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日本人也不知道的日本語3:敬語、人物對話、書信書寫、文化歷史……學會連日本人都會對你說「讚」的正確日語
定價87.00元
8
折優惠:
HK$69.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不一樣的老子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581949
僕人康
白象文化
2015年11月01日
100.00 元
HK$ 8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3581949
叢書系列:
信念
規格:平裝 / 280頁 / 16k菊
信念
分
類
人文史地
>
哲學
>
中國哲學
>
道家
同
類
書
推
薦
莊子,從心開始
定本老子校正
列子臆說(下)
其維哲人 告之話語:雜談老子思想及其大器應用之未來學
心靈動力視角的《老子》與《賽斯書》
其
他
讀
者
也
買
老子,復活了
活在大宋
老子說解(精)
蘇東坡一代詞聖•散文大家
千古風流人物:蘇東坡
在故宮尋找蘇東坡
內
容
簡
介
領導管理、國防軍事、經濟發展一把罩,原來老子跟我們想的不一樣!
目
錄
前言
1. 能分辨「主觀」及「客觀」,就可以打開「眾妙之門」
2. 「美」、「善」沒什麼了不起的!人不要自以為是
3. 不自作聰明,「則無不治」
4. 不知誰創造「道」,只知在三皇五帝以前就有了
5. 「萬物」和「百姓」都是用來彰顯「道」的存在
6. 凡事多留餘地,但不能鄉愿
7. 不自以為是造物者,就能天長地久
8. 「處眾人之所惡」的領導理論
9. 你的成就若非「天之道」的安排,斷不能成全
10. 老子從沒說過「天人合一」
11. 老子不討厭「有」,也沒有獨尊「無」
12. 人性有很多問題:目盲、耳聾、口爽、心發狂、行妨
13. 濫用身體,就有大患
14. 不能「執道」的人,看了不明白,聽了不理解,抓了拿不到
15. 「善為道者」能跟三教九流的人相處,也能當個開心果逗人發笑
16. 我們不完美,常常犯錯,所以回歸自己的本性就叫「常」
17. 功成事遂,百姓都說:「是自然讓我們這樣的」
18. 忠臣很多,表示國家昏亂啊
19. 人就是人,不要想成為聖人
20.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21. 從萬物的「名」,可以觀察「道」
22. 「曲則全」不是「委屈求全」
23. 人生有涯,請尊重包容他人
24. 驕傲、自誇都是「餘食贅行」
25. 我們服從的「王」,是遵守「道」的「王」
26. 人是英雄,錢是膽,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
27. 「不善人」是「善人」的資源,不可小看
28.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大錯特錯!因為「大制不割」
29. 別想操控市場
30. 不可窮兵黷武
31. 非不得已才動武
32. 新制度經濟學
33. 要長壽,就要接受「死而不亡」的破壞
34. 萬物不論大小,「道」都在其中
35. 領導者要有遠見,則「天下往」
36. 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問題是??
38. 「禮」是亂源之首
39. 「人」妄想成為「道」的後果:「天裂、地廢、神歇、谷竭、萬物滅、侯王蹶」
40. 心胸開闊,不怕「反者」,幫助「弱者」
41. 建德若偷:做好事要偷偷做,不要到處張揚
42. 《易》的宗旨不過就是「凡事不要太極端」而已
43. 「身教」勝於「言教」
44. 全世界「感覺」最貴
45. 承認自己有缺點,才會沒有缺點
46. 禍患無窮啊!人性的貪婪
47. 看透弦外之音,宅男也能耳聰目明
48. 人生其實是「損之又損」的減法
49. 別跟自己的孩子鬥氣
50. 生命總是在挫折和磨難中茁壯
51. 要訓練孩子,尤其是忍受挫折、解決問題的能力
52. 見小曰「明」,「道」藏在細節裡
53. 幫助別人時也要特別小心
54. 「修德」有層次,就事論事才能知天下
55. 「修德」不能成為「道」
56. 「玄同」:看似相同卻又不同
57. 法令管制愈多,鑽漏洞的人就愈多,百姓就愈窮
58. 只要你持守正道,會一直「福」下去,不會「禍福相倚」
59. 凡事早做準備,才能長久
60. 我們拜的「神」,其實可能是「鬼」假扮的
61. 大國最好低調、謙虛,用心處理「下流」的問題
62. 如果我們不認罪,「道」要如何免除我們的罪呢?
