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 定價127.00元
  • 8 折優惠:HK$101.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老物潮:收藏者的回憶加值學

老物潮:收藏者的回憶加值學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3277644
蘇拉圖
遠流
2016年1月29日
130.00  元
HK$ 110.5  






ISBN:9789573277644
  • 叢書系列:綠蠹魚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綠蠹魚


  • 生活風格 > 休閒/嗜好 > 收藏












    「物以稀為貴」在老物收藏這條路不一定行得通,

    它們因為「貼近回憶」才珍貴,會逐漸堆疊行情與身價!





    推薦序 以記憶疊藏無限精彩的故事 須文蔚

    推薦文 老靈魂與老東西的時空相遇 洪致文  

    推薦文 他收藏的是一整個年代 方文山  

    推薦文 按下你我心裡的開關 張四十三  

    推薦文 舊物重生的美好 林俊安  

    ?

    自序 分享老靈魂的美好  

    楔子 心裡的小倉庫  

    ?

    第一章 回味老招牌

    ●前言 攔截老店與老街的輝煌時空

    翹鬍子仁丹

    孟索樂達姆

    福助足袋

    金鳥蚊香

    酒煙草、菸酒公賣局

    肥料、農藥

    盾牌形招牌:雪泡洗衣粉、七星汽水、森林防火、防止森林火災

    固齡玉牙膏、維他露

    黑松汽水

    汽水:台豐、華年達、榮冠果樂

    可口冰淇淋

    龜甲萬醬油



    第二章 食物的印記

    ●前言 兼容並蓄的糕粿餅模具家族

    糖塔模子

    平埔族大粿印

    結婚龍鳳餅模

    普濟殿結婚式餅模

    吉獸糕模

    海鮮系列粿印

    月餅模

    老大房餅模

    大喜糖模

    泉合店號大粿印

    紅磚粿印、塑膠粿印

    小朋友粿印

    祖傳粿印



    第三章 塑膠以外的美好

    ●前言 昔日夥伴的強大戰鬥力

    帆布袋

    玻璃罐

    便當盒:台鐵、歐羅肥

    磚燒櫥子腳

    醃漬甕

    中藥抽屜

    雞飼槽

    陶瓷雞

    冰淇淋杯

    箍桶

    鹽漏

    八仙彩

    辦桌大布條

    ?

    第四章 街道街景與柑仔店

    ●前言 因為回憶而加值的寶物

    紅色公用電話

    大寶鎮軍用電話

    路牌

    國安感冒糖漿櫃

    菸酒燈箱

    彈珠檯

    五角抽

    蟾蜍膏木箱

    礙子

    汽水罐

    ?

    第五章 曾經陪伴我們的老朋友

    ●前言 你的我的玩具三部曲

    大同寶寶

    包青天系列

    ET科幻熱:靈芝草人、嘟嘟、大頭仔

    陶瓷小玩具、塑膠白馬

    綜藝節目玩偶:嘎嘎嗚啦啦、上官亮、快樂老人

    萬達汽水太空人

    搖搖馬

    噴火恐龍、鐵皮發條玩具

    ?

    第六章 讓家人頭痛的收藏

    ●前言 這東西幹嘛放在家裡?

    老電話

    豬飼槽

    老鐘

    土地公廟

    千里眼、順風耳、劍獅

    偉士牌機車

    老電扇

    特殊招牌

    門神

    ?

    第七章 老東西有新春天

    ●前言 用途的腦筋急轉彎

    板凳座椅

    老門板

    老長凳

    木樑桌燈小書櫃

    修復小書桌

    汽水箱

    老地磚收納桌

    軍品玩具箱

    燈箱





    推薦文(依照來稿順序排列)



    他收藏的是一整個年代

    ◎知名作詞人 方文山


    ?

      有幸結緣本書作者蘇拉圖,待我屈指算來,也有 好幾個春秋。之所以熟識,乃因共同興趣使然,同個頻率的人總容易物以類聚的兜在一起,因為我們都是老台灣舊生活物件的收藏同好。凡是這收藏類別的癡人藏 家,其實骨子裡都有顆老靈魂,所不同的是,我僅鍾情於早期柑仔店的廣告老招牌一項,而他則顯得大氣博愛多了。除傳統的廣告老招牌外,舉凡糕餅模具、玻璃糖 果罐、彈珠檯、五角抽、老掛鐘、汽水瓶、藥櫃、帆布袋、公用電話、路牌、板凳、門板、企業公仔等等,甚至偉士牌機車,土地公廟等等,可謂族繁不及備載,無 所不收,無所不藏,堪稱老台灣物件全方位的收藏達人。



