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六十感恩紀:惠敏法師訪談錄(增訂版)

六十感恩紀:惠敏法師訪談錄(增訂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5986902
侯坤宏
法鼓
2015年12月01日
167.00  元
HK$ 141.95  






ISBN:9789575986902
  • 叢書系列:智慧人
  • 規格:平裝 / 552頁 / 25k正
    智慧人


  • 宗教命理 > 佛教 > 其他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部感恩史,惠敏法師的傳記,讓人重溫近代佛門弘法歷程,看見珍貴師徒情誼,看見臺灣佛教艱辛歲月,更直接感受動人願力。除感恩來時路,惠敏法師更以前瞻的眼光與夢想,無畏地擘劃新格局,為佛教開路。



      本書由侯坤宏、卓遵宏專訪惠敏法師,收錄近百張彩照,以及許多惠敏法師精彩文摘。全書共分三大篇:



      一、兩段學生時期:

      包括出家前的學習與出家後的學習,臺北醫學院藥學系畢業後出家,就讀中華佛學研究所,留學日本東京大學取得博士。



      二、三頭工作時期:

      同時擔任西蓮淨苑、國立藝術學院、中華佛學研究所等單位管理要職,不論曾任臺北藝術大學代理校長、中華佛學研究所副所長,現任西蓮淨苑住持、法鼓文理學院校長,都能面面俱到。



      三、四個夢想(人腦、電腦、社區、學園)實踐:

      惠敏法師自認畢生探索三大問題:「我是誰?何謂生命?何謂社會?」而他的四大夢想實踐則是:人腦、電腦、社區、學園。

      在六十歲生涯裡,惠敏法師每逢困境,皆是因感恩、報恩之心,而豁然開朗,以此命名本書。惠敏法師的傳記,以感恩心分享他的人生築夢方程式。讓我們隨著他一起探索佛海心宇宙!





    自序

    增訂版補充說明

    ?

    第一篇 兩段學生時期(1954-1992年,1-38歲)

    ?

    壹、出家前之學習(1954-1979年,1-25歲)

    一、學佛前之學習(1957-1972年,3-18歲)

    (一)鹼安代用國小(1957-1960年,3-6歲)

    (二)成功國小(1960-1965年,6-11歲)

    (三)金城初中(1965-1968年,11-14歲)

    (四)臺南一中(1968-1971年,14-17歲)

    (五)臺北醫學院藥學系一年級(1971-1972年,17-18歲)

    二、學佛後之學習與服役(1972-1979年,18-25歲)

    (一)藥學系二至四年級(1972-1975年,18-21歲)

    (二)大開眼界──參加明倫大專佛學講座

    (三)生命的覺醒:佛法與世間學問的融會

    (四)「松山寺北區大專佛學講座」學員長(1973-1974年,19-20歲)

    (五)參加西蓮淨苑大專青年念佛會(1973年- ,19歲- )

    (六)大學畢業、服役與考中醫檢定(1975-1979年,21-25歲)

    (七)出家因緣(1979年,25歲)

    ?

    貳、出家後之學習(1979-1992 年,25-38歲)

    一、西蓮淨苑三年的僧團生活(1979-1982 年,25-28歲)

    (一)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路

    (二)投考「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因緣

    二、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學生時期(1982-1985年,28-31歲)

    (一)學習梵文與佛學研究課程

    (二)計畫日本留學

    (三)出國留學前外一章

    三、日本東京大學之留學時期(1986-1992年,32-38歲)

    (一)與聖嚴法師的師友因緣

    (二)日本留學生活點滴

    (三)兩年完成碩士學位、三年取得博士學位

    (四)日語與其他方面的學習情形

    (五)參加口試的經驗

    (六)對自己建立適當的定位

    (七)日本的博士學位

    (八)美國密西根大學遊學與大陸參訪(1992年前半,38歲)

    (九)初訪大陸



    第二篇 三頭工作時期(1992-2014年,38-60歲)

    ?

    參、西蓮淨苑的工作(1992年- ,38歲-

    一、副住持(1992-1998年,38-44歲)

    二、住持(1998年- ,44歲- )

    三、《乘雲宗譜》的發現

    四、寸草與春暉

    ?

