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大人的哲學課

大人的哲學課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847147
安•魯尼
李建興
聯經出版公司
2016年4月13日
130.00  元
HK$ 110.5  






ISBN:9789570847147
  • 叢書系列:圖解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圖解


  • 人文史地 > 哲學 > 概論


















    就算從沒讀過哲學,你一定問過這些問題:

    我是誰?為什麼會來到這裡?世界上有神嗎?

    什麼是真相?什麼是知道?這樣做是對的嗎?

    我要如何才能過好人生?

    《大人的哲學課》解答了上述所有問題!





    導論:反思過的人生

    ?

    第一章 外面有什麼?

    「存在」的難題•有人在嗎?•善、惡與醜陋:理想形式與低劣世界•全有,全無或有什麼?•但是說真的,關於「存在」•為什麼存在?•第一搬移者

    ?

    第二章 世上有神嗎?

    神存在嗎?•我思,故祂在•原爆點•不需證據•信仰和理性•上帝已死──或從未存在•選個神,誰都行•神是什麼樣子?

    ?

    第三章 當人類是怎麼回事?

    我�你存在嗎?•身體與心靈•神綁架肉體和靈魂•「機器裡的靈魂」•現在的你是從前的你嗎?•個人的崛起•走向存在主義•回到機器──但沒有靈魂

    ?

    第四章 我們能知道什麼?

    你怎麼以為你知道?•我們能確定嗎?•知道的兩種方法•科學革命•「我知道什麼?」•走向科學•理性時代的理性與經驗•調和理性與經驗•從側面看真實•真理是什麼?•我們還能說什麼?

    ?

    第五章 我們應該怎麼活?

    自由意志和宿命論•天曉得怎麼回事•我們如何過好人生?•倫理學與基督教•全體通用或因人而異?•功利倫理學•我們如何選擇?•重新開始•後設倫理學•日常生活的倫理學•好的人生

    ?

    第六章 我們如何創造好的社會?

    道德社會裡的道德公民•社會契約•自然人與自然法•革命!•社會數學•走向共產主義•「沒有社會這回事」•社會與社會學•公平即正義

    ?

    結語:終歸如此





    導論(節錄)



    反思過的人生



      「我真正缺乏的是在心中清楚我要做什麼……重點是找個對我正確的真理,找到我可以依據生活到死的觀念。」──索倫•齊克果(Soren Kierkegaard, 1813–55)《日記》(1836)

    ?

      找到「對我正確的真理」:這就是哲學做的事。這不是吃飽太閒,有空閒坐象牙塔那些人的深奧追尋。這是人類可以想通怎麼活,怎麼忍受不幸,怎麼思考周圍的世界與怎麼跟人連結的工具。



      哲學基本上就是發問──想像得到的一些大哉問。哲學家們問過的題目舉例:「真實是什麼?」「神存在嗎?」「我們怎麼知道某事是不是真的?」「什麼是美德?」「『對』或『錯』的標準對所有人、地與時機都一樣嗎?」

    ?

      哲學重要嗎?



      你可能覺得不用判斷真實是什麼也可以過完一輩子,但你還是會遭遇哲學,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發人深省的問題:



      ▲動物有權利嗎?

      ▲我們該允許絕症末期的人選擇死亡嗎?

      ▲如果某人因社會剝奪導致犯罪,他們該受懲罰嗎?

      ▲逃稅很嚴重嗎?

      ▲人們有權說出令別人不悅的話嗎?



      哲學提供我們一個框架和工具去解決這類問題。

    ?

      發問



      《大人的哲學課》提出問題,並闡述西方哲學史兩千五百年來嘗試的解答。哲學問題通常沒有單一、正確或「絕對」的答案。嘗試解答問題的任務充滿困難,尤其因為哲學家們不會同意什麼算是「真理」,「了解」一件事是什麼意思,甚至我們用來表達疑問與答案的字彙的狀態。



      討論能幫我們找到「我可以依據生活到死的觀念」的深度問題,我們就是在持續始於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Socrates, 470-399BCE)而不太可能結束的對話。隨著時光飛逝,我們居住的世界改變,辯論的參數也改變。



      雖然我們現在的世界跟蘇格拉底所知的大不相同,我們問的問題仍很相似。



      我們仍希望過著道德的生活,問神是否存在,拚命想知道我們周圍世界的真相。但是科學知識的進步、接觸全世界不同的社會與文化、變動的社會結構,都改變了辯論的方向。

    ?

      整罐的蟲子



      「什麼也沒有。即使有任何東西,沒人會知道。即使有任何人知道,沒人能夠傳播。」古希臘哲學家哥吉亞斯(Gorgias, c.483–375BCE)對存在之無意義的這種黑暗觀點,讓哲學好像一種相當荒蕪又絕望的努力。但這是個起點,兩千年後法國哲學家雷尼•笛卡兒在這個基礎上開始判斷,如果有東西的話,什麼東西存在,我們如何能夠確定。在我們開始檢視哲學家們如何處理存在的疑問之前,我們要暫停一下思考「存在」與「知道」,因為這兩者──雖然後來被分開看待──不可能完全區分。

    ?

      存在與知道



      你相信存在的是何者:



      ▲你自己?

      ▲上一個跟你說話的人?

      ▲你穿的衣服?



      如果你相信你的感官與記憶的證據,也相信東西離開你的視線之後會繼續存在,以上三者你都會相信存在。



      不過,即使對最沒疑心的人,東西的存在顯然並不確定。以下是你可能沒看過的一些東西。如果有的話,你相信何者存在:



      ▲獨角鯨?

      ▲原子?

