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二十世紀初,現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把語言學塑造成為影響巨大的一門獨立學科,將語言視為一個符號與意義的科學,然而,他的研究素材並非來自於歷史典籍或是官方文書,而是來自人們日常生活的言語使用,最終從這些表象的變異中分析出其共性與規律。亦即,由言語使用的觀察出發,經過科學研究的假設-推論-驗證過程,且最後將研究結果連結至問題的源頭,讓即使不是研究語言學的讀者也能了解「是什麼」背後的「為什麼」。
語言學的「重新與日常生活產生聯繫」,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加了解當下語言使用的豐富樣貌,還能讓我們重新詮釋過去所未曾仔細思考的有趣現象。在語言學家蓋依.多徹(Guy Deutscher)《小心, 別踩到我北方的腳!》(Through the Language Glass: Why the World Looks Different in Other Languages )一書中,提到荷馬史詩所描述的海洋和公牛都是酒色的(winecolored),這是因為當時的人們是色盲?是當時的海洋、公牛與現代海洋、公牛的顏色不同嗎?還是儘管在視知覺上確實存在差異,只是當時語言的顏色分類未能顯示其區別?反過來,儘管典型的藍色與綠色在視覺色彩空間中占據相異的兩端,但當我們提到「青天白雲」時,所產生的天空心象究竟是符合色彩空間中的哪一端?多徹告訴我們語言對我們的影響,也許比我們想像中的要來得更多、更令人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