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隨著第三波、第四波民主化浪潮席捲全球,愈來愈多國家經歷民主轉型,也必須面對轉型正義的課題。2014年的臺灣,雖然在行政權已經有三次政黨輪替、在立法權有首次的政黨輪替,但轉型正義的面對及處理,仍然是充滿爭議及挑戰。放眼全球,許多跟臺灣一樣經歷民主轉型的國家,有些國家已經相當積極面對轉型正義、邁向全新的民主治理,有些國家甚至必須面對處理轉型正義之後所產生的政治或社會分裂、甚至是反挫;而有些國家則是從未開始、也並未認真面對轉型正義的課題。另一方面,隨著國際人道法及國際人權法在二十一世紀的蓬勃發展,國際上呼籲各國必須認真面對並處理轉型正義的論述,與日俱增。怡俐這本深入探討轉型正義的博士論文,在這個時候正式出版,可以說是正逢其時。
怡俐的博士論文以〈當代轉型正義的制度與規範脈絡:兼論南韓與臺灣的經驗比較〉為題,從國際人道法、國際人權法及轉型正義等制度與規範的角度切入,深入分析二次戰後轉型正義的發展及演變,具體指出不同的轉型正義制度,所受民主化與全球化的不同影響。同時,她也將國際上的比較制度與規範脈絡進一步適用到臺灣與南韓,分析對照兩國在民主化之後,在轉型正義制度發展上有所落差的原因。
怡俐的博士論文,是我國國內第一本能同時透過法學及政治學的研究方法、並以國際人道法、國際人權法及憲法的研究視角,來深入分析轉型正義制度與規範脈絡的論文。這樣一個跨科際及跨法際的研究方法,使得她這本博士論文獲得各方的高度肯定,不僅在博士論文撰寫期間,獲得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撰寫博士論文獎的補助(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也通過臺大法律學院的嚴格審查,獲得傑出博士論文獎(2015年)。
這本博士論文有幾項重要的學術貢獻。首先,本論文精準地爬梳了二次大戰以後相關轉型正義的制度與規範發展,並且描繪出這些制度與規範的發展,與民主化以及全球化等趨勢之間的互動關係。其次,在前述轉型正義制度與規範發展的理論上,這本論文進一步分析了臺灣與南韓在轉型正義規範與制度上的差異,並且解釋了民主化與全球化因素如何影響兩國在轉型正義制度與規範的差異。最後,本論文指出,民主化與全球化雖是型塑轉型正義制度與規範的兩大因素,但在內國與國際事務如此頻繁互動的此刻,全球化因素已扮演關鍵性角色,不僅將持續地引領全球人權治理網絡的發展,也更深切地影響內國政府在轉型正義的政策。但在民主化影響與限制下,內國政府仍有一定的決策空間,選擇是否與如何選擇轉型正義制度,處理過去人權侵害的議題。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本論文將轉型正義制度與規範的脈絡討論,進一步聚焦到東亞,進行了南韓與臺灣在轉型正義處理上的比較。為深入了解南韓在此議題上的發展,怡俐在就讀博士班期間,以交換學生身分至南韓首爾國立大學法學院,蒐集了許多與此議題相關的第一手文獻。此外,在博士論文寫作期間,怡俐也到首爾等地訪談長期關注轉型正義議題的學者與公民團體代表,藉以了解南韓轉型正義的制度與脈絡面貌。怡俐透過第一手資料的收集與相關人士的訪談,不僅清晰地描繪與分析了南韓轉型正義制度與規範脈絡的發展,也為東亞轉型正義的比較研究,提供重要的討論基礎。
怡俐取得博士學位後,順利通過科技部博士後研究的審查,目前在我所主持的科技部計畫底下,擔任博士後研究一職。在此計畫的支持下,怡俐持續地進行有關東亞各國法院如何回應轉型正義的研究。其研究聚焦在東亞各國法院如何在特定政治、社會與法律的因素下,發展出不同的司法策略,以面對轉型正義的相關爭議。怡俐的博士後研究,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東亞各國法院是如何面對轉型正義、以及特殊的困難與挑戰。
從各方面來說,怡俐都是非常傑出的年輕法律學者。我相信她會在博士論文及博士後研究的基礎上,持續關心轉型正義的相關議題,除開拓出不同的研究視角外,更能產生出豐碩的學術研究成果。透過怡俐在轉型正義議題上的學術耕耘,一方面能讓關心轉型正義的學術社群與廣大公眾,了解相關議題的在地及全球發展;另一方面也能累積更多的學術量能及公共論述,面對臺灣在後民主化時代下的轉型正義挑戰。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張文貞
2016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