63. 不要忽視小事情或簡單的事情
64.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65. 不要用「聰明」治理國家
66. 領導者要廣納諫言,以身作則
67. 施政要「不敢為天下先」
68. 「不爭」,才能夠「用人之力」
69. 「慈」要發揮威力,必須不能輕敵
70. 聖人被褐而懷玉,別用外表判斷別人
71. 不知道,卻以為自己知道
72. 百姓不能安居樂業,下一代又沒有希望,則麻煩大了
73. 任何事都有「天之道」的美意,「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74. 「常有司殺者殺」,行政不能干預司法
75. 百姓的問題其實是統治者造成
76. 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77. 徵稅做社會福利乃「天之道」
78. 想當領導人,就必須承受舉國上下的骯髒及倒霉
79. 老子反對「以德報怨」
80. 你有多久沒有親筆寫信問候朋友呢
81. 付出愈多,得到愈多
後語
序
前言
?
據說距今2500年前,周王國一個掌管國家中央圖書館的館長,眼看天下局勢將翻天覆地,決定西出函谷關,離開周朝,去了哪裡沒人知道,只知道出關之前,硬是被關長留下寫了一部《老子》。
這個故事來自漢帝國司馬遷的《史記》,很浪漫,但無從證實,可能只是傳說。2500年來,關於老子這個人,我們知道的一直很有限,但他寫的《老子》流傳至今。
這部5000字的小書用字精簡優美,兼有詩詞雅韻:「上善若水」、「金玉滿堂」、「功遂身退」、「慎終如始」、「天長地久」、「大器晚成」、「寵辱若驚」、「出生入死」、「治大國若烹小鮮」、「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天網恢恢,?而不失」等,佳言絕句密度之高,冠絕諸子百家,流傳2500多年至今仍然為人琅琅上口。
但是,由於《老子》的遣詞造句也與後世流傳的主流儒家文化經典有頗大差異,例如「玄牝」、「牝牡」、「芻狗」、「抱一」、「谷神」、「無名之樸」、「吾不知誰之子」、「吾將以為教父」、「既得其母,以知其子」、「而貴食母」(媽媽可以吃?),造成誤解的地方甚多,這就是為什麼這本書叫做《不一樣的老子》的原因。
對於以前沒讀過或讀不懂《老子》的讀者來說,本書可以讓您直探《老子》真正的意義;但對於自認為《老子》權威的讀者來說,您可能一時之間難以接受本書觀點。我建議您先靜下心想一想:您對於老子的看法,是否純粹來自於《老子》?有沒有混合其他學說?前後邏輯是否一致呢?
以第1章的「道可道,非常道」來說,就有非常多爭議,有人說老子的意思是「道如果可以說出來,就不是永恆的道」,既然如此,老子又何必寫5000字來解說呢?自己講「道」說了5000字,然後又說「可以說出來的道,不是永恒的道」,合理嗎?這是老子的意思嗎?
另外第13章「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有玄學派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修道最高境界就是修到沒有身體,就不會有大患」,試問這樣的解釋有任何意義嗎?什麼是「修到沒有身體」?這是老子的意思嗎?
除了遣詞造句與主流經典不同之外,還有些是因為老子可能超前他的時代太多,導致當時解經者不能理解而產生爭議。但是我們拜現代科技之賜,卻很容易可以理解老子在講什麼,例如:
許多大師把「死而不亡者壽」翻譯成「身體死亡而精神不朽」,那把這樣「已經死亡但精神不朽」的人稱做「長壽」有什麼意義呢?是要我們追求精神不朽嗎?這也未免太玄、太不實際了吧!有多少人能精神不朽?其實老子「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他的東西很簡單而直接,我們有現代生物學的知識就知道「死而不亡」的意思其實是「細胞新陳代謝」,用來說明勇於挑戰陳舊的重要,請參考本書第33章。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與現代物理學帶正負電子的原子及分子結合的描述一致,請參考本書第42章。
「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的「毒」其實真的就是在講「病毒」,是古代免疫醫學的一種做法,用來比喻「訓練、磨練」,請參考本書第51章。
其他解釋上的爭議主要來自於許多人是帶著「儒家」、「道教」或「佛教」的眼鏡來解老,於是愈解愈玄,似有若無,似是而非,虛無飄渺,前後矛盾。事實上,老子的文字自成體系,極其清楚簡單,也很直觀,並不太需要引用別家的解釋。本書原則上就是用《老子》來解釋《老子》,若引用其他文獻則以春秋或以前的為主,如甲骨文、金文、《詩經》、《易》、《論語》等。
老子認為「人性本善」嗎?
