回英倫,略微修改一下,亦可用海明威被引述得熟爛之名言作總結:「如果你年輕時有幸待過巴黎,那 麼巴黎將會跟隨你一輩子,因為巴黎是『一場又一場無盡的勞動苦 役』。」



      倫敦篇的時間框架其實只有短短一個月,因僱主出國了,講好的差事無法履職,作者僅剩有限的經費,流落在倫敦青黃不接??,即便只在街頭閑晃,歐氏也能以新聞報導的手法,扼要列比雙城印象:



      「待過巴黎之後,這裡的一切感覺有些怪異;週遭比較整潔、安靜,也更陰沉。你不禁想念起電車的尖鳴,後街嘈吵頹敗的生態,以及騎兵隊踢踏穿越廣場。民眾穿得較整齊,臉孔也較平和溫馴,缺乏法國人的狠勁與強烈的個人特色,這裡較少看到酗酒現 象,灰塵較少,爭吵較少,無所事事的人卻多很多。三三兩兩的人群站在街角,看起來有些吃不飽,純靠茶與兩片吐司支撐著,倫敦人每隔兩小時就食用的玩意兒。甚至連呼吸的空氣似乎都比不上巴黎的狂熱。這裡是茶甕與勞工介紹所的國度,就像巴黎是小酒館與 血汗工廠的國度。」(見146頁)



      待在異國,再不濟還能賣命打工,回到家鄉後遭遇似乎更悲 慘,直接淪為流浪漢,並且還得設法更換上低劣的衣物,以便「躲躲藏藏」融入該階層。作者已點出倫敦與巴黎的社會風貌截然有別,同樣是貧窮與挨餓,倫敦篇揭露的是游民與乞丐的生態。



      自夜宿的需求談起,作者從最初的「民宿」到公共宿舍,盤纏用盡再至政府的臨時救濟所——完整地參與了游民的生活圈,深入體驗個中三昧。書中的第三十七章即詳列了各種夜宿的據點,從免錢至收費高低不等,包含公私營、慈善機構等,讀起來有點像「教 戰手冊」,實則包含了不少建言,光顧的是弱勢團體,收費機構竟 然大有利潤,更應該提供對等的服務。倫敦篇大量描寫了公共宿舍與臨時救濟所內的情景,設施簡陋,衛生條件惡劣,龍蛇雜處,擠滿了孤、老、貧病者,夜晚根本難以好眠??,種種狀況,不禁讓人聯想起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筆下《孤雛淚》(Oliver Twist)十九世紀低下階層的氛圍,而歐氏更親身感 受到福利政策的諸多弊端,譬如:派發餐?取代現金,讓不良商家有 機可趁,進一步剝削了游民的糧食配額;不分冬夏,游民得不斷在 外行走遷徙,因為規定一個月內不得重複投宿同一家救濟所。



      參與慈善事業的還有宗教團體,歐氏記錄了數起教會「賜茶」事件(其中一起還涉及游民以多數「欺凌」寡少會眾,頗有鬧劇意 味),聖經有云施比受有福,為何受者毫不領情?此外,還有神職 人員擅闖入寄宿舍作禮拜,遭受全體住宿者漠然以對,視之為不存在,讓前者每回皆霎羽而歸??,套句書中帶點嘲諷的評論:「這可奇怪了,一旦你的收入降至某個水準之下,人們理所當然覺得有權利 向你佈道、為你祈禱」。歐氏不但闡明了人性隱藏的弱點——「其實接受慈善的人總是在痛恨行善者」——他也毫不留情批判了基督 教會的行善手法。



      鑑於福利政策之荒謬,造成當時社會的怪現象:「太怪異了,有這麼一群人,數以萬計,在全英國上上下下行進,就像為數眾多『流徙的猶太人』」,在第三十六章,歐氏專門探討遊民的本質,或更貼切地說,導正公眾對遊民的偏見、其妖魔化形象——與巴黎 篇第二十二章申論刷盤子雜工有對等意義——並細數「三種特殊的邪惡」,前兩項挨餓以及與女性隔絕或許顯而易見,最後一項「強迫怠惰」卻是一般知識份子難以體會的,對習於勞動或農作的工人而言,終日無所事事、空白漫長的虛耗,有力無處使才特難抵受。 從社經角度綜觀之,無論對國家或個人都是生命與人力無謂的浪費,習以為常的程序,一經歐氏揭露格外顯得愚蠢:「每一天他們(遊民)耗費數不清的步行效能——足以耕犁數千畝田地、鋪數以哩計的路、建數十間房子——卻用在無謂的走路。每一天他們總計可能浪費了十年時間瞪著室內牆壁。他們每人至少耗費國家一週一英鎊,卻無絲毫回報。」(見215頁)



