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定價217.00元
8
折優惠:
HK$173.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當校長的10個勇氣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4060436
李枝桃
寶瓶文化
2016年2月01日
100.00 元
HK$ 8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4060436
叢書系列:
catcher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x 20.8 cm / 普通級
catcher
分
類
親子教養
>
教育現場
>
十二年國教
>
教育政策/行政
同
類
書
推
薦
解鎖未來教育:直擊13個教育現場,解讀孩子學習問題,共創自發、互動、共好的學習環境
越讀越有趣的教育故事與管理
用積木學科學知識 1 跟著阿基米德玩自然動力車
教育情緣:回首七十人生教育路(平裝版)
學習革命的願景:學習共同體的設計與實踐
內
容
簡
介
寫下教育史上的紀錄。
她讓兩所國中,徹底翻身。
目
錄
005【推薦序一】事在人為�柯華葳(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
010【推薦序二】令我怦然一震的教育書�蘇明進(大元國小教師)
014〈序曲〉若沒有當年的老師,就沒有今天的我
?
Part1
她成千上萬個寶貝孩子
如果沒有人愛你,你要記得校長媽咪愛你,這份愛是永遠的。
024意外的人生
030她回來了
036你能有幾個第一志願?
040不怕大減班
044從刺蝟到小勇士
052會公開道歉的校長
058他們都是啞巴啦!
064療癒的牛軋糖
071每個孩子都是瑰寶
076不會再讓孩子補球了
081第四張證照
086孩子的天賦,不一定都在成績
092你可以做她的媽媽嗎?
096校長帶頭做給大家看
101熱心的人在哪裡?
107你沒有存款呀!
111桃花心木種歪了吧?
?
Part2
堅持做對的事
她總是選擇一條最艱難的路走。她說她沒看到困難,只看到孩子的需要。
120新學校的威脅
123我找錯人嗎?
129值得敬佩的人(上)
133值得敬佩的人(下)
136當老師不適任
144分享就能幸福99
149我們都要文雅的說話
154校長的奇特要求
160校長賣花囉!
166誰能接辦教師甄試業務?(一)
170誰能接辦教師甄試業務?(二)
174誰能接辦教師甄試業務?(三)
178找到訓導主任接班人了
183科學營風波(一)
187科學營風波(二)
192科學營風波(三)
198科學營風波(四)
204家長會長遴選風波
?
Part3
什麼是教育的本質?
無論制度怎麼變,唯一不變的是,孩子,你必須要培養出自己的能力,那是誰都帶不走的。
212不為「片面」而憤怒
216如何迎戰十二年國教?
220我坐不住十二年呀!
224孩子的決定,堅強的心酸
229徹夜難眠的一夜
233十二年國教浪頭下,校長媽媽的一封信
238是誰放不開?
243他的未來,他自己決定
248誰多事了?(一)
252那該花多少錢啊?(二)
256燈亮了(三)
259我們的最漂亮(四)
262寒流中的閃耀花燈(五)
266經歷過,努力過,就不會遺忘
?
281【後記】教育的故事永遠不會結束
?
序
推薦序一
事在人為 柯華葳(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
李枝桃校長的書看似是她的故事集,但每一篇其實都是每一位校長治校會遇到的問題。
李校長一邊說故事,一邊陳述問題與困難,並闡述她的治校理念,分享她的治校方法,非常具有說服力。
一個校長,每天只要一進校門,大小問題就接踵而來,可以說,每天都有新挑戰。無論是家長、學生、老師、行政人員、社區的大小事,甚至大如天災,像九二一地震,小至就職時,恭賀的花籃如何處置。事雖小,但不慎思,也可能招人言語。書中一些國中普遍會面對的問題,我舉例如下,除了供大家參考,也可以讓擔任校長的教育工作者思考與學習。
一般家長對於學校的要求莫過於升學率,例如,書中就提到中興國中的家長會會長要求李校長提出可以考上第一志願的人數。這與一般的教育理念不一致,該怎麼回應?
學校該採取能力編班?還是常態編班?如果家長和學校同仁有不同於你的考量,你如何面對?
當學校裡出現不適任老師,其實,學校同仁都看在眼裡。校長該怎麼出手?又該怎麼協助?並「教育」?使其成為適任?
學生的學習有時需要許多額外資源,校長該如何募資?義工是學校重要資源之一,又該如何招募?
