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摘錄)
「身體感」不是常用的詞彙,亦非作者們另創新詞以表示「身體感受」,我們選擇身體感這個詞乃因為理論的企圖,期望將它發展成一個理論概念�研究取向,具有典範性的意義,研究者得以經由身體感的概念探索新的研究題目,提供研究社會、文化、歷史的新觀點。取名《身體感的轉向》說明著本書作者們的企圖,期望身體感研究的發展,能夠引領研究的新方向。也因此,我們並不英譯身體感一詞,而以中文的拼音取代。
?
本書發展自2008年出版之《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但更聚焦於理論的闡釋。兩本書的作者皆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身體經驗研究群」的成員,其間大家先從個案研究討論身體感的相關議題,歷經兩輯專號──2009年Bodily Cultivation as a Mode of Learning出版於《臺灣人類學刊》及2011年《感同身受:日常生活的身體感》於《考古人類學刊》──的努力,方凝聚出此本論文集。作者們從各自的學科出發,從不同的角度闡釋身體感的意義與發展潛力。
余舜德(本書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