    肆、臺北藝術大學的工作(1992-2014年,38-60歲)

    一、二年的客座教職(1992-1994年,38-40歲)

    二、三年的學務長經歷(1994-1997年,40-43歲)

    (一)行政工作的挑戰

    (二)多變的時代、不變的真情

    (三)一念善心、百年真情

    (四)「微小」轉化「廣大」

    (五)一些學生事務

    (六)學務長經歷的意義

    三、準備升等教授(1997-1999年,43-45歲)

    四、六年的教務長經歷(2000-2006年,46-52歲)

    (一)同時接任共同學科主任、教務長

    (二)參與學校改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01)

    (三)藝術大學的全人教育──新世紀終身學習的藝術人計畫(2002-2005)

    (四)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2005-2013)

    (五)教務長兼代理校長(2006年前半,52歲)

    五、在藝大所開設的課程

    (一)襌與靜坐

    (二)生命科學與藝術

    (三)牧心襌唱

    (四)印度古典戲劇美學專題

    (五)「人文資訊與知識管理」關渡講座

    (六)「藝術生命之發想與寫作」通識核心課程

    (七)慈悲喜捨:向無障無礙的藝術家們學習的功課

    ?

    伍、中華佛研所、法鼓佛教學院、法鼓文理學院的工作(1992年- ,38歲-

    一、教學工作

    (一)梵巴漢藏佛典對讀、梵巴藏文法教材編寫

    (二)梵本瑜伽行派文獻的教研

    二、副所長(1994-2007年,40-53歲)

    (一)三種追求真理的能力:思考、表達、探詢

    (二)佛學研究的浪漫與現實

    (三)二十一世紀社會變遷與漢傳佛教教育之發展

    (四)梵文教學經驗分享

    (五)教學與研究

    三、法鼓佛教學院與法鼓文理學院校長(2007年-,53歲- )

    (一)提議解除「宗教研修學院」博士班設立與校名規定等限制

    (二)當代佛教界辦學的軌跡

    (三)宗教研修學院

    (四)「行門課程」規畫

    (五)「畢業呈現」的規畫與執行

    (六)校園資訊化系統

    (七)電子化教與學歷程檔案、數位人生履歷表

    (八)行政與服務



    第三篇 四個夢想(人腦、電腦、社區、學園)實踐(1992 年- ,38 歲-

    ?

    陸、梵典唯識、禪修與腦科學之教研(1992年-,38歲-

    一、梵典唯識文獻翻譯與研究

    (一)闡揚菩薩道的主題層次分明、內容豐富

    (二)藉此可了解《攝大乘論》、《成唯識論》等「唯識思想」雛形

    (三)多樣的梵文詩頌韻律變化與佛教新梵文詞彙

    (四)梵文詩偈的唱誦與早晚課誦

    (五)梵本《大乘莊嚴經論》擇要三品之譯注計畫

    (六)參讀《莊嚴》印度注疏之藏譯文獻

    二、古今心智科學的對話

    (一)認知心理學+神經科學=認知神經科學

    (二)禪觀與唯識學

    (三)阿賴耶識與生命中樞(腦幹)

    三、四念住與三重腦理論

    (一)身念住與腦幹

    (二)受念住與大腦舊皮質

    (三)心念住與大腦新皮質

    四、腦的情緒生活與慈悲禪定腦影像

    (一)正念與慈悲禪定國際研討會

    (二)腦的情緒生活之基本原理:情緒模式

    (三)情緒模式的六個向度

    (四)慈悲禪修可調節情緒之神經迴路

    (五)從實驗室「轉譯」到社會:學以致用

    (六)各種專業學科之間的「對話」「互補」

    五、腦科學之「變動之我」與佛教之「無我」觀

    (一)腦損之「自我界限」的變動

    (二)「包含性階層」建構自我的統一

    六、「順解脫分」之相狀︰悲欣毛豎

    (一)於解脫法,深生愛敬,毛泣淚

    (二)「向善離惡」的認知與愛敬、喜悲等情緒

    (三)身心轉換

    七、直指人腦,明心見性

    (一)禪與腦

    (二)明心見性

    (三)心識與腦神經

    (四)人心與人腦

    八、禪與腦︰自我與無我

    (一)內隱自我的結構:I-Me-Mine

    (二)I-Me-Mine的消融

    九、打坐的腦波研究

    (一)佛陀的打坐姿態與羅丹的沉思者雕像

    (二)打坐的腦波研究(I):靜慮、法喜

    (三)打坐的腦波研究(II):「情境」效果、「性向」長期效果

    (四)人成即佛成:心=腦×眾生2

    十、直觀無我:禪與心識的轉變

    (一)成對互補性的腦機能

    (二)「止觀雙運」:專注性與接受性的禪定

    (三)「由上往下」與「由下往上」的注意系統

    (四)「自我中心」與「他者中心」之日常事實的版本

    (五)禪宗的「見性」經驗

    (六)惺惺寂寂、寂寂惺惺

    十一、佛教禪修傳統與現代社會

    (一)正念禪修:佛教對現代社會的貢獻之一

    (二)傳統與現代

    (三)正念與腦神經科學

    (四)正念與教育、醫療、倫理責任

    (五)分別與無分別、世間與出世間

    ?