學校接不接校外工作?若接,怎麼讓老師們同心合力?
李校長以辦學理念回應家長會長對考上第一志願的要求。李校長堅持對孩子一視同仁,她不放棄後段學生,並秉持著「學生的未來,學生自己決定」的信念。
因此,如何分班?就看學生是否學得有興趣,且具信心,能力更同時提昇,若能力分班可以做得到,就能力分班。
不論是上級的要求,或是社會的期待,對李校長來說,編班只是手段,重點是,她認為,每一位學生都應該要得到憲法所保障、所賦予他們在國中階段學習的權利。「學生學到」才是核心考量,不放棄每一位學生也就是這個意思,而這就是教育。
當學校有不適任教師是學生的不幸,而處理上的棘手,則是老師們的不幸。學校考績委員會的角色和同事間的情誼,讓大家不敢為學生的最佳利益,大刀闊斧。
或許是我們都還在學習同儕間民主的運作方式。老師的培育不是修過學分、通過檢測就滿分,通常需要等到老師真正進入教育現場,才能真正去學習如何做一位老師。
李校長找人協助不適任教師如何當導師、經營班級,看到他有改變,就隨時給予鼓勵,包括「串通」訓導主任,兩人一起為有進步的老師發出肯定的掌聲。在愛與鼓勵之下,這位不適任老師漸漸學習到「師者,不僅傳道、授業、解惑」,還有其他該做的工作,以及該如何去做。面對教師,李校長還是站在教育考量的立場。
然而,在教育之名下,不論是面對學生或是老師,像媽媽般經營一個安全的環境,一個愛的環境。是校長,又同時像媽媽般付出愛與溫暖,這是李校長的立基與利基,但若是媽媽,就要學習與懂得放手。當自己口口聲聲說信任你們(指學生,也指老師),在關鍵時候,卻像過度保護的媽媽,如此,學生和老師都不會成熟。
一個有趣的對比是上述不適任教師是個媽寶(或爸寶),李校長勸對方的爸爸媽媽要放手,「孩子都當老師了,讓他成長吧。」這是多麼寫實的畫面,校長自己和父母親都在學放手。所以要愛,也要教育。愛,會捨不得,但教育則會逐漸撤除鷹架,讓學習者自己往前行,決定自己的未來。
還有一事,可以看出李校長將校長和媽媽的角色,兩者融為一體。學校聘請因打假球而被停職的職棒選手做教練。教練有能力,對學生練球有幫助,但有瑕疵。媒體緊盯著學校聘請有道德問題的人,校長要怎麼辦?但李校長告訴社會,教育不就是要給犯錯的人機會與希望嗎?她的有力闡釋,平息了媒體的關注。
來到新書的後半部。當十二年國教上路,李校長的學生也正經歷第一屆的十二年國教會考。當會考議題沸沸揚揚時,有學生悠悠的說,九年我都坐不住了,還要坐十二年啊?李校長面對的原則是「學生的未來,學生自己決定」,這是願意放手的媽媽。
但對學校來說,學校要如何配合十二年國教政策,改善教學,進而使學生喜歡學習,這是全台校長的功課。李校長回想自己求學路上那些讓她懷念,可作為模範的老師們是如何容忍、教導她。無論老師是採取激將法或突襲檢查,或是逐一認識學生,其實他們所做的也就是:了解孩子,並找到正確方法幫助他們。於是,李校長也對自己的學生展現出這樣的教育與愛,她更希望這份教育與愛能傳承下去。
我相信這本書就是李校長在對自己治校的最高期許下,所一字一字刻畫出來的。而從另一個角度看,學校需要留下各種紀錄,包括微電影,但李校長在微電影中卻都沒露面,也不是主角。李校長說,花錢拍的電影,若有她的畫面,兩年後換校長,不是又要換內容了?校長的名字在何時、如何出現在學校資料裡,又是需要智慧做的決定。
讀過李校長的書,我更確信事在人為,且在信念。不放棄任一位孩子不是口號,是有方法可以做到的信念。回顧九二一,李校長勉勵全校師生,「不能坐等他人救援,我們必須站起來並踏步向前」,或許十二年國教還有許多里路要走,才能落實到學習者身上,但當校長媽媽有決心,踏步向前行,還會有什麼事做不到呢?
