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言不褻不笑:近代中國男性世界中的諧謔、情慾與身體

言不褻不笑:近代中國男性世界中的諧謔、情慾與身體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846935
黃克武
聯經出版公司
2016年4月13日
230.00  元
HK$ 195.5  






ISBN:9789570846935
  • 叢書系列:聯經學術
  • 規格:精裝 / 560頁 / 25k正
    聯經學術


  • 人文史地 > 中國史地 > 文化史


















    一部有關近代中國男性心態史的專著

    以明清以來的笑話書、俗曲、豔情小說

    與民初報紙的醫藥廣告等史料

    探究明末至民初之間男性的情緒、欲望、身體與私人生活

    並分析其所反映之思想、文化意涵。





    導論—一場男性心靈的狂歡節

    ?

    上篇 諧謔

    第一章 明清諧謔世界中的身體與情慾

    第二章 明清笑話中的身體與情慾—以《笑林廣記》為中心之分析

    第三章 《鏡花緣》之幽默—清中葉幽默文學之分析

    ?

    中篇 情慾

    第四章 明清豔情小說中的情慾與禮教

    第五章 暗通款曲—明清豔情小說中的情慾與空間

    ?

    下篇 現代轉型

    第六章 從《申報》醫藥廣告看民初上海的醫療文化與社會生活,一九一二—一九二六

    第七章 廣告與跨國文化翻譯—二十世紀初期《申報》醫藥廣告的再思考

    第八章 近代中國私領域觀念的崛起與限制

    ?

    結論—男子氣概、情慾表述與隱私觀念

    ?

    附錄

    一 近代中國笑話研究的基本構想

    二 評馮客著《性、文化與現代化:民國時期的醫學與性控制》

    三 性與政治─論張賢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四 論「六四」後中國大陸的掃黃運動

    ?

    參考書目

    索引





    導論(節錄)



    一場男性心靈的狂歡節



      小說以勸懲為主,然非風流跌蕩,不能悅觀者之目,非謔浪詼諧,不能解聽者之頤。此書一出,天下無愁人矣。(《肉蒲團》扉頁題辭)



      近年來受到性別(gender)觀念的影響,性別史成為中國歷史研究中一個新興的領域,然而多數中國性別史的作品集中於女性史(或稱婦女史),只有少數人關注男性史(history of man as man)、男同志或男性氣概(masculinity)的研究,或者承認「男性史」與「女性史」有同等的重要性。本書是以歷史與文學材料來探究明朝末年至民國初年之間,男性的情緒、慾望、身體與私人生活,分為諧謔、情慾與現代轉型等三篇。書中處理的素材主要為明清以來的笑話書、俗曲、小說(主要是豔情小說,或稱為色情小說、性小說、性愛小說)與民初報紙的醫藥廣告等,而關懷的焦點是近代中國在傳統至現代的轉換中,男性世界中幽默感、情慾表達與身體觀念之間的關係。這三者構成了男性生活與思想的重要面向,而聚焦於《金瓶梅》中所謂「言不褻不笑」,亦即以有關身體、情慾相關的「猥褻」話題作為談笑之資。



     上述這些文本雖不乏女性讀者,且部分文本亦描寫女子之情緒、感受,又涉及男女之互動,然筆者認為明清諧謔書刊與豔情小說主要反映了男性中心的社會中,男性菁英分子所塑造出來的對身體、情慾與兩性關係的看法。這些看法一方面狂野大膽、繽紛多彩,以「謔浪詼諧」之手筆書寫情慾活動與身體感受,另一方面則與儒家倫理、道家養生與佛教果報等理念交織在一起,企圖醒世覺民。清末民初報紙的醫藥廣告主要處理身體與情慾面,與人們對性的困擾,而較不談諧謔。這些醫藥廣告反映在二十世紀初年之後,傳統的身體觀、情慾觀在西方現代醫學、國族主義、跨國公司全球市場、新興媒體的衝擊之下所發生的變化。直至今日這些文本仍廣泛地流傳於中文世界,而其中所反映出來的「縈繞於心的性幻想與性恐懼」以及「言不褻不笑」等心態亦仍普遍地存在,構成中國文化圈中男性對於性別認知(尤其是對「男性氣概」的界定)、情慾表述與隱私觀念的重要基礎。最後一章則處理近代中國私領域與隱私觀念的出現,及其所造成的影響。



      本書各章及附錄的幾篇短文,構思與寫作的時間從一九八○年代後期開始,迄今近三十年。在寫作之時我並不意識到我處理的課題與男性史之間的關聯,而主要受到學界中「文化轉向」、「新文化史」等趨勢的影響。二○一四年我開始將這些文章整合成一本專書時,才逐漸領悟到我所寫的其實不是普遍的「歷史」(History),而只是「他的故事」(his story)。這是性別意識對我治史觀念的一大衝擊。



