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森林益康:森林療癒的神奇力量

森林益康:森林療癒的神奇力量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570615
林一真
心靈工坊
2016年4月18日
133.00  元
HK$ 113.05  






ISBN:9789863570615
  • 叢書系列:Living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Living


  • 心理勵志 > 心理諮商/治療












    回到森林母親的懷抱,啟動綠色療癒力!





    【推薦序一】森林的詮釋者? 上原巖

    【推薦序二】擁抱人類的故鄉——森林? 林鴻忠

    【推薦序三】與森林的另類邂逅? 申永順

    【推薦序四】以「眼、耳、鼻、口、手、心」體會森林的美好? 廖天賜

    【推薦語】? 邱惠玲、袁孝維

    【自序】森林,我回來了!



    第1章進入健康的綠天地─森林益康概論

    森林益康的意義

    什麼是森林益康?

    綠文明─森林益康的發展國際篇

    德國的森林治療�日本的森林益康

    森林益康的特色

    在歲月悠久的生物空間中生活�森林益康集大成

    綠同心圓─人、森林和社區健康共生

    綠色金字塔─森林益康效果的概念模式

    森林益康或森林治療?�我健康嗎?─關於健康的幾個名詞



    第2章

    森林對人的好─森林益康指標

    減壓力,加活力

    森林活動的生理效應�適用的生理指標

    把心交給大自然

    森林活動的心理效應�適用的心理指標

    森林魅力的祕密

    森林益康化學性環境因子�森林益康物理性環境因子�適用的環境指標



    第3章

    生命樹─人與植物互動的健康因子

    生命樹的滋養

    健康森林─調理身體

    安全森林─安身、放心

    愛的森林─找回與環境的聯結

    尊重森林─尊重生命

    喜樂森林─快樂安祥,心曠神怡

    秩序森林─井然有序,自然韻律

    智慧森林─啟迪靈感,增長知識

    資源森林─創造價值

    美的森林─感動與創作

    圓夢森林─發揮潛能,自我實現

    靈性森林─人與天地和解



    第4章

    歡喜進森林─森林益康的安排

    誰來森林?森林益康的運用

    可靜可動,安祥自在

    森林裡,可以做什麼?

    準備進森林

    人和森林的適配�靈魂人物森林益康的人才培育

    森林益康的實例�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療活動



    第5章

    你的森林在哪裡─益康森林的選擇和建置

    就地取材或易地療養?

    益康森林的技術性設計考量

    讓大自然療癒

    有療癒力的景觀

    生命樹─在景觀中滿足人的需求�在景觀中恢復專注力�在景觀中恢復良好情緒

    蔚然成林森林環境

    生態和樹木規劃或選擇�步道的設計

    益康森林的設施�參照生命樹建構台灣的益康森林



    第6章

    台灣森林原本美麗─森林益康在台灣

    台灣森林益康的發展

    太平山森林益康實測研究

    森林場域�進出太平山森林的益康效果

    推動台灣森林益康的展望



    第7章

    和大樹一起唱歌─馬偕博士和真愛森林

    馬偕與森林

    大地之子─馬偕

    馬偕真愛森林的故事─益康森林步道的規劃

    森林基地�我們的森林─參與式設計

    森林、人文與靈性的協奏─馬偕池、聰明橋及逍遙坪



    附錄1? 森林益康答客問

    附錄2? 從森林的孩子到日本森林療法大師─和上原巖教授笑談森林益康

    附錄3? 明治神宮森林益康觀察趣

    附錄4? 近代森林益康大事紀

    附錄5? 益康森林量表

    延伸閱讀






    自序



    森林,我回來了!




      親近森林,對我來說,是回家和母親相逢。



      總是聽人說:「台灣四面環海」,但是我這一代的人很少被鼓勵去親水。事實上,我們許多人是怕水的。也常聽人說:「台灣有六成的土地覆蓋著森林」,但是森林似乎多在山上,先是原住民生活在其中,後來歸林務局管。我這姓「林」的台南女兒穿梭在都會、農田和花圃之間,卻少有長久的森林體驗。



      記憶中接近樹林,勉強來說,是小的時候父親帶我們去關子嶺。台南市民族路教會開辦夏季學校,我們在一個斜坡上邊走邊唱詩歌,路邊有些香蕉樹,晚餐還有炸香蕉的菜餚,但是記憶裡的樹不多。倒是關子嶺的泥漿溫泉熱騰騰,父親有空會帶我們去洗。這成了珍貴的童年回憶,是我遭遇困頓時堅信「爸媽在乎我,帶我去洗溫泉」的支持力量。也是我後來在陽明大學引進溫泉搭配諮商的啟蒙吧!



