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床上與上床──窺看中國古代史
關於歷史,有人把它看得很嚴肅,推崇這是讓人類鑑往知來的「鏡子」。唐太宗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司馬光領銜撰寫的長篇編年體史書、被宋神宗賜名為《資治通鑑》,就是這麼來的。(資治指幫助治理,古代「鏡」與「鑑」通用,書名意指「有鑑於往事,以資於治道」)
人類真的能夠從歷史中記取教訓嗎?似乎未必,所以才有「歷史重演」這個說法。寫下皇皇巨著《羅馬帝國衰亡史》的英國史家吉朋更說:「歷史只不過是人類罪惡、愚行、以及災難的記錄而已。」如此一來,歷史還剩下什麼有用之處?
西方人對「歷史」的定義比較寬容。英語中「歷史」一字是History,意指「他的故事」。是的,對絕大多數普通人來說,歷史最大功用之一,是記述了許多精采的故事。這些故事豐富了我們的思想和語言,並且形成一個龐大的文化寶庫,成為小說、戲劇、電影、動漫和無數文創取材和靈感泉源。
這些故事多半比改編過後的作品還精采,無奈學校通常是不教的,因為考試不會考。要考、要背的反而是一堆很枯燥、例如制度之類的東西,造成很多人討厭歷史。反而是離開學校後,透過電視劇和電影,才又讓不少人對歷史重新產生了興趣。這本書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一些學校裡可能沒有教過的故事:因為當中有些涉及情色。
華人文化中,性是禁忌。然而食、色是人類兩大基本慾望。唯物史觀認為,是「吃」決定了歷史。哲學家費爾巴哈說:「人吃什麼,就是什麼」。中國歷史上一再發生農民革命,原因也是因為「八肚夭」(饑餓)。然而多數時候來說,人們想到性的頻率,往往比想到吃的時候還要高。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二?一三年時曾對一群十八至二十五歲學生進行一項研究︰記錄他們每天想到食物和性的次數。結果發現女性平均一天有十八點六次性幻想,想到食物是十五點三次。男性平均每天想到食物的次數為二十五點一次,發生性幻想次數三十四點二次,比女性幾乎多一倍!扣除八小時睡眠後,女性每隔五十一分鐘出現一次性幻想,男性只隔二十八分鐘就有一次!
性跟食同樣影響、甚至主宰歷史,這個說法對古代中國來說是成立的。一個政權建立後,首要目標就是「永續經營」,所以接班人很重要,接班人的優劣往往決定王朝的命運。接班人從哪裡來呢?古代中國是專制的家天下制度(沒有選舉),接班人是在龍床上誕生的。床上的一切活動暗地裡主宰了中國的歷史發展。龍床之上,更是孕育歷史生機與殺機的「溫床」。而中國的後宮制度,讓「床事影響歷史」的情形遠比西方嚴重。
其一,羅馬帝國之後,西方有「大憲章」、貴族、議會制度,大大限制了王權及當皇帝的樂趣。搶著當皇帝的沒那麼多、床上活動變少了、影響也就變小。其二,西方有教會。即使是一國之君也必須奉行一夫一妻制,王位繼承人(不論男女)都來自此一血脈,國君只能有情婦,不能娶小老婆。無論他在外面有多少情婦,原則上私生子女是不能爭王位的。大大限制了性與權力的相互關係。
中國情形則不一樣。儘管接班人只有一個,皇帝為了個人樂趣及擴大家族勢力,傾向於多寵、多養。這裡問題就來了。中國古代女子工作權受到很大限制。軍、公、教都沒有女人的份,更遑論制度性的執政權。在充滿鬥爭、危機四伏的皇帝後宮裡,女性更是極度沒有安全感。現代是「好險有南山」。在古代後宮,則是「最好有靠山」。生存之道,除了渴望被皇上臨幸、進而寵幸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替皇上生下一個健健康康的接班人。然而就像電影《大逃殺》或《饑餓遊戲》裡的情節一樣,勝利者只有一個!所以一旦加入這場鬥爭,最後往往只有兩種結果:若非王者,便是亡者。況且人在後宮,身不由己,你不鬥人,人也鬥你。接班人普遍是從「宮鬥」過程中產生的。
表面上說是男人(皇上)決定接班人。但男人很多時候是用「下半身思考」,所以這個接班人實質上又往往是被女人決定的。而皇帝因為老婆太多,容易因縱慾過度而早死,太后及外戚集團掌控幼主的情形經常出現,所以女性對古代政權的影響力,遠比我們的想像中來得大。往裡面一點去看中國古代史,會發現大半部是女人的床上鬥爭史,也是女人的權力鬥爭史。
從性與權力的關係去看中國歷史發展,是本書書寫的出發點。古代史家並不隱瞞當中的情色成分,所以,我在這裡也據實以告。當然,歷史裡不可能百分之百都確定是真相。中國歷史裡有相當多屬於「傳說」(Legend,意指可能是真)的成分,若都刪去,就不免少掉許多有趣的故事了。
然而,歷史更不可能沒有真相。因此一些關鍵性的陳述都會附上原文,以證明不是我亂掰的。歷來一些太過離譜或謬誤的說法,也會儘量作出辨正。我在這裡用了很多《資治通鑑》的原文。原因無他,我認同金庸大師的看法,除了《史記》之外,《資治通鑑》非但豐瞻翔實,更是中國史書中文字最優美的,所以我在擷取資料時特意嚴選推薦。
本書的部分內容之前在NOWnews發表時,由於書寫倉卒,頗見疏漏謬誤,所幸有機會在這裡作了大幅度的增補和修訂(儘管仍有不少地方仰賴大家指正)。最感謝的是出版社,因為他們的無比耐心和容忍,才讓這本書有機會跟讀者見面。
文�馬賽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