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拒絕家庭意外!居家安全設計健檢100+:瓦斯•水電•防墜•防盜,讓家人遠離危險的保平安設計
定價93.00元
8
折優惠:
HK$74.4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互聯網+:中國經濟成長新引擎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208709
馬化騰、張曉峰 等著
天下文化
2015年10月30日
183.00 元
HK$ 155.5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3208709
叢書系列:
財經企管
規格:軟精裝 / 480頁 / 25k正 /
財經企管
分
類
商業理財
>
管理與領導
>
管理學
同
類
書
推
薦
公司治理:ESG企業永續經營
管理(修訂版)(上下兩冊不分售、書盒裝)
一口氣讀完28本管理學經典
杜拉克管理案例集
澳門建築企業競合戰略研究
其
他
讀
者
也
買
鋼鐵人馬斯克:從特斯拉到太空探索,大夢想家如何創造驚奇的未來
非富不可:香港股神曹仁超首度公開,40年內把本金放大4萬倍的投資絕學!
內
容
簡
介
騰訊官方唯一正版授權
瞭解中國國家級戰略「互聯網+」權威讀本
目
錄
前言
|「互聯網+」連接普惠經濟 馬化騰
序章
|
跨界融合,連接一切 張曉峰
「互聯網+」的密碼 于揚
?
第一篇 「互聯網+」成為國家戰略之因
第一章|「互聯網+」國家級行動計畫
第二章|「互聯網+」時代的六大特徵
第三章|順勢而為,勢是什麼
?
第二篇 「互聯網+」連接一切
第四章|互聯網企業最大的社會責任
第五章|用「互聯網+」連接未來
第六章|開創移動互聯網新生態(1) 眾創空間
第七章|開創移動互聯網新生態(2) 微信
第八章|開創移動互聯網新生態(3) 泛娛樂
第九章|連接社交網路
第十章|連接數位鴻溝
?
第三篇|「互聯網+」行動計畫
第十一章|行動計畫導引
第十二章|互聯網+工業
第十三章|互聯網+金融
第十四章|互聯網+能源
第十五章|互聯網+健康、教育
第十六章|互聯網+智慧生活
第十七章|互聯網+X
第十八章|時代的風口
?
結語
|創造屬於你的「互聯網+」時代
後記
|「互聯網+」是一種能力
?
出版說明
序
前言
「互聯網+」連接普惠經濟
?
今天,「互聯網+」(Internet+)一下子成了社會和業界追捧的流行語,這是我兩年前始料未及的。騰訊當時已在這個方向上積極探索了。
2013年,我和馬雲、馬明哲在上海一起推出眾安保險時,就談到了「互聯網+」的實踐。幾天後的「WE大會」上,我再次提出「互聯網+」是互聯網未來發展的七個目標之一。
當時頻繁提及「互聯網+」,主要是想改變人們的一些固有看法。因為我們跟一些政府或傳統行業的朋友交流時,發現他們很難理解我們在做什麼。大家覺得,互聯網是新經濟、虛擬經濟,跟自己所在的領域或傳統行業沒有太大關係,或是覺得互聯網和傳統行業存在衝突,是顛覆、取代、搗亂甚至對立的關係。
今天「互聯網+」引發前所未有的熱烈討論,表明政府部門和各行各業對互聯網的看法已有很大改變,甚至在某些領域,出現了虛炒「互聯網+」概念的情況。
我一直認為,互聯網不是萬能的,但互聯網將「連接一切」;不必神化「互聯網+」,但「互聯網+」會成長為未來的新生態。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起,愈來愈多的實體、個人、設備都連接在了一起。互聯網已不再僅僅是虛擬經濟,而是主體經濟社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經濟社會的每一個細胞都需要與互聯網相連,互聯網與萬物共生共存,這成為大趨勢。
過去兩年,我在各種場合提到最多的詞可能就是「連接」。騰訊要做互聯網的「連接器」,希望實現「連接一切」。連接,本身是互聯網的基本屬性。我們的QQ(一款即時通訊軟體)、微信,首先就是為了滿足人與人的連接這個最基本的需求。現在,我們把人與服務、設備和內容源等連接起來,開始實現互聯互動,虛擬與現實世界的邊界已經模糊。
連接是一切可能性的基礎,未來「互聯網+」生態將建構在萬物互聯的基礎之上。
「互聯網+」生態,以互聯網平臺為基礎,將利用資訊及通訊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簡稱ICT)與各行各業的跨界融合,推動各行業優化、成長、創新、新生。在此過程中,新產品、新業務與新模式會層出不窮,彼此交融,最終呈現出一個「連接一切」(萬物互聯)的新生態。
「互聯網+」與各行各業的關係,不是「減去」(替代),而是「加上」。各行各業都有很深的產業基礎和專業性,互聯網在很多方面不能替代。
我經常用電能來打比方。現在的互聯網很像帶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電能」。互聯網不僅僅是一種工具,更是一種能力,一種新的DNA(去氧核糖核酸),與各行各業結合之後,能夠賦與後者以新的力量和再生的能力。如果我們錯失互聯網的使用,就好比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代拒絕使用電能。