      這樣一位收藏達人,擁有台大環境工程的博士學位,卻在求學與工作之餘,一頭栽進柑仔店的懷舊的世界,也一路燃燒對老台灣物件的熱情,終至不可收拾。



      近期他集結了這幾年來對老台灣民俗文物所投注的情感,與對懷舊文化獨到的見解,出版了這本《老物潮:收藏者的回憶加值學》。我這才發現,他體內除了住了一個老靈魂外,還有一顆散文心。



      因為這本書裡除了他在懷舊戰場上收繳與擄獲的戰利品外,還搭配了近八十篇相關的精彩散文,有別於台灣一般民俗文物藏家出書均以秀圖為主,他此種帶點文青氣息 的出書風格,實為特別與罕見。尤其是第七單元「老東西有新春天」,其極力推廣舊物新用,賦予老物件新生命的文創概念,更是在「民俗文物」書籍類別中獨樹一 格,僅此一家,別無分號。



      台灣早期的生活老物件,之所以令我們這些懷舊民俗文物藏家深深愛戀,進而終生癡迷不悔,非卿不收,非君不藏,乃因為它們 都扎扎實實的見證過歷史,有一股無從速成的歲月質感。譬如一個木頭紋理黝黑的老舊藥櫃,不需言語,不立文字,光擺在那裡,就是一段泛黃的歷史,一個久遠的 故事。



      而這些台灣早期的民俗老物件,其實也等同我們台灣社會的共同記憶,一種源自於生活經驗的共同價值觀。也因此,蘇拉圖兄,他這些既廣且深,類別眾多的民俗文物藏品,已不僅僅是他個人的興趣與最愛,而是替台灣社會收藏了某特定時空下的一整個年代!



    按下你我心裡的開關

    ◎角頭音樂社長 張四十三




      其實,對他不熟!

      

      因為,他竟然出了這樣一本書。



      原以為他只為政治服務,沒想到那麼浪漫且童心,是我少見的政治人物!



      其實,他對藝文是一直有想法的。



      因為,在歷任的新聞局長中,我認為他是少數願意傾聽且懂這產業的長官。



      台灣政治人物普遍對藝文產業漠視或不懂,也許他認為需要多以藝術作為政治之外的另一種人格展現;以多重意象展現對於人性、自由、國家的內在思維。



      其實,我希望他能繼續政治這條路。



      因為,他是第一個能讓我捐款的國民黨參選人,總是讓人對他有所改革期待。



      可惜,他老子似乎隱居了,還選在大選後一個月出版新書來著!



      其實,他的書很討厭!



      因為,我也鍾愛這些東西,但我一樣也沒有。



      所以只好從他的書裡,去撿拾那個沒有微波爐,沒有烤箱,電冰箱被視為貴重金屬的年代。



      雖然菁英操控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但這個世界還是凡人比較多。



      來自底層、來自野台、來自草根,這本書挑動了只有凡人才會感受到的慾念,準確地按下你我心裡面的某個開關。



      儘管歲月無聲流過,生活中總有一些聲音或影像,無論你身在何方,每次相遇,盡是熟悉。

    ?

    舊物重生的美好

    ◎影像工作者 林俊安




      歷史刻印著前人的足跡,承載著先人的智慧,提醒著我們在當代的腳步,要一步一步走好,千萬別亂了步!



      只是遺憾的……我們經常「失憶」於這些來自先人的提醒,在追求所謂「進步」的節奏下,不斷亂了腳步,更迭過程中的粗糙,反而成為了行使破壞的頸上大刀,不留情的利刃落下,抹平了城市紋理,更摧毀了都市裡,屬於庶民的那些點滴記憶。



      荒謬的是,在已遭毀滅的遺址上,經常性的被重建起復古、懷舊又具異國風貌的全新荒誕建築。



      識物者,其實很痛苦,在「進步」的巨流下,必須與經常性地時間賽跑,努力地搶救即將隨風而逝的老物件。



      拉圖先生,念舊物成痴已是眾人皆知,時不時就可聽到他又收藏了什麼「寶物」。而這些「寶物」,通常都是在送往被銷毀的路上,經他攔截而獲重生。



      他收藏舊物成性,是否與他的環保專業背景有關?我無從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些經他收藏的老物、舊物、好物,因而得到重生,更得以將舊時代的美好溫度傳遞。讓這個世代的人們,在指尖滑動大量訊息之際,還可以回味從前,並以歷史為鏡,省思自我。

    ?