    柒、中華電子佛典協會、數位人文(1998 年-,44 歲-

    一、CBETA第一期(1998-2002):《大正藏》

    (一)擔任中華電子佛典協會主任委員

    (二)電子化漢文大藏經之先驅

    (三)CBETA之遠近因緣

    (四)一九九八年取得日本《大正藏》的授權

    (五)CBETA沒有收錄《大正藏》56-84冊的因緣

    (六)第一期(1998-2002)成果:《大正藏》1-55與85 冊

    二、CBETA第二期(2003-2008):《卍新續藏》

    (一)第二期的經費的因緣

    (二)二○○二年取得日本《卍新續藏》的授權

    (三)二○○六年電子佛典新式標點專案

    (四)二○○八年開發跨平台版本讀經界面

    (五)第二期(2003-2008)成果:《卍新續藏》1-88冊

    三、CBETA第三期(2009-2014):《嘉興藏》、歷代藏經補輯等、國圖善本佛典、《漢譯南傳大藏經》(元亨寺版)

    (一)《嘉興藏》木刻版數位化的挑戰:異體缺字處理

    (二)二○○九年取得國家圖書館善本佛典授權

    (三)開展電子書的「數位出版」的服務

    (四)二○一二年取得元亨寺版《漢譯南傳大藏經》授權

    (五)《漢譯南傳大藏經》協進構想

    (六)第三期(2009-2014)成果:《嘉興藏》、歷代藏經補輯等、國圖善本佛典、《漢譯南傳大藏經》(元亨寺版)

    四、參與數位人文、佛學資訊的歷程

    (一)我所學到的數位化文獻的一些基本觀念

    (二)CBETA電子佛典的結構性特色

    (三)「瑜伽師地論資料庫」專題研究計畫(1999-2002)

    (四)數位博物館計畫:玄奘西域行(1999-2004)

    (五)漢傳佛教高僧傳之時空資訊系統(2007-2009)

    (六)ZEN─「輕安一心」創意禪修空間研究

    (七)「中國佛教寺廟志數位典藏」專案

    (八)Web 2.0時代與Science 2.0

    ?

    捌、安寧與老人療護、社區淨土(1998年-,44歲-

    一、臺灣與日本之「安寧療護」臨床宗教師培訓計畫交流記實

    (一)「安寧療護」緩和醫學

    (二)臺灣「安寧療護」臨床宗教師培訓計畫

    (三)日本的「臨床佛教研究所」

    二、靈性與覺性照顧、人生最後的48小時

    (一)靈性照顧與覺性照顧

    (二)生命的奧祕:人生最後的48小時

    三、拖死屍是誰

    (一)虛雲法師的參禪經驗

    (二)參話頭破除我執

    四、生死三關

    (一)病緣善惡關︰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二)醒睡正念關︰若是昏睡,則不能正念?

    (三)生死涅槃關︰我是誰?我從何來?我將何去?

    五、臨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

    (一)臨終前二週才躺在床上生活

    (二)生活型態與健康

    (三)臨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

    六、禪定、醫學與安寧照顧

    (一)有關「禪定與教育」的研究(1969-1991)

    (二)有關「禪定在醫學」的研究(2008)

