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在過去歷史發展的過程中,臺灣先後有多種不同族群在這塊土地上生活,各自依其過去傳統和文化,在各地形成獨特的社區聚落,如原住民部落、客家村、閩南人聚落及眷村等。不同族群的人們,在對其所生活地方的情感依附及歷史、文化傳承的使命感影響之下,逐漸發展出族群意識及其對地方的濃厚情感。即使離開了「故鄉」,也都思念著故鄉的親人與景物。
臺灣在經濟快速的起飛後,工業化及全球化帶來的產業結構轉型,使土地依存性高的傳統產業就業人口快速減少,也造成了人與地的疏離感。臺灣各地的工業或都市地景並沒有過多的差異性,常具有相當程度的相似性,使地方感容易漸漸的喪失,降低了社區的凝聚感,人也就越來越朝自我為中心發展。為了解決如此的問題,「社區總體營造」是臺灣長期以來的政策,其目的是希望基層社區組織可以動員社區本身的資源,靠自己的力量經營社區,期望可使社會的體質產生改變,改善因社會結構改變所造成的社會問題。在鄉村中,由於人口的外流,鄉村生活也正快速的轉化,社區總體營造就是要將原有的地方感召喚回來。在大量移民居住的都市或工業發產區,則是必須營造一個新的地方認同感。
此書收集了許多臺灣從事社區營造的案例,並分析了許多社會轉變的現象,社區總體營造雖然類型與種類很多,但無非是要創造一個過去曾經存在於心中的家。社區總體營造實施至今已有多年,有可稱許的地方也有仍待改善的地方。看過這本書的讀者將可從中了解社區營造的真實意義與經驗。許多過去的社區工作者懷抱著理想永不放棄,臺灣的生活環境才會更進步更好。當然,我也希望讀者們能確實運用書裡所提到觀念與方法,確實又有效的發展自己的社區,而且能在享受這個成果之際,繼續支持臺灣的社區總體營造運動,讓我們可以再接再厲實現我們的夢想!
臺北市議員 許淑華
2015.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