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自序
台灣咖啡文化與精品咖啡的發展要比香港早了很多年,有不少香港的咖啡人早期來到台灣拜師,於公於私都和台灣咖啡人都有很密切的往來,彼此咖啡產業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香港咖啡館之間雖然有商業上競爭的關係,但因最主要共同對抗的目標非常一致,一是政府(政策),二是房東(租金),咖啡館們忙著生存都來不及,對咖啡的愛沒有辦法肆無忌憚的偏執,現實是在香港開咖啡館,需要更多的是勇氣、膽識、精準眼光以及資金。
隨著租金漲幅越來越難負荷,香港咖啡館們開始慢慢往旺區的邊緣開店以降低成本,但路程遙遠並不影響嗜咖啡者的上門意願,18 Grams的John提出有趣的理論:「喝咖啡像上廁所一樣,當有需求的時候,你會想辦法找到距離自己最近的去。」當然對上班族而言快速便利是基本訴求,但到了週末假日,為了好喝的咖啡,跑多遠都值得。
香港對我而言有著十分特殊的情感,既然做不成香港人又無法在港定居,每年必定飛個幾趟一解相思之愁與口腹之慾。過去很難在香港取得一杯精緻的好咖啡,近幾年卻發現香港咖啡館越開越多,無論空間還是咖啡的品質也急起直追,咖啡人們甚至在國際咖啡比賽中屢獲佳績。為了窺探香港咖啡人的內心世界,與如何在高成本、快速流行又快速淘汰的環境中生存,造就了這本耗時一個月駐港採訪拍攝、超過半年撰文和設計的《咖啡手帳X香港:咖啡職人的愛與勇氣》。
看完這本書,買張機票,你可以等待一小時三十分的飛行時間,穿上輕便的鞋,背上背包,帶著咖啡手帳和一支你喜歡的筆,除了買東西吃東西、買東西吃東西、買東西吃東西外的香港,現在起有了新的旅行主題與行程安排,那將會是你沒感受過充滿咖啡香氣的香港。
作者�譚聿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