    (三)對自己的生活選擇負起更大的責任

    (四)正念強化「個人內在資源」與「覺性照顧」

    七、生命細胞之生死觀:善終的多樣性

    (一)安寧療護之善終評估指標

    (二)樹木之善終:心材

    (三)《心材喻經》

    (四)特殊細胞之善終:哺乳動物之紅血球、皮膚角質層

    (五)一般細胞之善終:細胞自戕

    (六)生命細胞之生死的兩面性:雖生而不長存、雖死而有用、長存

    八、淨佛國土與社區淨土

    (一)為成就眾生,願取佛國

    (二)淨土行:自他行淨=眾生淨>佛土淨

    (三)建立社區淨土

    (四)關心隨緣社區

    九、優質佛教徒終身學習守則:五戒新詮

    (一)五戒與儒家的五常

    (二)戒律是人類文化的基礎

    (三)受戒是對於生命角色的確認

    (四)優質佛教徒終身學習守則

    十、記錄社區,看見淨土

    (一)記錄社區,看見淨土

    (二)音像記錄是新世紀國民基本表達能力

    (三)淨土︰現世與未來的夢想

    十一、「社區淨土」導航系統︰三願、六行

    (一)慈悲關懷願︰1.利人利己、2.護生環保之意樂

    (二)智慧無礙願︰3.聞思修慧、4.身心健康之習性

    (三)方便善巧願︰5.音像紀錄、6.佛學資訊之運用

    (四)「社區淨土」導航系統︰三願六行相輔之妙

    十二、我與汪其楣教授之拈花微笑聾劇團的因緣

    (一)希望,來自對生命無常的包容與超越

    (二)沒有意外就沒有創新

    (三)《鹿王》、鹿野苑、《悠悠鹿鳴》

    (四)感動,來自群體無我的互助與合作

    (五)手語、手印與「手」的比喻

    十三、身心健康「五戒」:笑、刷、動、吃、睡

    (一)微笑:知足常樂、助人快樂、寂滅最樂、心樂身樂

    (二)刷牙:配合牙線、隨食刷牙、兩兩來回、牙淨心淨

    (三)運動:週三三三、胸臂腹腿、平衡柔軟、身動念在

    (四)吃對:素食少鹽、低脂少糖、全穀根莖、多色喝水

    (五)睡好:定時睡眠、早睡早起、午間小睡、正念正知

    十四、終身學習「五戒」:閱、記、研、發、行

    (一)閱讀:廣學多聞

    (二)記錄:知識管理

    (三)研參:研究參疑

    (四)發表:刊行交流

    (五)實行:自利利人

    ?

    玖、法鼓佛教學院與法鼓文理學院(2007年- ,53歲-

    一、法鼓山的「三大教育」︰A+B+C=Dharma Drum

    (一)「心靈環保」、「三大教育」︰《大乘起信論》之「一心」、「三大」

    (二)大學院教育(Academic Education)︰「體大」(智慧如海)培育「深度」

    (三)大普化教育(Broad-based Education)︰「用大」(方便善巧)開展「廣度」

    (四)大關懷教育(Care-always Education)︰「相大」(慈悲為懷)維持「厚度」、保持「溫度」

    二、校慶「淨灘」迎接「世界地球日」

    (一)週年校慶「淨灘」迎接「世界地球日」:淨心淨土

    (二)淨佛國土與社區淨土︰DDBC

    (三)滿願「行願之樹」

    三、什麼是我的教學根本目標?

