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替前言
住居是舒適小場所的集合體
關於小宅的記憶
我成長於沖繩的小宅,小時候住在約十五坪大,屋頂覆著石棉瓦的傳統沖繩民宅。我的父母原本住在現在的嘉手納基地,但終戰後土地被徵收,只好遷居別處。
我邊回憶因為一家六口(四個兄弟)不斷改建、增建的老家,邊試著將回憶化成文字,再次感受到住在配合生活習慣而改造的小宅,帶給我與家人的各種愉快回憶。
我的房間位於房子的最裡面,約三疊榻榻米大,我常常窩在這裡看書直到天明,沉浸於書中世界,這樣的日子造就了現在的我。屋簷下是我們小孩的遊戲場,緊鄰的二番座(起居室)是附近鄰居和親戚來訪時,喝茶聊天的地方。一番座(主廳)是我們幾個兄弟玩摔角遊戲的地方,前庭是我們惹惱父親,被罰跪到深夜的地方,也是我們將紙揉成一團當作球,和附近小孩玩棒球的地方。戶外有混凝土打造的雨水貯水槽,水質乾淨又冰涼。我們每次都會從雨水貯水槽爬上屋頂,在屋頂上放風箏、畫畫。我家四周築著一道矮牆,小時候還會和鄰居小孩學貓在矮牆上追逐(現在的小孩大概沒辦法這麼做吧?)。
因為房子不大,所以到處都是充滿回憶的舒適之所,要不是在這樣的空間長大,我絕對無法抱持「小宅真棒」的信念,從事這份工作吧(笑)!
我獨立創業以來一直不斷接受委託設計小宅的試煉(笑),一次次地苦戰、奮戰,忘情於工作;喜歡我的設計的人又委託我……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下(還是惡性循環?),不知不覺間,我被稱為「小宅的伊禮」,前輩還忠告我:「再這樣下去,以後人家只會找你設計小宅囉!」身為建築家的我也會對自己的前途有點不安(笑)。但是,我一點也不討厭設計小宅,或許正因為我在小宅中長大,所以對於「小小的舒適之所」有著敏銳嗅覺,也才能享受設計小宅的無窮樂趣吧!
小宅的配方
本書搭配圖片和平面設計圖,匯集七○個如何打造約三○坪的舒適小宅實例。對我來說,每一個實例都是如何打造小宅的配方,所以有一種主廚公開拿手食譜的感覺。
回顧經手的每個案子,我想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住宅是舒適小場所的集合體」吧!
這本書讓我再次體認到舒適的家與大小無關,而是端看是否處處都是舒適場所。
小宅也能住得從容舒適
現今或許是個不迷信住在大房子就是好的時代,但經濟高度成長期,住在坪數大一點的家是生活富裕的評斷基準之一。以家戶坪數來說,日本算是僅次於美國,比英國、法國和德國都來得寬敞,但住居品質如何?就見仁見智了。
或許應該說,感覺愈來愈多坪數雖大,卻蓋得不怎麼樣的家;偏鄉地區尤其有此傾向。其實,建蓋寬敞的家,並不能讓街景變得更好;坪數小也不見得就不好,我覺得「造型酷炫的兔小屋」又何妨?以自己負擔得起的預算,提升住居品質不是能住得更舒適嗎?
追求大坪數的時代已經結束,今後是「連房子外觀都要打造得很舒適」,「住在小宅也能過得幸福又愉快」的生活……要是這樣的時代來臨,那就太好了。
二○一四年五月 伊禮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