    推薦序 



    以記憶疊藏無數精采的故事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主任 須文蔚

    ?


      我國中時就斷了收藏的興趣,都是因為愛藏書的緣故,沒有自己的書房,買來的書沒處放,很快就氾濫成災。



      真正斷了收藏癖的原因,是讀了子敏的散文,大師說:「想占有美好的事物,應該是人類的通性。……占有一旦成為嗜好或習慣的時候,它帶來的一些快樂感受可能就 會隨著占有慾念的質的提高和量的擴大而逐漸消失,甚至轉變成痛苦。集郵的人最喜歡把集郵說成『王者的癖好』。他們看到的只是國王也集郵,卻從不願察覺要有 國王的力量才能把郵集得好、集得完全的隱藏意義。」王者兩字大大震撼了我,既然沒有富可敵國的財力,又沒有君臨天下的勢力,自然只有斷念一途。



      朋友之中,不乏古玩、珠寶、繪畫、雕塑、硯台、老照片、黑膠唱片等等的藏家,老實說,不太會讓我羨慕。但蘇拉圖是個例外,他收藏廣泛,小至塑膠玩具、招牌、 餅模,大至公共電話、廟門甚至火車頭。每每聽他興奮點數各項收藏,甚至有些讓家人手足無措,總覺得他有一種令人傾倒的風範。不是財力,而是努力、執著和深 情,在每個看似平凡的藏品中,他以記憶疊藏了無數精彩的故事,無一不溯源到他的家族、成長或島嶼的共同記憶,就會讓人感覺:有「收藏癖」,真好!



      蘇拉圖起心動念寫下這些故事,應當很久了,我們一群好友,也等了又等。拿到《老物潮:收藏者的回憶加值學》的書稿時,驚艷於他風趣與生動的修辭,更喜歡這本 書充滿詩意的標題與章節結構,更重要的是他透過無數個故事,保留了台灣的記憶和時代的氣味,也願意竭盡所能與朋友分享自身的故事。



      一如招牌系列, 展現了何止是歲月的痕跡,更道出了台灣經濟史的變遷,要不是經過一番鑽研,是無法體系井然地展示與陳列的。同理,櫥子腳又有何用途?如果不加探討,恐怕會 歸於飼槽一類。但蘇拉圖總是用功查證與詢問,當解開傳統農村的智慧時,他把磚燒的櫥子腳拿來應用,成為家中對抗螞蟻大作戰的利器。更彰顯了他不僅僅蒐羅, 還能應用在生活上,也增添本書故事的生命力。



      這些年來,蘇拉圖在臉書上分享他如何以手作的各種創意,改造與加值收藏品,成為家具或是孩子的玩具。更有趣的是,他會把老電話或粿印,製作成小玩具或工藝品,致贈給朋友們,他從來沒有打算獨占這些收藏,這本書的出版應當是他分享記憶的一個開端。



      大凡要分享記憶,總得開始說故事。記得沈從文在小說〈主婦〉中,就把自己愛收藏「小玩意」,造成太太困擾的情節描述得十分精彩。故事中的男主人喃喃道:「一 個人都得有點嗜好,一有嗜好,總就容易積久成癖,欲罷不能。收藏銅玉,我無財力,搜集字畫,我無眼力,只有這些小東小西,不大費錢,也不是很無意思的事 情。並且人家不要的我來要……」結果太太挑他的語病,難道我也成為你的收藏,也是人家不要的?左支右絀的男主人只得奉上甜言蜜語。看來說個好故事,是藏家 天生的本領。畢竟要把收藏的「小玩意」帶回家,總要能先過家人這一關不可。本書第六章提出了一系列「讓家人頭痛的收藏」,既讓讀者張目結舌,更證明了蘇拉 圖的說服能力來自家庭中的演練,以及無窮的好奇心與研究精神。



      蘇拉圖處事沈穩,長輩常稱呼他有個「老靈魂」,主修環境工程的他,在收集小玩意的過 程中,在文物上自修了一門又一門的歷史、文化與產業的課程,也召喚與收納無數的老靈魂。他最發人深省的一句話是:「所幸,收藏的越久,在得與失之間不斷淬 煉,心境上已經慢慢有了改變。從一開始的積極收集,想要求全。到後來,甚至發展出存在一點遺憾,也是一種舒服的心態。」這就幾近於老子說的包容、不爭的道 者境界了。



      蘇拉圖心中還典藏著老街道、老城區、老建築等等星羅棋布的故事,期待這本書的出版只是一個起點,下一個系列的故事,一定能喚起更多回憶,也帶動更多社區營造、文史紀錄與文化創意產業的想像與行動。



    老靈魂與老東西的時空相遇

    ◎鐵道專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洪致文


    ?