    (一)思考與表達︰如理思惟、適當表達

    (二)覺照與視野︰眾目睽睽、世界舞台

    (三)願景與實踐︰樂發好願、莊嚴淨土

    (四)Dream, Dare, Become, Create

    四、增設佛教學系博士班:佛教禪修傳統與現代社會

    (一)佛教三大禪修傳統或「佛學資訊」現代科技

    (二)佛教禪修傳統、佛學資訊與現代社會

    (三)博士生七項核心能力

    五、文化教育的軟實力

    (一)文藝獎章

    (二)文藝之人際間「絆」

    (三)我,正是想當這種人

    (四)文化教育的軟實力:賞識、關懷、美化的生活態度

    (五)我們,正是想當這種人

    六、菩薩心行,法鼓燈傳,勇健啟航

    (一)法鼓山大學院教育聯合、整合型之開學暨畢結業典禮

    (二)法鼓山僧伽大學暨法鼓佛教學院畢結業典禮

    (三)大學「學位服系統」簡史

    (四)佛教意義的大學學位服與畢業典禮

    七、好書大家讀:「書評比賽」的日本經驗

    (一)「書評比賽」的原型

    (二)修訂規則、五分鐘時限與YouTube的融合

    (三)三條規則、八個補充規則

    (四)好書大家讀:學校與社區結合的新讀書運動

    八、法鼓佛教學院「五分鐘書評」比賽感想

    (一)舉辦「五分鐘書評」比賽心得

    (二)五分鐘之無常觀

    (三)五分鐘、五段書評結構與生死大事

    九、聚沙興學、微塵淨土

    (一)聚沙成塔、大願興學

    (二)微塵佛國、慈心淨土

    十、法鼓山大學院教育「心」地圖

    (一)法鼓山大學院教育「心」地圖之校園路名

    (二)以法印心、法法相益

    (三)轉法輪、四聖諦、八正道

    十一、法鼓山大學院教育「心」世界:跨界、轉型、擴展

    (一)佛教學院七週年校慶:跨界與轉型

    (二)四無量心之同心圓式擴展:親緣、中緣、怨緣、十方

    (三)法鼓學院之波形圓周式擴展:生命、社區、社會、環境

    (四)法大的「心」世界

    十二、「法鼓文理學院」啟航

    (一)為何不能以「法鼓大學」或「法鼓學院」為校名?礙於法規或慣例

    (二)為何以「法鼓文理學院」為校名?重視「博雅教育」小而美的學院

    (三)法鼓文理學院:法喜充滿的學園

    十三、法鼓文理學院「大願.校史館」構想

    (一)「大願興學」里程碑

    (二)「大願.校史館」構想

    (三)「大願.校史館」內容

    ?

    拾、結語:huimin2525,退休•善終?! (huimin2525)

    一、我的生命密碼︰huimin2525

    (一)人類生命密碼的解碼之旅

    (二)huimin2525︰我的生命密碼

    (三)in the year 2525︰人類的「生命密碼」

    (四)把每天當成是生命中的最後一天

    二、退休.善終?!

    (一)六十歲退休:二十二年的藝大年資

    (二)七十六歲善終?! ????三十八年的人生回饋年資

    (三)安寧器捐,山海隨緣,網路告別,一善紀念

    ?

    訪問後記�侯坤宏





    自序

    ?

      國史館卓遵宏、侯坤宏兩位教授從二○○七年六月十六日開始做我的口述歷史訪談,每次約三小時, 由李美寬女士做錄音與摘要記錄等助理工作(彩圖73)。由於我的工作行程比較忙碌,一直到二○一二年十一月三日,總共訪問十六次,非常感謝上述訪談小組的 教授與助理的耐心,以及提供訪談場地與午餐的北投法鼓山中華佛教文化館等增上助緣。之後,李女士於二○一三年七月完成逐字稿。接著,由我負責修訂與整編文稿。

    ?

      自覺平凡,難以成傳,因從感恩,豁然開朗



      一開始,我對這十六份逐字稿,有些束手無策。 因為訪談歷程有五年半之長,口述的內容不容易連貫,再加上我的生平與成就也乏善可陳,躊躇難有進展;而且正逢「財團法人法鼓人文社會學院」已與「財團法人 法鼓佛教學院」合併存續更名為「法鼓學校財團法人」、人文社會學院立案申請書,以及與法鼓佛教學院合併計畫書的各項準備事宜,也讓修訂進度再三延遲。



      所幸,對於與我後半生的經歷有相關的內容與資料方面,特別需要感謝《人生》雜誌於二○○三年起提供我寫作「人生新視界」專欄的因緣,讓我有機會每月定期表達 我該月前後的人生經驗,因此可以藉此看出我的生命與世事互動的軌跡,以及許多人協助我實踐夢想的歷程,也成為此訪談錄的基本材料,讓我可以再從我整個人生 的觀點,刪補整編成新面貌的書籍出版。



      於二○一四年二月一日,正好滿六十歲,也累積約二十二年的臺北藝術大學的年資,可以辦理退休。在我至今「六 十歲」一甲子的生涯中,父母、師長、同仁、同學等所有的諸上善人與貴人們的恩德,是我可以將此書完成的最大動力,因為,每當我陷入修訂困境、不知所措時, 都是由於感恩、報恩之心,而豁然開朗,這也是此書的主題名為「六十感恩紀」的原因。



    增訂版補充說明

    ?

      二○一四年七月二十八日,教育部舉行「法鼓人文社會學院」與「法鼓佛教學院」合併審議會,經過法鼓學校法人代表簡報及審議委員提問答詢,由審議會議決:通過兩校合併,校名為「法鼓文理學院」。因此,我曾以「法鼓文理學院啟航」為題目,發表拙文在《人生》雜誌三七三期(2014年9月),但是來不及加到《六十感恩紀-惠敏法師訪談錄》的初版,今藉著再版與修訂因緣,增修此段在「玖、法鼓佛教學院與法鼓文理學院(2007年-,53歲-)」的章節之末,以說明此重要的里程碑。此外,初版時有一些筆誤,經過讀者們(特別是西蓮淨苑心見居士細心地校讀)指正,於此衷心感謝。

    ?

    惠敏

    寫於法鼓文理學院

    2015年6月23日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