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構思一個不曾存在的文化烏托邦
馬克•班克斯所寫的這本《文化工作的政治》,本身就是一個政治行動,其目的在於追問(或追尋)一個百年來人文科學界爭論不休的焦慮:文化能否獲得某種「解放」?
「文化能否解放」這個焦慮,就像是一抹糾纏於文化人心中的幽靈,躊躇不去,卻又未曾能奢想其實現的可能:事實上,打從文化存在起,在人類歷史上都未曾「解放」過。從西方中世紀到文藝復興,創作的工匠們即依賴教會與貴族的委託而存在;十八世紀起法國沙龍鼎盛,創作者始得脫離對前者的依賴而開始尋求較多的創作自主權,但卻再度陷入追求沙龍主人與布爾喬亞階級青睞的困境。即便到了十九世紀,藝術家開始喊出「為藝術而藝術」(l’art pour l’art)的口號,企圖追求純粹的內在價值,然而這樣的企圖卻有點生不逢時,不巧遭遇到了工業革命興起,資本主義經濟模式開始鋪天蓋地席捲一切;當然,藝術文化也無法倖免於難,成為法蘭克福學派所描述的文化工業的一環。可以說,文化至今仍難逃資本主義的鐵牢之手。
到了廿一世紀的今天,新自由主義的彈性化勞動模式似乎賦予了文化工作者較多的自由,但事實上卻往往相反:今天的文化工作者若非淪為大量勞動、生活卻難以安穩的自我剝削者,就是被文創產業的經理人視為過時且自我感覺良好的文化苦行僧,註定在文化創意的市場之中遭到淘汰。
面對這些看似無止盡的、對文化工作者的磨難,本書進行了十分詳盡的觀點分析,包括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工業、治理術與自我治理(以及自我剝削)、創意建構的彈性管理與商業化,以及生活的美學商品化等等。然而,即使文化的解放看起來似乎困難重重,本書卻也試圖指出一絲曙光之所在:文化工作者若能夠拋棄對於貨幣、權力、名聲等外在報酬的尋求,而將文化工作本身當作一種值得追尋的內在誘因,甚至重新建立一種新的倫理經濟的生產模式,進而產生某種群聚效應,使創作者之間能夠倚靠彼此之間的「交換」來獲得生活之所需,並進一步構思、創造出一種超越貨幣交換的文化倫理,那麼,也許「文化解放」就是一個可以讓人期待的全新烏托邦。
在全球文創產業方興未艾的今天,「文化」、「創意」與「產業」孰輕孰重的三角習題所帶來的相關爭議早已不可勝數。本書所提供的分析觀點以及對未來的想像,也許可以做為一帖良藥,或者至少能夠讓我們看清楚,文創產業所引發的諸多爭端之所以成為爭端的理由。
本書的譯文流暢而優雅,儘管內容緊湊且抽象,但卻仍十分易讀。任何人倘若對文化工作有一丁點的想像與期待,本書就像是一名灑豆的帶路人,點出線索並引領我們一窺文化工作這條幽微道路之曲折處,並思索我們也許將可以走到什麼樣的地方。
陳逸淳(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