推薦序二
令我怦然一震的教育書 蘇明進(大元國小教師)
乍見這本書的原先書名──《用一個母親的心當校長》,內心不禁怦然一震。
教書以來,我也一直把班上學生視為自己的孩子。尤其是自己的女兒出生後,更感受到自己「以一位父親的心情來當老師」的心境轉變。
然而,倘若一位校長是以母親的觀點,來思量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及對教育的想望時,那樣的格局與氣度,將會是截然不同;那樣的愛與影響力,絕對是更多學子的福氣。
翻開這本書,瞬間跌落在這些溫暖又富有教育愛的故事裡。時而被感動,時而停下閱讀,細細反思自己的不足。在李枝桃校長的柔軟文字裡,我也反覆溫習著自己的初心。
印象最深刻的兩篇文章,是〈愛是一種能力〉與〈他們都是啞巴啦〉。故事中的雨心與中輟女孩,都是武裝自我、被認定為嚴重偏差的問題學生。
然而她們在李校長的激勵下,逐漸放下刺蝟般的心防;在校長的真心讚美下,她們蛻變成表現亮眼而有溫度的孩子們。其中一位,成了攸關學校管樂團成敗的救援團員;另一位則成為烘焙班的小助理,也是該校提報總統教育獎的候選學生。
尤其是故事中的中輟女孩,她微笑的告訴李校長:「校長媽咪,我都知道。我可以的!」再往下閱讀:「校長媽咪,你放心好了,我不會再覺得有一對啞巴父母是一種恥辱了。我將來會以我的成就,來榮耀父母。」讀到這些文字,我的眼眶泛淚,真心的為這位孩子喝采。
很多時候,我們都不斷的告訴孩子:「你可以的!」但是,如果真有一天,孩子終於能回過身來,微笑的且充滿自信的告訴我們:「我可以的!」這是多麼不同的層次啊!這也同時會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最好的回饋,以及最大的幸福感來源。
我想起那位我曾經教過的學生,小時候總是打架鬧事、偷竊不斷。有一天長大後,他回學校找我,向我報告他現在是一位油漆師傅,認真上班養活全家。他笑著說:「長大後不再貪玩了,要變壞的話,小時候就變壞了。」
最近也有位小時候毫無學習動機,考試始終考零分的孩子回來找我,他和我分享他在一家連鎖餐飲店上班的近況。雖然現在還在廚房裡幫忙切菜,但他珍惜這一份工作。他說有朝一日,他想開一間餐館請我去吃飯。
我瞇著眼睛看著眼前這兩位學生,心裡感到好幸福。
我想每一位老師或是教育工作者,都是這麼容易滿足的傻子。其實我們不在乎未來的他們會多麼的出人頭地,只想看著他們走在正途上,靠著自己的力量,腳踏實地的快樂活著。
不管是李校長的雨心與刺蝟孩子,還是我的學生們,都用他們的故事教會我們:這些被視為「壞孩子」的,其實都只是當下被困住的孩子,他們需要一位真心想懂他們的大人。於是他們終於感到安全,可以不再武裝自己,可以不再隱藏內心的恐懼。
這些孩子,需要的其實是更多的關心。需要的是能夠讓他們發揮長處的場域,需要一個能讓我們為他們感到驕傲的機會。
在李枝桃校長的學校裡,處處可以看到為各種程度的孩子,量身打造的學習場域。她總是驕傲的向他人介紹:「我們學校不是只有一般智能資優班及語文資優班,我們還有烘焙資優、水電資優、商業設計資優、體育資優、音樂資優……」
這所學校真正落實了多元智能的理念,讓不同興趣的孩子能發揮所長。讓一直在讀書方面感到洩氣的孩子,也有展現亮點、展現自信笑容的機會。
不只如此,校長的用心,感動了孩子;而孩子的認真與堅持,則感動了外人。一袋袋麵粉與棒球用具送到學校後,老師們與孩子們也計畫著,將多餘的棒球用具與麵包,分送給更多需要的團體。分享所帶來的感動,像一個善的循環,來回的在這所學校裡激起一波波美好漣漪。
我曾到過很多學校進行分享,看到底下老師們的眼神,總是第一時間內就感受到這些學校的對立氛圍、與老師們低迷的士氣。
我總是踏進一所又一所的學校,渴望能找到一個證明:原來還是有學校,裡頭的校長和老師們是一同扶持、共同成長;不是把「愛孩子」掛在嘴邊,而是在每個起心動念之前,都是真真實實的望向孩子,從孩子的需求作最大考量。
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了這樣珍貴的學校氛圍。我也衷心期盼,每一所學校都能展現出這樣正向能量,用一個母親的心、一份父親的愛,一起帶起每一位被丟下的孩子,一起為他們守護臉上的笑容!
