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北島來電話,要我編個集子。李陀、劉禾見面叮囑,篇幅在10萬至12萬字左右,舊的新的什麼方面都來點兒。他們要我參考一下《今天》104期的張承志專輯,目的是展示一下我自己。他們要的文章,當然不是學術著作,而是雜文隨筆。打開電腦,我挑了16篇,它們分五組:
(1)我想陸陸續續寫一點東西,回憶一下我親眼目睹的歷史和人物,叫「我的天地君親師」,這裏選了三篇,一篇講我的爸爸,一篇講我的岳父,一篇講我的老師。
(2)我這個人,學無常師,興趣廣泛,歷年從事的研究,橫跨北大文科四系,一是中國考古,二是中國古文字,三是中國古文獻,四是中國古代文學,五是中國古代史,特別是中國古代思想史。五門學問都帶「中」字和「古」字。我承認,我的雜文隨筆的確受惠於我的學術,但這些研究主要還是由我已經寫出和正在寫作的專書來體現。我的雜文隨筆多半是業餘讀書的筆記。我說的「讀萬卷書」,絕不止於上述五學,還涉及很多我熟悉或不太熟悉的其他領域,一切跟?興趣跑。我對「業餘讀書」和「讀者身份」有特殊偏好,這不光是為了滿足我的好奇心,也是為了防止學者常有的偏枯之症。我認為雜文隨筆是個更高境界,比專業學術更便於講話,也更能表達思想。這裏選了三篇,一篇談戰爭,一篇談男女,一篇談孔子和他的學生,全是讀書感想。
(3)我很看重我腳下的大好河山,看重我生於斯長於斯的這片土地。這兩年,我正在把我閱讀地理和跑路行走的文章湊一塊兒,編一本《我們的中國》。這裏的第三組文章就是選自該書,我叫「行萬里路」。
(4)這裏的第四組文章,話題有點兒大,有點兒遠。我對政治缺乏興趣,但對身邊的不平之事很難完全置之度外,有時會從校園裏的小事扯到很多政治家都頭疼的大事,比如「改革」,比如「革命」,我叫「舒之橫四海」。
(5)還有一些話題,也許我更有興趣,假如我能忘掉身邊的不愉快,把我的心從這個混亂的世界收回來。最後一組的四篇小文比較輕鬆,希望讀者有興趣,我叫「卷之不盈懷 」。這16篇文章可以代表我嗎?恐怕代表不了。我是什麼不重要,重要是我在做我感興趣的事,說我想說的話,這就夠了。
我是個用筆說話的人,鍛煉辭章,改造文體,也是我的追求。
不再浪費筆墨,就說到這裏吧。
2014年8月9日寫於北京藍旗營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