「互聯網+」就像電能一樣,把一種新的能力或DNA注入各行各業,使各行各業在新的環境中實現新生。比如,在互聯網平臺上,文學讀者、影視觀眾、動漫愛好者、遊戲玩家之間的界限變得愈來愈模糊。遊戲、動漫、文學、影視也不再孤立發展,而是通過凝聚粉絲情感的明星IP(Intellectual Property,智慧財產權)互相連接,共融共生。可以說,「互聯網+」給各個傳統文化娛樂領域帶來了一種新生。騰訊提出「泛娛樂」戰略,圍繞明星IP打造粉絲經濟,正是行業大勢所趨。
「互聯網+」是一種「寓大於小」的生態戰略。在萬物互聯的新生態中,企業不再是社會經濟活動的最小單位,個人才是社會經濟活動的最小細胞。這使得傳統企業的型態、邊界正在發生變化,開放、靈活、「寓大於小」成為商業變革的趨勢。
過去,企業自上而下的進行市場推廣,現在則需要基於感測、數據去感知每個使用者每個瞬間的位置、需求、行為,快速理解和響應每一個細胞的需求和行為,甚至和每一個不同的人進行情感交流,產生共鳴。
未來,如果一個企業不能通過「互聯網+」,實現與個體用戶的「細胞級連接」,就如同一個生命體的神經末端麻木,肢體脫節,必將面臨生存挑戰。
借用「資訊熵」的概念來說,在「互聯網+」生態中,實現連接的層級單位愈小,熵就愈低,商業活動、社會經濟的耗費就愈少,效率就愈高,確定性就愈強,有序程度就愈高,生態體系也愈有活力。反之亦然。
「互聯網+」代表著以人為本、人人受益的「普惠經濟」。局部、零碎、個體的價值和活力,在「互聯網+」時代將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萬物互聯和資訊爆炸帶來的不是人的淹沒,其實恰恰是人的凸顯,每個人的個性更加容易被識別,消費者更靈活的參與到個性化產品和服務中去,實現以人為本、連接到人、服務於人、人人受益。
普惠經濟也是一種集約型經濟、綠色經濟、共享經濟,它能高效對接供需資源,提升閒置資源使用率,實現節能環保。例如,「互聯網+」在共乘、房屋互換、二手交易、家政服務等領域創新迭出,以「滴滴專車」為代表的共享經濟正在「井噴式」發展,這為優化利用社會閒置資源、實現綠色環保,解決現代城市難題帶來了新的思維。
騰訊參與「互聯網+」生態的方式,主要是開放協作,跨界融合。張小龍說:「微信是一個森林,而不是一座宮殿。」我很認同。最近兩年,騰訊對自己的業務做了大量減法,聚焦在最為核心的通訊社交平臺、內容遊戲等業務上,其他則交給合作伙伴。這是幾年來我們歷經痛苦得出的結論,我們會堅定的做所有創業者最好的合作伙伴。我喜歡「自留半條命」這個說法,把另外半條命交給合作伙伴,這樣才會形成一種生態。
騰訊的開放平臺上,如今已有幾百萬合作伙伴,數億用戶。很難講今天的騰訊只是騰訊自己,企業正逐漸變成無邊界的開放組織。
現在包括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三家在內的生態公司都在往這方面努力,可謂英雄所見略同。騰訊早走一點,但只是早一點碰壁,早一點改而已。我相信大家都會走向開放。不管是資料開放、雲端平臺還是提供連接,我們都想把更多的資訊孤島連接到各自的生態體系,讓更多傳統行業在這個體系中共生、發展,讓各自生態體系裡的用戶獲得更高的生活品質。這是良性競爭,看誰做得更好,生態體系的黏性、用戶量就會更多。
經濟領域之外,「互聯網+」在公共服務領域的運用空間也相當廣闊。例如,微信公眾號平臺可以集合多項民生服務功能於一體,把政府服務大廳建在智慧型手機上,這將推動中國服務型政府以及「智慧城市」的建設。
2015年4月中旬,騰訊與上海市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時,有位政府官員在交流時提出,「互聯網+」代表著未來,是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甚至是社會型態變化的一種趨勢。我覺得這種說法很有道理,「互聯網+」的確有無限想像空間。
「互聯網+」會成為未來經濟社會的起跑線。摩爾定律(Moores Law)與梅卡菲定律(Metcalfes Law),這兩個指數型成長的效應疊加在一起會發生什麼?
「互聯網+」可能帶來大量「彎道超車」的機會以及被超越的風險。例如,互聯網正在成為中國包容性成長的動力,對於發展相對落後的中國農村地區和中西部地區,「互聯網+」帶來了跨越式發展的可能性。
在更廣闊的國際競爭中,我們看到資源稟賦不同的各個國家,正重新聚集在「互聯網+」這個起跑線上較量:已開發國家希望繼續搶占優勢生態位置,而開發中國家則希望借此實現彎道超車。時下大家熱烈討論的德國工業4.0和美國先進製造,都將互聯網視為一個重要的基礎和創新引擎。
回頭看中國,工業和信息(資訊)化部這個機構設置裡,為什麼把工業和資訊產業放在一起管理?戰略意義其實也早已明確。
2015年全國兩會上,我再次提了「互聯網+」的建議。很慶幸,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倡「互聯網+」概念,正式提出制訂「互聯網+」行動計畫。對於在互聯網行業一線工作十幾年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振奮。
今天,在「互聯網+」的起跑線面前,不但我們互聯網行業從業者,而且各行各業乃至整個國家,都需要把握難得的機遇,做出至關重要的反應。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