      從文藝理論的角度來看,本書所分析的幾類文本:豔情小說、俗曲、笑話書與醫藥廣告等可謂一場男性心靈上的「狂歡節」,可稱之為「狂歡節話語」。「狂歡節話語」(“Carnivalesque” discourse)是一個源於俄國學者巴赫汀(Mikhail Bakhtin)的觀念,意指以幽默、混亂來顛覆主流論述的一種文本模式(literary mode)。在西方世界狂歡節(亦稱「嘉年華會」)期間,傳統的日常生活、社會規約與階級劃分都被打破,簡單地說是將傳統秩序徹底翻轉,並對所有習以為常的觀念加以抨擊。根據巴赫汀所述,「狂歡節話語」把「肉體的低下部位」和「肉體的物質性原則」提得很高,「是對肉體感性慾望的正面肯定和讚美」;「將一元統一的官方語言所掩蓋和壓制的眾聲喧譁現象昭然於眾」,並「讓溫文爾雅、矯揉造作的官方和菁英文化尷尬」,因而展現了大眾文化的革命性格。「狂歡節話語」和巴赫汀「醜怪」(grotesque)的觀念有密切的關係。「醜怪」是一種相對於官方主流文化的一種狀態。官方文化強調的是一種嚴肅、完整、永恆、秩序、一致,和循規蹈矩的生活與理念,「醜怪」則企圖解除這類規約,是一種對國家或教會權力的僭越、質疑、抗拒和解構。它使身體和生活能在大吃大喝、大笑大鬧中獲得紓解與再創造,並使社會獲得一種新的活力。如果借用巴赫汀的觀念,本文所分析的明清以來中國的笑話書刊、豔情小說與醫藥廣告等,一方面具有諧謔、逗趣之性質,另一方面則公開述說身體、情慾之私密感受,並對禮教加以嘲諷(可謂「白晝宣淫」),都可以屬於具有「醜怪」性質的「狂歡節話語」。我們也可以將此類文本比擬為一場「社會的夢」,其內容部分為男性集體心態之展現。這些文本中的內容是以折射、扭曲、誇大的方式表達出受到禮教與法律所壓抑的各種慾望,因而具有「反社會性」。難怪有學者認為晚明俗文學興起的精神背景是出於一種「真」的追求,表現出一種「自由的精神面貌,沒有任何道統規範,可以隨心所欲地戀愛,或表現慾望的純潔無垢」。不過我們也不宜過度強調近代中國「狂歡節話語」的批判性與革命性,這些文本的創造者(與讀者)主要為男性菁英階層,而且他們一方面固然以大膽的諧謔想像挑戰了既有的社會規範,但另一方面,這些光怪陸離、驚世駭俗的挑戰並非全然背離現有秩序,反而有一部分是維護既有的男性中心的體制,造成情慾與禮教、私情與公義之間的拉扯與較勁。



      這種近代中國男性「狂歡節話語」中既革命、又保守的性格,以及人類情緒、感受的歷史與文化面向,是本書關懷的重點。傳統歷史學比較重視人類生活中公共面與理智面,而不處理私人生活中的情緒與身體等課題。這一部分是因為許多人認為這兩個領域都受生理影響,有較強的普遍性,因而可由科學來研究,或文學與藝術來反映。然而,隨著法國年鑑學派對「心態史」之提倡、人類學中「文化」觀念對歷史學的衝擊,以及史學界所發生的「文化轉向」等,性別史、情緒史與身體史逐漸變成歷史研究之課題,並儼然躍升為非常熱門的研究題目。



      筆者對文化史的興趣源於一九八一─一九八二年筆者在東海大學參與高承恕、林載爵、蔡英文等先生主持的「科際整合討論會」(一九七九─一九八三),該會之參與者有社會、政治、經濟與歷史系的老師與學生。當時高承恕教授帶著學術研究本土化的夢想,遵循「不離事而言理」的古訓,帶領大家「一頭跳進歷史之中」。讀書會的成員開始從英法歷史的比較來思索「西方之所以成為今日之西方」。接著又從歷史與社會之接榫點走向年鑑學派的作品。在這期間,討論會中大家不但閱讀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 1930-)、布勞岱(Fernand Braudel, 1902-1985)與其他有關西方歷史文化的書,一起吃喝談笑,也因為翟本瑞、陳介玄的關係,我接觸到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的精神分析學與布紐爾(Luis Bunuel, 1900-1983)的超寫實主義電影。其中布紐爾的《青樓怨婦》(Belle de Jour, 1967)、《布爾喬亞拘謹的風采》(The Discreet Charm of the Bourgeoisie, 1972)、《自由的幻影》(The Phantom of Liberty , 1974))等片讓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些電影的共同主題即是慾望、道德、諧謔、嘲諷等心靈現象。對布紐爾來說,性的本身並不獨立存在,它一方依賴道德與罪惡感而生,另一方面,在慾望舒展的心理過程之中,真實與虛幻很難區別。



      然而這些西方作品所展現的心靈世界與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狀況有何異同?我們應如何借用西方經驗的靈感來反思中國?好友翟本瑞也因此開始研究動物分類、笑話書、春宮畫等。在這些想法的激勵之下,在我心中浮現的不但是「西方之所以成為今日之西方」,也是「中國之所以成為今日之中國」。