序曲
若沒有當年的老師,就沒有今天的我
教育的規章法令會更改,但教育、教導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永遠不會變,老師的身影永遠比教條規章影響孩子來得深。
我丈夫曾很感慨地說:「當老師真棒。即使退休了,只要你是認真的,學生永遠會記得你。」他一說,我便想起了我的老師們……
民國六十年,在八卦山上的一個小學校。下課時,一名高瘦的廖文海老師拿出藥膏,仔細地擠出一小點在手指上,幾名有癩痢頭的孩子乖乖站著。老師在孩子頭上,畫圈圈的擦藥,擦完一個,他再叫另一個……那是我國小四年級的印象──老師像爸爸,都不怕髒。
「校長給我回信了。」也是民國六十年,小學裡來了新校長賴嘉雹先生。他努力推行國語文教育,平日常辦查字典、作文等比賽;到了暑假,他還要求每一個孩子寫信給他。他答應會一一回信,還會挑出第一名,送整年的國語日報。
爸爸說全校一千多名學生,就算只有中、高年級寫,也有六百名,他怎麼可能封封回信;但我們乖乖寫信,他竟也一一回信。那是我們人生中第一回收到寫給自己的信。開學後,大家都互相交換,觀看校長的回信。
那時候,我對老師的感覺是:說話算話。但要回那麼多信,一定很累。
六十三年,同樣的鄉鎮,夜幕低垂,農家早睡,寧靜村莊只傳來蟲鳴唧唧。此時有兩部摩托車噗噗噗在村莊響起。
父母驚覺,立即起身叫醒孩子:「快!快!快!他們來了。」
孩子顧不得睡眼惺忪,立即起床,一屁股坐在書桌前,隨手拿起一本書翻閱。父母也在客廳坐著,等到摩托車聲響遠了,大家才鬆一口氣,進房睡覺。
那是我國中時的景象。當時陳文彥校長讓教務主任陳健鏘用摩托車載著,而訓導主任簡顯經騎另一部。他們三個人穿梭在村莊中,突擊檢查孩子有沒有用功讀書。
若太早睡,不但孩子被叫起來訓一頓,父母也要跟著聽訓。
那時候,我對老師的印象,套一句現代用語就是:真的很「機車」。
國中畢業典禮那天,導師黃秀桃在公車站,當著許多人的面不屑地說:「李枝桃只配讀南投高商。」
當時我惡狠狠地瞪著她說:「我不但會讀高中,還會讀大學,然後回來當你同事。」
幾年後,我實現我的放話。當我得意地找導師時,她驕傲地告訴我,用激將法果真有用。
然後她開始說,我國中的跩樣,任憑老師鼓勵再三,依然拒絕聯考,沒辦法之下,只好重重給我一擊。
「若你沒回來找我,我可能要承受你無止境的怨恨。」原來,一直對我觀察入微,最了解我的是我的導師。
那時候,我對老師的想法是:能了解孩子,且能找到正確方法幫助孩子的人。
「若沒有張秀珍老師,就沒有今天的我。」前些時候,同學阿惠說要找國中的國文老師,想親自向她說謝謝。
她說自幼家境困難,國中畢業後,無法繼續升學,但她想讀書。張老師知道後,建議她讀夜校,然後向校長建議找她回來幫忙,讓她半工半讀,完成高職學業。阿惠說當時的校長十分嚴格,不准人提早走,但山上的客運又常不準時,因此月考時,總格外緊張。
不過,張老師總會故意找理由,掩護她先走。對照嚴格的校長,張老師的仁慈,讓她特別感激。
我說校長能找出經費,讓你回去打工,解決你就學困難,也算是有心。
阿惠點頭,感慨地說:「老師就是能對學生伸出援手的人。我們那時候的老師都特別仁慈。」
教育的路上,常有人說我有愛心。想想,或許是經歷過叛逆年代,對孩子特有感覺,但更或許是成長在那樣的年代中,遇到了那些老師,而我僅僅只是體現他們給我的教育罷了!
再想想,他們的精神在我們這一代展現,我們這一代呢?我們將留下什麼精神呢?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