      我常覺得人們很有趣,講到年紀,就覺得越年輕越好,但說到靈魂,卻又是越老越好,總覺得老靈魂看透了千百年的歷史,有的是時間累積的智慧。所以,像是來自星星的都教授,滿屋的古董與老書,卻有個老靈魂住在青春的肉體內,就是一堆粉絲的追逐。



      但是,回到真實的世界,有著老靈魂的人未必如此受人歡迎與理解,往往只被異樣的眼光當成一個喜歡撿破爛、收藏滿屋東西的怪人;而更現實的是,老靈魂即使投胎 多次,也未必真有智慧,就像是老靈魂遇上老東西,可能也擦不出什麼火花。上輩子沒那個能力看出老東西價值的靈魂,可能下輩子還是一樣有眼不識泰山。所以深 入來剖析,有智慧的老靈魂看世界,才有與眾不同的視野。



      我認識蘇拉圖已經超過十年,當初他來找我時,是因為台鐵把內灣線的「南河」車站,為了發行 紀念車票而改成「富貴」車站的蠢事。後來某次見面,他竟問我他想收藏一輛火車的意見。「啥?一輛真的火車?」我著實感到驚訝,但他卻一派認真地籌劃著此 事。是後來才知道,不只火車,他滿屋的古怪收藏,如數家珍的滿滿故事。



      我想,有收集喜好的人,對於「物」,總是有多一份的思考與感情在。喜歡「收藏東西」,與喜歡「收藏老東西」的相似處,在於為何要收藏,總是要經過審慎思考才能說出一番道理。



      許收藏者自以為沒有什麼道理就只是單純喜歡,但其實在冥冥中卻總有些原因和脈絡在指引著。而喜歡老東西的人,另外多的一個敏感度是理解什麼是「時間的味 道」,一種光陰的印記,一種歷史的深度。往往,完美無缺的收藏美品,和有著深厚故事的瑕疵品,在價值的判斷上,就可能有完全不一樣的看法。



      對於很多老東西的收藏者而言,從一開始的滿足個人收藏樂趣,到滿屋的藏品,總會進化到想與人分享的階段。有些人把自己的家佈置得充滿各種老東西,有的則索性開一家懷舊餐廳或咖啡廳與人分享,而有的人則到處借展,或者寫書分享。



      如同作者所言,對於收藏了這滿滿一屋東西的人來說,要用怎樣的方式與人分享卻有百百種不同的切入點。在這本書中,蘇拉圖以他收藏的自我感覺與判斷,加上收集過程中的故事,串成了一個個的篇章。



      我其實覺得,每個人在讀完了這本書後,可以假想如果你也能有這樣的一堆收藏,你會用怎樣的方式來呈現?我想,那是一種老靈魂的腦力激盪,沒什麼固定的答案,而是要能說出一番道理。



      我看完了這本書後,也做了相同的思考,也反思了自己看這些老東西的觀點。可怕的是,我竟發現自己是個超理性的頭腦,因為要是我來組合這些老東西,恐怕會以它 們相近的種類邏輯,或者曾經共處的空間來分門別類。例如說,不同品牌汽水的老鐵製招牌,就會和汽水瓶及汽水箱放在一起,而不是在不同章節。而我更想重建一 條老街,在不同的店鋪裏,放入當年應該屬於它的位置。畢竟我總覺得,這些老東西只有在屬於它的老地方,才最有價值與意義呀!



      所以我常想,人啊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收藏了這麼多東西,什麼才是它最好的歸宿?這恐怕是老靈魂在進化時,要自我提昇的一種「道德試煉」。



      我很討厭因為懷舊風興起,於是有商人覺得有利可圖,就到處搜刮人家仍在用的老東西,只為了轉手大賺一筆。因為這些老東西往往因此而離開了它原有的地方,失去了真正在地的「場所精神」,而成為收藏者手中的珍寶。



      一個老靈魂在世上最後的試煉與覺醒,是要懂得「放手」與「放下」,如何開心地替自己的收藏找到在世上繼續存在下去的環境,以及被留下來的意義。如果有來生,這些老東西才能再與老靈魂相遇。



      這本書,相信只是蘇拉圖走了這幾十年後,開始整理自我與藏品間的第一步。未來,或許他還會有更多的驚奇,值得我們期待!