      ▲喜馬拉雅雪人?

      ▲神?

      ▲仙女?



      大多數人相信公認權威者的來源告訴他們的事情。你可能相信我存在,因為必定有人寫了這本書,就算不是在封面掛名的「我」,也會是另一個「我」。



      即使你沒有,很多人看過獨角鯨── YouTube 上看得到相關影片,也有獨角鯨的生物學資料。如果某團體捏造出獨角鯨然後讓騙局持續幾百年,可要很大規模的陰謀才行。其實,讓牠們存在比不存在容易多了(但這件事本身不構成牠存在的證據)。



      大多數人相信現存的科學能提供對世界的精確描述。我們沒看過原子,但有很多證據支持它的存在,而且很合理。



      有些跡象可能是雪人的證據,但那些跡象可能被錯誤解讀了。沒人無可反駁地看過雪人。如果他們存在應該看得到,這就令人懷疑他們的存在──但也不能證明世界上沒有雪人。



      神明呢?有些人認為神存在的信念堅定得就像他們相信自己存在。也有人完全否定神的存在。至於仙女則更少人相信了──但仍然有,只是沒有以前多。神存在的具體證據並不比仙女存在的證據多。我們在此有另一個「證據」來源──個人信念或直覺。



      有時候,堅定的信仰比科學或理性的證據更能取信於人。



      再來點困難的。你認為下列何者存在:



      ▲你上週發生的對話?

      ▲正義?

      ▲甜甜圈裡的洞?

      ▲你在腦中構思,但沒有寫出來或念出來的詩?



      現在我們進入了在邏輯上必須說不存在,但是我們感覺確實算是某種存在的事物領域。我們遭遇了「存在」是什麼意思的難題──包括「存在」是什麼與「存在」這個字對我們有何意義?



      你上週發生過的對話造成的空氣振動早已消逝。它在你與對方腦中產生的化學與電子變化現在也沒了。可是它存在於你和對方的記憶中。



      「正義」沒有實體的存在。它純粹在人們腦袋、隱含於法律中的一個概念。什麼才算正義,並沒有普世認同的標準。



      環狀甜甜圈裡面的洞是缺少甜甜圈而非甜甜圈的一部分,也就是非甜甜圈的一個區域。但你的手也是非甜甜圈的區域。洞之所以為洞,是因為我們認知它是原本甜甜圈空間裡的一個空隙(姑且稱之為「非甜甜圈」)。其實這個洞只是空氣,但是被周圍的東西定義:甜甜圈的脈絡讓它成為一個「非甜甜圈」。



      試著想像你構思好但沒寫下來的一首詩。它存在於你的腦中直到你忘記或死亡。( a )現在和( b )你忘記或死去時,它有沒有任何存在形式?如果你忘記,但稍後想起來了呢?它會存在於這段期間嗎?



      所以似乎有些事物以文字或概念(思想)而非實體現象的方式「存在」。



      我們都知道,確認什麼存在並不像表面上那麼直截了當。哲學家們質疑我們的判斷與信仰基礎,要求證明一切(包括質疑的心智)存在才接受它的成立,搞得更加困難。



      即使我們相信某個事物的存在,還有另一個問題要問──我們怎麼知道?我們看得到星星,但它是像古人相信的附在天體上的光線,還是像現代科學家所說的,進行核融合的一團氣體?我們怎麼知道什麼是真的?這就是認識論的主題,研究知識的學科(見第四章)。

    ?

      面對一切



      我們一旦接受我們存在,我們就必須面對人生。我們該怎麼活?有任何通用的道德法則告訴我們如何表現嗎?或有不同的道德法則適用於不同的年齡、地點或情境?也就是,道德是絕對的還是相對的?有些事物似乎黑白分明。在大多數國家認為殺人是錯的。但某些國家還有美國的某些州仍有死刑,所以為「司法殺人」背書。許多人認為在「正當的戰爭」中──我們可以參戰,無可避免地造成一些死亡,以支持「善」的目標,例如推翻暴君。戰爭罹難者或司法死刑犯通常不想死──他們也很少有選擇。



      想要死去的絕症患者呢?殺掉他們是對的嗎?大多數國家不允許這種殺人(安樂死)。為何發動「正當的戰爭」讓在市場玩耍的小孩意外喪生可以正當化,但殺死遭受慢性病與絕症痛苦而想要死的成人就不行?什麼是對與錯的問題,我們如何做道德選擇,就是倫理學的主題(見第五章)。

    ?

      怎麼生活的議題可以從個人與社會兩個層面上來談。當它擴展到關於社會凝聚和法律的議題,一群人該被如何統治,就成了政治哲學的題材(見第六章)。

    ?

      說故事



      不像其他學科,哲學未必建立在已經出現過的概念上。在物理學,我們沒有牛頓就不可能有愛因斯坦。但在哲學,任何人都能從零開始。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 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 )在 1927 年出版了一本書,拒絕前輩哲學家說過的一切,開始重新建構哲學。未來也可能有別人這麼做。本書在某個角度上不提供任何答案,但在另一個角度也提供太多答案,本書提出了先前(與當下)世代的哲學家們所提出、辯護、有時候被推翻的某些答案。這麼做,就提供了一個起點去尋找適合你的答案──可以找到「 [ 你 ] 可以依據生活到死的觀念」。




    其 他 著 作
    1. 大人的醫學課:從放血、針灸,到疫苗、X光、器官移植,一條血淚交織的人體探索之路
    2. 大人的物理學:從自然哲學到暗物質之謎
    3. 大人的心理學:關於笛卡兒的松果腺、巴甫洛夫的狗、和阿德勒的自卑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