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定價127.00元
8
折優惠:
HK$101.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我們為什麼反對「課綱微調」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2941188
吳俊瑩
玉山社
2015年11月20日
93.00 元
HK$ 74.4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2941188
叢書系列:
玉山社.其他
規格:平裝 / 224頁 / 25k正
玉山社.其他
分
類
社會科學
>
社會議題
同
類
書
推
薦
我們,長期抗戰中:第一線護理人員的疫情觀察誌
少年
自灰燼中綻放:一場名為八仙塵燃的震撼教育
我對抗跟蹤狂的七百天戰爭
兒童與我:乘著歌聲翅膀的小兒外科醫師
內
容
簡
介
「一○一課綱」從決定到審議過程都充滿爭議,為了阻止它的施行,許多老師、學者在各個行政程序中進行抵抗,施行前夕連學生都走上街頭、佔領教育部,甚至犧牲生命。但最終仍敵不過當權者的意志,而未能阻擋它的施行。
這場2015年最受注目的抗議事件,相關的論述從課綱審議的程序、內容,談到各學科的精神、教育的意義,可說是一場充滿深度的大論辯。在事件暫時落幕之後,這些文章又能帶給讀者什麼樣的啟發?
本書共收錄31篇文章,時間橫跨2013∼2015年,呈現課綱事件每階段的爭議與抗爭主軸,是認識「課綱微調」爭議的第一本書!
本書特色
◎2015年台灣最具爭議的教育事件,讓師生走上街頭、佔領教育部。今日的事件是明日的歷史,本書收錄31篇課綱微調爭議中的重要文章,為事件留下重要記錄。
◎全書文章依照發表時間排序,呈現課綱事件每階段的爭議與抗爭主軸,是認識「課綱微調」爭議的第一本書!
◎什麼是課綱?哪裡黑箱?本書文章從課綱內容、審議程序,一直談到學科精神、教育意義。
目
錄
目錄
這場二○一五年的夏日戰鬥
臺灣史是中國史的一部分嗎??????????????????????????????????????????????????? 李筱峰
用歪曲歷史來「撥亂反正」????????????????????????????????????????????????????? 李筱峰
臺灣史哪個階段不殖民????????????????????????????????????????????????????????? 李筱峰
黨國幽靈仍宰制臺灣?????????????????????????????????????????????????????????????? 陳翠蓮
「黑箱大改」的臺灣史課綱,為何非抵制不行?????????????????????? 周婉窈
所謂課綱微調的基本問題????????????????????????????????????????????????????? 薛化元
藉口《中華民國憲法》,吃臺灣豆腐????????????????????????????????????? 李筱峰
史記文化高一臺灣史教科書的前因後果??????????????????????????????????? 周婉窈
課綱「微調」變黨綱??????????????????????????????????????????????????????????????? 陳翠蓮
政治宣傳與歷史教育?????????????????????????????????????????????????????????????? 李筱峰
臺灣史課綱「違」調到底「危」調了什麼??????????????????????????????? 周婉窈
高中歷史課程中的中國史???????????????????????????????????????????????????????? 金仕起
課綱爭議下的教科書問題???????????????????????????????????????????????????????? 薛化元
高中課綱爭議的歷程及教科書問題—以高中歷史為中心????????????? 薛化元
反對「微調課綱」與維護學生學習權??????????????????????????????????????? 薛化元
我們吞不下這荒唐課綱???????????????????????????????????????????????????????????? 陳翠蓮
黑箱綁不住年輕人奔放的心靈????????????????????????????????????????????????? 陳翠蓮
九八歷史課綱比一○一好在哪裡???????????????????????????????????????????? 吳俊瑩
