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定價127.00元
8
折優惠:
HK$101.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鍵盤參與時代來了!:微軟首席研究員大調查,年輕人如何用網路建構新世界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1364421
達娜.博依德
陳重亨
時報出版
2015年11月10日
127.00 元
HK$ 101.6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571364421
叢書系列:
NEXT系列
規格:平裝 / 352頁 / 25k正
NEXT系列
分
類
社會科學
>
網路趨勢
同
類
書
推
薦
黃心健的XR聖經:從虛實展演到Metaverse的未來
數位世紀的真實告白: 如何在網路生活尋找意義及歸屬感?一個千禧世代作家探索自我與未知的旅程
唐鳳談數位與AI的未來
區塊鏈完全攻略指南:區塊鏈是什麼?會如何改變我們的工作和生活?
線上教學力:全球趨勢X觀念心法X課堂實作X好用工具
內
容
簡
介
網路並不可怕,
可怕的是我們身處其中,
卻不願正視這不可逆的變化!
目
錄
序
導言
CHAPTER 1 身分:為什麼網路上的青少年看來怪怪的?
CHAPTER 2 隱私:年輕人的資訊為何公開分享?
CHAPTER 3 成癮:社群媒體如何迷倒青少年?
CHAPTER 4 危險:四周都潛伏著暴力和性侵?
CHAPTER 5 霸凌:社群媒體增強惡意和殘忍?
CHAPTER 6 不平等:社群媒體能否解決社會分化?
CHAPTER 7 素養:現在的青少年都是天生網民?
CHAPTER 8 尋找自己的公共空間
附錄:受訪青少年名單
致謝
序
序
那是2006年,我在加州北部跟幾個青少年談到他們使用社群媒體的經驗。我在那裡碰到麥克(Mike),他是15歲的白人男孩,很喜歡玩YouTube網站。他興奮地說起最近很受關注的「健怡可樂加曼陀珠實驗」,很多人上YouTube網站看曼陀珠放進健怡可樂後變得像噴泉一樣的影片。也有很多青少年自己做實驗,要親眼看看曼陀珠和健怡可樂放一起會怎樣,麥可也做了。他興高采烈地向我展示他和朋友用那兩樣東西做實驗所拍的影片。他一邊帶著我觀賞他自己拍的許多影片,一邊解釋說學校借他一部錄影機,讓他可以完成一些學校指派的作業。學校積極鼓勵學生製作影片或其他媒體,以呈現課堂上學到的知識。他跟朋友會在週五借錄影機回家,在週末完成作業之後,也趁機做一些更好玩的影片。他們做的當然不是什麼高品質影片,而且放到YouTube上頭也只有自己的朋友上去看。但只要有人點閱,就算是強迫哪個朋友來看,都讓大家很興奮。
我們邊說邊笑地觀賞麥克放到網路上的影片,他突然嚴肅地轉身對著我。「你可以幫我一個忙嗎?」他問:「能不能跟我媽說一下?跟她說我上網並不是在做什麼壞事。」我沒有馬上回答,所以他又繼續解釋:「我是說,她認為網路上的一切都很糟。你也是個大人,但你應該懂吧。你可以跟她說一下嗎?」我笑著答應他說可以。
這就是這本書要做的:描述和說明青少年的網路生活,讓那些擔心的家長、老師、政策制定者、記者,甚至是其他青少年都可以深入理解。這也是我八年來多方面研究青少年參與社群媒體和其他網路科技服務的總結。
為了搞清楚青少年都在幹什麼,我可是四處奔波,從2005年到2012年間,我觀察及訪談的青少年遍及全美十八州,他們的出身背景橫跨不同的社經地位和種族族群。我也耗費無數的時間,透過社群網站、部落格及其他社群媒體,觀察青少年在網路上留下的足跡。同時我也跟許多青少年在學校、公園、商場、教堂和速食店等實體空間見面訪談。
為了針對一些具體問題深入研究,我在2007年到2012年間總共對青少年進行了一百六十六場正式或半正式的訪談。訪談地點也許是在他們家裡、學校或其他公共場合。此外,我也訪談了家長、老師、圖書館員、年輕的神職人員,還有其他一些會跟青少年接觸的工作人員。我就是這麼成為青少年文化的專家。此外,我原本擁有的科技背景,還有跟一些開發社群媒體工具的科技企業合作的經驗,讓我對於社群媒體是如何設計、執行及發布給大眾使用,都有第一手的理解。結合這兩項專業,我能夠進行更為廣闊的政策對話,參與一些與年輕世代相關的委員會,幫助網路社群與社會進行公開對話。
當我開始感受到青少年的熱情和挫折,面對更多群眾討論這個話題時,我發現到,在人們熱烈地討論青少年的網路生活時,反而很少人真正去傾聽青少年的聲音。很多人都會談到青少年參與社群媒體的現況,但很少人願意花點時間真正去聽一下他們想說什麼,也沒什麼人會注意到青少年自己對於網路和現實生活有什麼樣的意見和看法。我寫這本書就是要彌補這個落差。書中援用青少年的訪談,以及許多比較非正式的觀察和會面所得,有時候我也會從媒體中摘取一些報導,引入一些成人觀點來提供理解的脈絡,做為進一步說明的引例。
這本書呈現了我採訪和觀察青少年的經驗,並提供反思觀點。他們的聲音塑造出這本書,正如他們的故事讓我了解到社群媒體在他們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當代年輕人正試著在網路上發現自我,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揭示這個複雜而迷人的主題。
我希望各位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可以先放下成見,才能理解青少年的網路社群生活。大致上來說,孩子們都很好,但他們也希望自己能夠被理解,這正是本書所希望做到的。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