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圖解西藏密傳占星術

圖解西藏密傳占星術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958794
瓊那•諾布旺典
達觀
2016年3月01日
107.00  元
HK$ 90.95  






ISBN:9789865958794
  • 叢書系列:開運鑑定館
  • 規格:軟精裝 / 244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開運鑑定館


  • 宗教命理 > 占星/血型/占卜 > 占星/血型

















      ★從西藏密傳的二十七星宿占演算法中,教你看透前世今生,了悟命運與生死。



      本書選取近百幅唐卡和大藏經繪畫,以天文曆算為主體詳細講解一幅幅神秘的孜唐,帶領你感受藏卦占星的神奇法力,走進隱秘而迷人的唐卡星算世界。






    第一章•佛醫學要論

    第二章•佛教心理醫學

    第三章•微笑、寬容與身體健康

    第四章•佛教飲食療法

    第五章•佛教藥物療法

    第六章•佛教拿捏與按摩療法

    第七章•佛醫神奇療法

    第八章•修禪練功療法

    第九章•素食療法

    第十章•慧緣功修煉養生法

    第十一章•內科疑難雜病治療法

    第十二章•外科雜病治療法

    第十三章•婦科雜病治療法

    第十四章•兒科雜病治療法

    第十五章•骨關節脫位治療法

    第十六章•扭挫傷治療法

    第十七章•皮膚科疾病治療法

    第十八章•眼科病治療法

    第十九章•耳鼻咽喉口腔科病治療法

    第二十章•肛腸疾病治療法

    附 錄•佛學小常識










    全方位的佛教醫學




      佛教醫學是印度佛教醫學和中國中醫學相結合的修煉養生和治療疾病的獨特的醫療養生學。西元前6世紀,喬達摩•悉達多有感於人世的生老病死等各種苦惱,便放棄了印度的王族生活,離家修煉並創立了佛教,其教義長期以來在亞洲及歐美地區流行,成為世界影響最大的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之一。



      在佛教經典著作中,有很大一部分著作總結了人類治療疾病的經驗,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據隋唐史書記載,藉著佛教由印度翻譯過來的醫書和藥方就有10餘種。據有關統計資料,集佛教經典之大成的《大藏經》中專醫學或涉論醫學的經書約有400部,既有關於醫藥衛生、生理病理的記錄,也有心理健康、修心養性方面的敘述,僅此類名詞術語就有4600多條。



      《大智度論》認為,生病有「外緣」和「內緣」兩因。外緣是生病的外在條件,如寒熱、饑渴、摔傷、扭傷等;內緣是生病的內在條件,如縱欲貪色、發怒、恐懼、思慮等。《摩訶止觀輔行》第32卷說,貪戀色、聲、香、味、觸等「五塵」,可產生相應的內臟疾病,認為人體一切生命現象都會在體內器官機能活動中有所反應,藉著對這些生命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可以推測內在器官的病理和生理變化。



      在漢末三國時期流傳的小乘佛教,吸取中醫「元氣學說」和「陰陽五行學說」的理論,認為「元氣」配合得好,則人心神平和,不會產生種種欲望和煩惱;如果「元氣」配合不好,「陰陽五行」不協調,心神就會失去平和,種種欲望和煩惱就會油然而生。



      在分析疾病原因的基礎上,佛教還把疾病分為「身病」和「心病」兩種。世界衛生組織把健康定義為「不但沒有身體的缺陷和疾病,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佛教的「心病」指內心的貪執、恐怖、憂愁、憎恨等苦惱,實際上便包含著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所致的疾病;「身病」是指身體的皮膚、肌肉、骨骼、神經和五臟六腑的不適,是生理性疾病。



      佛教醫學認為,治病要對症下藥。《摩訶止觀輔行》第32卷說,醫生必須先正確診斷病情,分析病因,一個好的醫生應能很精確地辨別各種疾病症狀。在治「身病」時,該書提出了藥物、飲食、養生、運動(如瑜伽術、氣功、太極拳、武術等)、按摩法、痛捏法、修定功(靜坐)、修觀想等多種治療方法。這些方法與中醫養生治病的方法融為一體,成為中國養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佛教醫學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心理學的作用,他關心人類的心理狀況和所謂的「苦難」,對人生的價值、意義作出了特定的判斷,提出了一整套調整人們思想的行為準則和規範,並賦予它們以生動形象的心理學解釋。對於「心病」,則認為主要由煩惱產生,無盡的煩惱可歸納為84000種(「八萬四千塵勞」),皆因為執蓍於自我(「我執」)而引起。《教乘法數》認為,有84000種對治法門(方法)來治療煩惱。《天臺四教儀》和《大乘義章》則提出了6種對治方法: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數息觀、念佛觀、空觀等。這些與現代心理學的許多治療方法是相通的。



      佛教醫學認為,適當的飲食能使人保持健康,而飲食不當則會造成疾病。佛教醫學吸收了古代中醫的飲食療法進行治病的嘗試。《摩訶止觀輔行》就有飲食「五味」與疾病關係的記載。《禪門日誦》也說:「疾病以減食為湯藥。」



      佛教在「五戒」中,規定了不飲酒。為了收到禁酒的成效,對飲酒者進行嚴厲的懲罰。它主觀上是為了避免酒的刺激,保證個人的精神安寧,客觀上則對人體健康不無裨益。



      佛教的素食對民間飲食習慣產生了一定影響,至今仍有人少吃或不吃葷腥,可見素食風尚持久不衰。佛教素食別具風味,可舒張血管,降低血壓,調節情緒。適當素食,對預防當今危害人類健康的頭號大敵—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具有一定的作用。



      佛教一方面堅持戒酒和素食,另一方面提倡飲茶。僧人早起洗漱後先飲茶再禮佛,飯後先飲茶再作佛,飲茶成了他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後來,飲茶習慣逐漸傳向民間,形成了中國獨特的茶文化。飲茶的普及,客觀上也有利於大眾的健康。



      佛教還創造了禪定法作為修煉的方法,希望藉著禪定,超出生死輪迴,脫離生滅,達到人生的解脫,獲得神秘的佛教真理。而在修習禪定的過程中,可練就調身養心、息心靜坐之功,起到了強身健體、祛病延年的作用。



      佛教把修煉方法歸結為「六度」,除禪定外,還有「佈施、持戒、忍辱、精進、智慧」,宣傳道德責任和奉獻精神,主張去惡從善和自我約束。在「五戒」中,還有「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等,鼓勵個人與群體的相互信任和瞭解。



      佛教醫學與現代醫學和傳統醫學緊密聯繫在一起,以淺顯通俗的語言,把佛教關於人類生命與健康的知識介紹給廣大讀者,其中包括佛教基本理論、佛教心理健康、佛教飲食保健、佛教醫療技法、佛教氣功、佛教武術等內容,它對於我們追求幸福生活,尋求健康長壽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其 他 著 作
    1. 神與英雄的故鄉在西藏:圖解唐卡神話傳奇
    2. 西藏醫學寶鑑:解讀唐卡中的養生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