原住民朋友,請注意:
多元文化「違調」為中華文化高於其他文化??????????? 周婉窈
解構臺灣史課綱所謂十七項「爭議」
─根本是假議題,不要跟著起舞!?????????????????? 周婉窈
課綱微調下的國族認同?? ???????????????????????????????????????????????????????? 黃維勻
黨國歷史教育 兩個負面範例???????????????????????????????????????????????????? 李筱峰
課綱「微調」不是爭議,是違法問題????????????????????????????????????????? 吳密察
歷史必須講究事實與比例????????????????????????????????????????????????????????? 薛化元
微調課綱爭議的實相與虛相?????????????????????????????????????????????????????? 薛化元
請問王曉波?? ???????????????????????????????????????????????????????????????????????????? 李筱峰
擱置一○四 暫行一○一?? ???????????????????????????????????????????????????????? 吳密察
1+1=3不是爭議,是惡意???????????????????????????????????????????????????????? 蔡蔚群
回應慰安婦爭議????????????????????????????????????????????????????????????????????? 吳密察
倒退嚕:從高中中國史課綱過橋到國族主義的幽靈?????????????????????? 祝平一
課綱「微調」之所以啟動????????????????????????????????????????????????????????? 吳密察
序
導讀
這場二○一五年的夏日戰鬥
七月二十三日晚間,反對課綱微調的學生衝進教育部;
七月三十日,反課綱北區高校聯盟發言人林冠華自殺身亡;
七月三十一日凌晨,反對課綱微調的學生和民眾,占領教育部廣場……
二○一五年夏天,這些新聞畫面在媒體上不斷重播,既劇烈又讓人震驚。這場針對「普通高級中學語文及社會領域課程綱要微調」(後稱「一○四課綱」)而來的抗爭行動,是二○一五年最受爭議的教育事件。
課綱微調的啟動,始於二○一三年教育部組織「課綱檢核小組」,並由該小組直接進行課綱的修訂及審查。二○一四年一月,教育部公布調整後的課綱內容,引發一連串的抗議行動。三月,超過百名的歷史學者,連署抗議課綱微調,要求撤回微調課綱。八月,台灣人權促進會提出訴訟,要求教育部公開檢核小組成員名單及會議紀錄。二○一五年,反課綱微調的抗爭更加高漲。
此次課綱微調的爭議,主要在課綱審議過程的黑箱,以及調整內容的差異。其中以歷史科課綱最受矚目,尤其針對台灣史的調整,更是受到強烈的抨擊。在二○一四年三月,百餘名歷史學者連署的聲明中更指出,這次的高中歷史課綱調整,實際上已經大規模調整高中歷史中台灣史的部分。但課綱檢核小組並沒有任何專業歷史學者的參與,明顯違背學術的專業性,並顯示出最高教育主管當局對課綱調整嚴肅性的輕忽與無知。連署聲明中要求教育部尊重歷史專業,撤回微調後的新課綱。
一九九九年,台灣正式確立教科書一綱多本的原則,開放各廠商撰寫教科書,由教育部設定課程大綱,以及審查教科書內容。在開放、多元的精神下,學者認為「課綱」作為教學和考試依據的指標,撰文體例應該簡明、開放,以原則性規範為主,並且不做細節和結論的指示。但「一○四課綱」中卻充滿細節和事例,具體指明詞語的使用方式,以及對歷史的價值判斷。如在台灣史的分期中,將「鄭氏統治」改為「明鄭統治」;「日本統治」改為「日本殖民統治」;「多元文化發展」改為「中華文化與多元文化的發展」;鴉片戰爭迫使清廷開港通商的敘述爭議。對於許多歷史學者來說,這樣的課綱調整可說是大開倒車,抹煞歷史學界多年來的研究進展。
這場二○一五年最受注目的抗議事件,相關的討論從課綱審議的程序、內容,談到各學科的精神、教育的意義,可說是一場充滿深度的大論辯。
今日的事件是明日的歷史,雖然事件暫時落幕,但玉山社認為應該要整理這段期間的評論文章,為這件事件留下一些紀錄。
本書收錄三十一篇以「課綱微調爭議」為主題的評論,發表時間從二○一四到二○一五年,依照時間序排列,討論的內容包括:課綱的意義,到歷史學科的精神,以及教育的意義。希望讀者在閱讀這本書之後,能夠對於「課綱微調」的爭議,有更多、更清楚的認識。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