      一九八八年我赴英國牛津大學讀書,指導老師是專門研究道教與戲曲史的龍彼得(Piet Van der Loon)教授,以及研究中國近世經濟史、文化史的專家伊懋可(Mark Elvin)教授。龍教授為我奠定漢學研究的基礎,也讓我一窺中國庶民生活中的戲曲、宗教世界。伊懋可教授對我的影響更大,那時他正在撰寫 Changing Stories in the Chinese World 一書稿。該書研究十九世紀初葉以來的一些文本,如李汝珍的《鏡花緣》、張應昌編輯的《清詩鐸》、網珠生的小說《人海潮》、浩然的小說《西沙兒女》、司馬中原的小說《孽種》等,處理中國在不同時期的價值與情感,及其所映現的歷史世界。在他的鼓勵下,我開始研究《鏡花緣》的幽默。同時,伊懋可教授介紹我閱讀當時同樣在牛津大學教書的法國史家 Theodore Zeldin 教授有關法國情緒史的作品,以及當時劍橋大學出版社剛出版的一本法國中古以來清潔觀念的歷史著作。Theodore Zeldin 的書處理一八四八─一九四五年間的野心、愛情、憤怒、驕傲、品味與焦慮等課題。Georges Vigarello 的 Concepts of Cleanliness: Changing Attitudes in France since the Middle Ages 則研究過去一千年來法國人對清潔、健康與衛生的看法。這兩本書都對我有所啟發。一九九四年我返回台灣,從一九九九年到二○○二年,我參加了由熊秉真教授主持的中央研究院主題計畫「明清社會文化中的情、欲與禮教」,又主持了國科會計畫「明清豔情小說的文化史分析」(由李心怡、黃夙慧等人擔任助理)。在這些計畫之中我的研究主題以「幽默史」為中心,拓展到與幽默相關的身體與情慾等課題,本書的多篇文章是上述主題計畫與國科會計畫的產物。這些文章的完成也得力於一九九五年陳慶浩與王秋桂所編輯的《思無邪匯寶》的出版,這一套書廣泛蒐羅了全世界各圖書館所藏豔情小說之善本,為此一研究奠定重要的文本基礎。



      我的核心問題是「幽默感」與「身體感」所交織而成的明清以降中國男性的心態史,亦即男性談笑之內容如何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生變化?而不同時期之笑話、小說如何表現出人們身體感、情慾觀?眾所周知,笑是人類的一種本能,也是一個複雜的文化現象,長久以來笑話成為學術研究的對象。例如佛洛依德、柏格森(Henri Bergson)等有關笑話理論的研究,探究為何笑話可笑,以及其背後之心理與語言機制。至於社會學、政治學、人類學、哲學的研究視角,則探討幽默的社會、政治、思想功能與運作。例如,人類學者強調:笑話與文化背景之關聯;政治學者與社會學者則處理族群笑話(愛爾蘭人、波蘭人、蘇北人)、政治卡通、幽默與人際溝通(例如注意以幽默化解人際之緊張的社會功能);哲學家探究幽默與哲思之關聯(如禪宗的話頭如何啟發智慧)等。文學領域(尤其通俗文學)之中,笑話研究為一重要課題,例如在西方有不少學者研究莎士比亞的幽默。



      在中國研究的範疇內,笑話主要是由文學研究者擔綱,如周作人、婁子匡、王利器、趙景深、黃慶聲、陳萬益、林淑貞等人作了大量的有關中國笑話史的研究。此一研究取向有階級性的假定,他們傾向於將笑話視為源於下層社會、口語傳統,但另一方面他們也同意雅俗、士庶之區別往往並不那麼明確。




    其 他 著 作
    1. 開啟民智 會通中西:嚴復譯著與清末民初的思想變遷
    2. 吳鐵城資料新發現座談會實錄
    3. 張朋園先生訪問紀錄[軟精裝]
    4. 胡適的頓挫:自由與威權衝撞下的政治抉擇
    5. 胡適的頓挫:自由與威權衝撞下的政治抉擇(作者簽名版)
    6. 顧孟餘的清高:中國近代史的另一種可能
    7. 重估傳統•再造文明:知識分子與五四新文化運動
    8. 蔣經國先生侍從與僚屬訪問紀錄(上下篇)[軟精裝]
    9. 近史所一甲子:同仁憶往錄[上冊/軟精裝]
    10. 同舟共濟:蔣中正與1950年代的臺灣[軟精裝]
    11. 追尋百年崎嶇路:夜話民國12講
    12. 台北榮民總醫院半世紀:口述歷史回顧(上篇:歷任院長、副院長)
    13. 百年仰望:20位名人心目中的民國人物
    14. 惟適之安:嚴復與近代中國的文化轉型
    15. 食巧毋食飽:地方飲食文化(二)
    16. 食巧毋食飽:地方飲食文化(一)
    17. 畫中有話: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
    18. 自由的所以然-----嚴復對約翰彌爾自由思想的認識與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