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芥川龍之介窺人性──從〈老年〉到〈河童〉
芥川龍之介(1892-1927)是日本近代文壇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本書所收錄芥川龍之介十篇短篇小說,在其短暫的作家生涯中涵蓋了初期的處女作、中期及後期作品。
自筆者就讀大學日文系時期開始、到後來進入碩、博士課程時都持續地接觸芥川文學,恩師林水福講座教授及幾位學界前輩們更是長時期推廣、鑽研芥川文學,從其研究成果中讓筆者對芥川文學的認識獲益匪淺。再者,2007年筆者曾與日本國立東北大學 仁平道明教授共同策展「2007 冬季-日本文學資料展-系列展覽活動」、更於2008年主辦「第三屆國際芥川龍之介學會(台灣大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圓桌論壇」的跨國學術活動,稍後幾年間又接下國際芥川龍之介學會 台灣分會事務局長的任務。因此,推薦芥川文學給台灣讀者們認識成為筆者責無旁貸的責任,遂大膽地接下導讀的工作。
細膩地描繪江戶時期的庶民文化與文藝
〈老年〉是芥川的處女作,透過登場人物的對話、場景將江戶時期的庶民文化與文藝,生動且細膩地描繪。例如:淨琉璃、三味線、俳諧、江戶三大祭等。
〈戲作三昧〉這篇小說尤為明顯,小說主角是江戶末期著名的通俗小說作家曲亭馬琴(1767-1848),文本舞台是最能體現當時江戶庶民生活的浴場。芥川借用曲亭馬琴創作的〈南總里見八犬傳〉的話題貫穿小說全篇,生動地刻劃主角馬琴對自己所書寫受大眾歡迎的戲作文學,因其個人執著於藝術至上的美意識內心所產生的矛盾、衝突等。小說中的〈南總里見八犬傳〉更是借用中國古代著名歷史小說《水滸傳》的構想來描繪武家政權室町時代(1336-1573)南總里見家族的興亡史。
〈蜘蛛絲〉同樣是借用佛教的經典故事,以第三者的視點描繪釋迦牟尼佛與身陷地獄深淵的男子(犍陀多)互動的情景,全篇主要是以闡述勸善懲惡、因果應報的佛教與儒家思想為出發點。
善於刻劃人性的糾葛與矛盾
在〈鼻子〉、〈芋粥〉及〈戲作三昧〉三篇小說中隨處可見芥川筆下的登場人物其內心的糾葛與矛盾。芥川用戲謔、生動有趣的筆法,細膩地刻劃登場人物日以繼夜奢望實現夢想的內心,然而一旦實現時卻產生另一種煩惱。兩者之間的反差與矛盾,令讀者不禁莞爾。值得一提的是,芥川因為〈鼻子〉這篇小說獲得當時文壇巨擘夏目漱石的認可,開始在文壇嶄露頭角。
以歷史經典物語、傳奇小說為題材
〈羅生門〉、〈鼻子〉及〈芋粥〉是以平安時代晚期的歷史小說《今昔物語集》的典故為題材所創作的小說。小說舞台多為當時平安時代的都城平安城 ,甚至描繪都城的重要道路朱雀大路及其周邊的加茂川、東山等場景;〈羅生門〉、〈竹林中〉兩篇小說中提及「檢非違使」的官職,不禁令人想起源氏的猛將源義經 (1159-1189)未經兄長源賴朝(1147-1199) 的許可,即接受後白河法皇(1127-1192 )冊封為「檢非違使」 的官職,終致兄弟鬩牆的悲劇;〈芋粥〉中提到小說主角的上司如「別當」或是「侍所」等……,都是平安時代末期、鎌倉幕府、室町幕府時期的機關首長或是負責治安、軍事方面的機關。 因此,從前述的描述可以知,芥川筆下的時空背景、登場人物、機構及官職等皆是借用當時平安時代的歷史小說典故或題材加以創作。順帶一提的是,著名的導演黑澤明於1950年上映的《羅生門》電影,其情節架構是以收錄於本書的另一短篇小說〈竹林中〉為題材。
此外,本書所收錄之〈杜子春〉係芥川取材自中國唐代傳奇小說《醒世恆言》中的〈杜子春三入長安〉、《續怪玄錄》中的〈杜子春〉等經創作改編而成。〈杜子春〉主要是諷刺主角杜子春對於錢財的貪戀、以及得道成仙的渴望,最後頓悟發現平凡、踏實地過日子才是真正的幸福。
與吉利支丹(天主教)相關聯的作品
芥川在〈報恩記〉及另一篇未收錄於本書的短篇小說〈南京的基督〉,都是分別以安土桃山時代的京都、民初的大陸南京為舞台所創作的小說,這兩篇小說主要是探討吉利支丹(天主教)相關聯的議題。〈報恩記〉中主要的登場人物是大盜阿媽港甚內、京都北條屋彌三右衛門、以及其子彌三郎、南蠻寺(教堂)的神父(伴天連 )等。〈報恩記〉情節曲折離奇、充滿濃厚的人情義理、勸善懲惡與西方基督宗教的思想。
後期風格轉向自傳式小說
芥川後期發表的重要代表作〈河童〉(1927),其風格迥異於初期、中期的創作風格。〈河童〉這篇小說帶有作者濃厚的自傳式小說風格、並建構出藝術至上及虛幻的理想世界。在虛幻的「河童」國度中,主人公與熟識的河童們同樣面對著許多思想上的矛盾、糾葛。經由理想的「河童」國度種種遭遇,襯托出人類社會的各種現實與墮落的反差。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河童」國度的詩人托克幻想著欲找尋淨土的山谷而舉槍自戕,最後由靈媒──哈浦夫人將詩人托克鬼魂召回後的對話,成為本篇小說的另一個高潮。陰陽相隔的對話情節與另一篇小說〈竹林中〉中,檢非違使與鬼魂借靈媒之口的對話情節,頗為雷同也都能展現畫龍點睛之效。
小說主角看完托克鬼魂的對話記錄後,興起回到人類世界的念頭,然而回到人類世界的主角卻遲遲無法融入社會,以致發瘋。〈河童〉的發表或許意味著芥川與現實世界產生的扞格不入已達頂點,同年七月芥川服藥自盡,結束短暫又精彩的寫作生涯與人生。
結語
本書收錄十篇芥川各時期的精彩短篇小說,同時經由重新譯介後出版繁體中文版,實是盼能開啟台灣讀者對日本大正時期、昭和初期大腕級文壇作家有更深入的認識。同時,筆者也期待本次的導讀能與讀者們一起細細的品嘗日本文學中的柔美、纖細與優雅的美意識。
長榮大學應用日語系助理教授? 林憲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