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因為一代又一代的學童被迫吞下莎士比亞(或者該說吐出,看情形)。這是因為每一天全球各地的人們在攫取需要的感嘆語時,都會發現那已經在那裡了,早就在莎士比亞杜撰的詞句裡了。「莫名其妙」(without rhyme or reason)、「?煙消雲散」(into thin air)、「張口結舌」(tongue-tied)、「一動不動」(not budge an inch)──如果這本書是部上千頁的鉅著,我可以繼續寫下去。可惜不是!
創作與重新創作是莎士比亞遺作的正字標記。從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與納粹連結的《凱撒大帝》(Julius Caesar),到《威尼斯商人》(The Maori Merchant of Venice)到黑澤明的《亂》(改編《李爾王》﹝King Lear﹞)到迪士尼的《獅子王》(The Lion King)(《哈姆雷特》﹝Hamlet﹞),以及其間數以萬計的舞台詮釋,這接連不斷的發現再發現、詮釋再詮釋和創作再創作,正是讓莎士比亞永垂不朽的動力。而每重新敘說一次,新的一代就會在他的字裡行間找到嶄新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