      柏迪是作者在倫敦的夥伴,這角色具體而微承載了游民的特徵與習性,歐氏對他的批評毋寧稍嫌嚴厲,但另一位游民波佐,也是 柏迪的友人,卻得到頗高的評價。波佐是河堤區所謂的「人行道畫家」,其實與行乞只有一線之隔,英國的法律又讓這分野更趨模 糊。歐氏在第三十一章,劃分當時含有「行乞」性質的工作與等 級,並揭露其技巧(間中又有些傳奇小插曲),人行道畫家、街頭雜 技員、街頭攝影師、手搖風琴師等牽扯到「技藝」者,皆自認為是「藝術家」,等而下之是賣火柴、鞋帶、薰衣草粒,甚至引亢高歌 為「掩飾」的人員,因為英國法律嚴禁坦然行乞,至少要佯裝有買賣行為。歐氏由此引申「乞丐」的社會地位,他辯稱這行業與其他行業無異,同樣要付出時間勞力,只是行乞收入低、風險高,且受人鄙視。按照其邏輯,無用處甚至傷天害理的工作可多了,乞丐相 對是無害的寄生蟲,即使以道德觀念批判他,他遭受的苦難已夠抵 償了,他被人瞧不起主要是收入太低(嘩,這可是非常「資本主義」的辯證),世人哪管錢是怎麼賺來的??,但請別忽略了歐氏申論的嘲諷口吻。



      歐氏對文字語言的高度敏感在第三十二章展露無餘,整章聚焦於解讀倫敦的俚語與詛咒、其變遷由來、咒罵與文化的關係等。就如同文中所言,詛咒也隨著時間潮流改變,歐氏列舉了好些咒罵字 眼,因委婉而隱晦不明寫(當時人所皆知吧),超過半世紀再審讀, 已不確定所指為何。無論如何,歐氏深知文字語言蘊含的威力,反映在其後《1984》裡所創的語言運用,或顛倒是非、或箝制思想—— 文字,並不僅僅是詞義所示而已。本章所載口語資料不僅闡明了三十年代的社會背景,本身也成了珍貴的歷史記錄。



      回到說故事的層面,隱約有一條線索埋伏全局,前後呼應,那就是「機運」(或曰「造化弄人」),要不是一開始書中主角在巴黎的旅舍遭竊,教英文的課程又戛然而止,讓他幾乎身無分文,也許就不會有後來的挨窮經歷了——從下水道工作的亨利,「厄運似 乎在一天之間使他變成了半痴呆」,到「時運不濟」的波力斯,在倫敦「多年來顛簸流浪卻毫無領悟」的女游民,再到身殘的人行道 畫家波佐??,似乎每位怪異的人物都掙脫不了「命運的枷鎖」。連作者在當鋪典當衣物,獲款高低也得視運氣好壞,引用書中的描述「命運似乎開了一連串不怎麼有趣的玩笑」,然而瀕臨挨餓時刻,卻又常在路上撿到枚硬幣??,從巴黎流浪到倫敦,作者深深體會人生運勢之跌宕起伏,並觀盡經濟大蕭條下社會底層的百態,眾生始終擺脫不了大環境因素的牽引。作者自謙其見聞並沒「超越過貧窮邊瀕」,但坦言「如果你身無分文的話,有這麼一個世界等著你」,全書即在描述這個世界,到底能做甚麼改善眾人的遭遇?歐氏行文敘事夾帶議論,感同身受針貶政策的缺失與積弊,他也提出諸多建議與 (可行或不可行的)倡導,所謂知識份子的良知,躍然紙上。



      “Down and Out”本有窮途末路、落魄潦倒的涵義,本書譯作「落拓記」,「落拓」意指豪放而不拘小節,取的是「落拓而有大志」,畢竟歐氏只是過客(並沒有一路「落魄」到底,但也有人質疑 這些經歷是他日後罹患肺結核的肇因),他終究回到了作家本業,還 陸續完成了許多重要的著作。



      身為譯者,最開心的莫過於能親炙喜愛作家的重要作品,並分享閱讀札記、眉批(美其名曰「導讀」),本書翻譯因種種原因拖宕多年,終於完工得以付梓出版,也是樂事一樁。希望讀者也能體認 本書之深刻涵義,且又不失閱讀之樂趣。




    其 他 著 作
    1. 動物農莊(暢銷改版)
    2. 動物農莊
    3. 一九八四
    4. 動物農莊
    5. 一九八四
    6. 我為何寫作(3版)
    7. 動物農莊【獨家首度收錄歐威爾文章〈我為何寫作〉、原版被迫刪除作者序〈新聞自由〉】
    8. 動物農莊
    9. 世界少年文學必讀經典60:人性探討精選
    10. 動物農莊(精裝版)
    11. 一九八四(精裝版)
    12. 動物農莊(中英雙語典藏版)
    13. 1984
    14. 一九八四
    15. 我為何寫作(二版)
    16. 動物農莊(改版)
    17. 動物農莊 Animal Farm【原著雙語彩圖本】 (25K彩色精裝典藏版)
    18. 動物農莊(中英雙語版)
    19. 一九八四
    20. 動物農莊
    21. 動物農莊(※唯一收錄完整作者自序〈論英國出版自由〉的繁體中文譯本)
    22. 動物農莊(※唯一收錄完整作者自序〈論英國出版自由〉的繁體中文譯本)
    23. 一九八四 Nineteen Eighty-Four
    24. 一九八四 Nineteen Eighty-Four
    25. 一九八四
    26. 一九八四
    27. 動物農莊
    28. 動物農莊 Animal Farm
    29. 一九八四(1984)
    30. 動物農莊
    31. 一九八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