「人性本善」或「人性向善」是儒家的論點。但縱觀《老子》,老子其實認為人性有很多劣根性,甚至還有「罪」(《老子》第62章),應該是個「人性本惡」論者,所以司馬遷在《史記》中把老子與同為「人性本惡」論的法家合併寫成「老莊申韓列傳」。老子也應該不會是「人本主義」者,而是「道本主義」者,請參考本書第12、25章。
老子什麼時候說過「天人合一」?
我翻遍《老子》,發現老子只講過「抱一」,從來沒講過「合一」,這也合理。因為在老子眼中,人何其渺小,人性問題又多,如何能與崇高的「道」合一?請看本書第10章。
同樣,老子從來也沒說過「道」可以「修」。他說過我們可以「有道」或「為道」,就是沒說過可以「修道」。綜觀《老子》,只有第54章講到「修」這個字,而且是「修德」:「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老子講修什麼可以得到什麼樣的「德」,從來沒有說修「道」。
老子要我們修煉成「聖人」嗎?
「聖人」每次在《老子》出現時,都是老子用來示範「道」的行為,可說是「道」的「人類化身」。但是,老子又主張「絕聖棄智」,可見他只要我們「行於大道」或做一個「為道者」或「有道者」就好了,千萬別自以為是「聖人」,需要萬民崇拜,請參考本書第19章。
老子主張「無欲」嗎?
老子其實主張「少私寡欲」,並非「無欲」。他還贊成「有欲」哩!他認為「故常有欲以觀其徼」,「無欲」的人根本對生命經驗「無感」,請看本書第1、11章。
老子主張「禍福相倚」嗎?
很多人把《老子》第58章說的「禍兮,福之所倚」當成是老子的主張。然而,若我們仔細研讀,他其實是在批評「禍福相倚」,認為是人不守正道造成;若我們持守正道,應該會一直幸福下去。請參考第58章。
老子認為「人定勝天」嗎?
老子認為我們的任何事若沒有「道」,斷不能成就。他說的很清楚:「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第51章),何況「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人」怎麼能勝「天」呢?請參考本書第23章。
許多人認為老子主張人類可以透過修道的方法,得到高深的智慧和豐富的知識,可以洞測天機,可以得到某種神通。奇怪,老子明明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揣而銳之,不可長保」,怎麼會喜歡豐富的知識?他還再三告誡「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還警告若「人」妄想成為「道」,後果就是「天裂、地廢、神歇、谷竭、萬物滅、侯王蹶」。請參考本書第39章。
另外,我們在解老時也要注意《老子》設定的讀者是誰?這樣才能知道老子為什麼這樣講而不那樣講。綜觀《老子》,我們可以發現它設定的讀者是統治階級,至少是知識分子,而不是一般的「民」或「庶民」。這些讀者可能是:
「君子」、「王公」(第42章)、
「侯王」(第37、39章)、
「大丈夫」(第38章)、
「士」(第41章)。
這個區分很重要,否則我們看不懂老子一方面要「使民無知無欲」,另一方面又教我們「常有欲以觀其徼」。
在《老子》81個章節中有14章提到「民」,份量不少。而且,從這些引文中可知:「民」只是「被統治階級」。在老子的時代,人類的社會是分成不同階級的。《老子》講到「民」的時候,就是指一般教育程度不高的庶民,也稱為「百姓」,只知道為貴族打仗及耕田,是構成一個社會的最底層的角色。
《老子》等於涵蓋了統治階級需要知道的知識,從第1章到第81章,從最基本的哲學認識論、領導管理理論、家庭教育理念、自然環保、生物科學、國防軍事、經濟發展、財政稅務、社會福利、外交政策、司法獨立等等,內容超越當時所有的知識,絕不誇張。
其實在2200多年前,漢帝國初期的文帝、景帝時期,老子學說曾經是主流,許多王公大臣喜歡老子到一個地步,乾脆用《老子》陪葬,如中國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帛書老子》,可見2200多年前《老子》就已經是暢銷書了。
最後,如果您能在這本書中享受到這場老子的盛宴,請記得這是老子給您的,不是我。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