    自序



    分享老靈魂的美好

    ?


      熟悉的朋友會形容我:「這個人體內住著一個老靈魂」。



      老靈魂何時開始進駐,實在不可考,印象中,小時候被阿姨取了一個綽號,叫老ㄍㄨㄥˊ(閩南語),也許,就從那時候開始吧?



      從小,在路上看見老一點的街景會駐足,聽到老人家講老故事會湊耳朵去聽,對於逝去的歷史,總是多了一些捨不得的感情,就這樣一步一步走入老物的收藏,似乎也不是偶然。



      家中捨不得丟,也不知道往哪擺的東西,自然而然會成為我的收藏品。高中時期買了第一個老鐘後,收藏的世界,開始往外擴展。一轉眼,超過二十年,這個老靈魂轉瞬已資深。



      老靈魂是孤獨的。多數時間,一個人住著,欣賞著旁人無法理解的老與美,總想嘗試握住即將消逝的美好。



      老靈魂在兩個情況下最為滿足。



      情況一,遇到對頻的老東西。對頻,很難解釋。不是「老」的就一定對頻。要能勾起你的目光、你的回憶、你的想像、你的美感。有時,能夠挑起你的情緒,或可以串起你的其他收藏,就是對頻。至於不對頻的,即便是老東西,老靈魂也難免挑食。



      情況二,遇到另一個老靈魂。一路走來,遇到曾經有過共同經驗的另一個老靈魂。不管是在街頭撿家具;或是在拆屋現場找老磚、老門牌;或者曾被眾人嘲笑收藏的破爛逐漸在市場流行起來……那種慧眼獨具的光榮感,都會創造老靈魂之間惺惺相惜的情誼。



      偶有機會,遇到各行各業的老靈魂,會讓兩個原本在平行時空的人,瞬間彷彿相識多年。



      這麼多年來,就這樣在收藏的這條路上走著,時而一個人,時而結伴。直到十多年前,才興起把自己收藏的故事,逐一寫下,放在部落格。想像著有一天可以出版,讓老靈魂們在空中相遇(天啊,好驚悚的說法)。或者更具有企圖心的說法:這些故事也許能喚醒人們,原本就住在心中的老靈魂。



      十多年來,一點一滴地在部落格寫作。近年在出版社編輯再三催促下,認真往「出書」方向前進。



      創作的時間拉得太長,轉眼間,台灣(也許可以說是國際)的潮流,速度飛快且持續往前,讓我的單純動機與牛步撰寫進度,有著相當的壓力。普普風、工業風、古董家具看得我目不暇給。這十多年來,台灣的各項產業,不論是旅遊、流行文化產業,「老東西」似乎已占有一席之地。文青咖啡一定要有幾張老沙發;二手書店擺幾個老櫃子、老燈具作為身分識別;文創市集擺出來的陳列,有老皮箱就更是到味。各個城市中,食衣住行的店面,植入老屋兩字,肯定加分。懷舊,似乎已悄悄成為主流。有時候也會懷疑自己:滿街都是懷舊了,你還寫一本老東西的書來湊熱鬧?只有釐清自己的思緒,再三確認初衷,我要寫一本不一樣的書,才能勇敢地繼續寫下去。



      除了不忘記初衷:分享老的美好,也希望趁機梳理、反省一下這一路走來的軌跡。最重要的,是在這樣的軌跡中,藉由自身的反省和觀察,發展出一條脈絡。利用一個一個小故事,來串起一個一個心境。這些心境,似乎貼近了許多人的思維,只是供給需求間,以不同的方式來達到彼此滿足。轉化為各個形式的回憶產業,這些消費者和供給者,其實一直在社會中存在。



      民歌演場會、懷舊餐廳、電視廣告中,串起兩代的劇情、電影中免不了的時代題材、標榜原汁原味的傳統食譜、一段時間就會流行一次的古著經典,或者走入時尚圈的懷舊話題??甚至,二、三十年前的廣告重新播放達到的共鳴。在我來看,都是老靈魂在作祟。一個個老靈魂們,投入創造的回憶產業。



      我參與了。既然我已經看到了,不只是一條河,而是一種氣候,這本書,就是跟大家一起分享這個氣候。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