      記得有一位經歷憂鬱的學生,我除了陪他就醫,也邀請他的父母親同遊陽明山。在國際大旅社,父子洗男湯,母親洗女湯。浴後全身酥麻,父子一起呼呼大睡。母親側躺著,手拄著頭看著夫兒,盈盈微笑。而我在角落低頭趕寫國科會計畫的研究報告,一面欣賞這一幅天倫美圖。目前這位學生已成了很好的醫師,經常默默幫助弱勢。那時候,我一點都不知道德國早就已經發展「溫泉治療」。只知道自己無論在台灣、日本、美國或紐西蘭,一聽到有溫泉,都無法抗拒地想飛奔而去,全身全心浸在如羊水般的溫泉裡,彷彿重回父親的懷抱和母親的子宮。



      父母親在緊湊的工作之餘,會在家裡的天井院子種花。到現在我還會常常想起一家大小和鄰居屏息守候曇花綻開的專注神情。走出房子的四面牆,開始進入森林,應是中學到阿里山看神木。清晨四點起床,爬坡穿過林間小道去看日出。一群人在雲海前默默守候,等到霞光四照的朝陽升起,但對森林印象不深。比較深刻的森林經驗是爸爸中風復原後和我們去溪頭,賞孟宗竹、嚐竹筍餐,珍惜骨肉同遊的親情。另外,台南公園裡有許多大樹,生病療養中的媽媽有時會到公園裡休息。

      

      至於在大樹下散步和談心,陪伴人發揮能力解決問題、提升健康,可以追溯到1973年。我在台南市金城國中擔任指導活動老師,負責推動學校諮商輔導工作。有一個學生遇到考試時會半身麻痺。我請她接受醫生檢查,找不到生病的原因以後,就邀請她在學校的操場一起慢慢地走路,在跑道外的樹蔭下休息一會,靜靜看著藍天白雲,偶爾聊幾句話,並不特別強調她的身體不適。一段時間後,她漸漸地好了。



      1976到1981年間,我和外子耀揮在紐約州立大學奧本尼分校留學,只要有空常會到校園的樹林裡,坐在湖水畔倚著大樹看著湖水上悠哉游哉的雁。1990年,我接受陽明大學邀請負責輔導中心的行政工作,白天一有空就帶著工作夥伴,上班前後的早晚或假日和先生、女兒及兒子拔草、種花,整理出一片長滿鳳仙的山坡。對於有心理挑戰的人,除了諮商和轉介給精神科醫師以外,也邀請他們一起來整理花園。這期間,一位年輕老師因為深受憂鬱之苦,同事帶領他來找我,另外還有一位同事陪他去爬山。陽明大學就建在唭哩岸山上,校園的道路直通軍艦岩步道和威靈頓山莊,沿途有小小的森林,樹木青翠,有綠蔭,也有明亮怡人的露天步道。在醫護人員的照顧、親友和同事的支持、環境的包容、宗教信仰以及這位朋友自己的努力下,他已經恢復健康,並且過著精彩的生活著。記得他說:「我在牆角發現一盆好美麗的鳳仙花,真是驚喜。這盆植物在那裡已經很久,被遺忘了,想不到今年春天開得這麼漂亮!」許多時候,我們以為生命已經走到盡頭,想不到有股大自然的療癒力量是擋也擋不住,我們可以從植物當中領悟「再生」的美和力量。



      也因為這樣,我開始自學園藝療法。2002年和學園藝的好友陳建輝與學景觀的郭毓仁老師合作試開「園藝治療」的課,並且到振興護理之家陪伴有中風病史的10位阿公阿嬤栽種「寶貝花園」,見證人和植物互動的療癒力量。2007年,到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建築學院景觀研究所學習「療癒花園」的設計,並且向在地的許多位園藝治療專家親灸學習,獲得美國園藝治療學會認證,成為園藝治療師。

    2008年秋,我聽說有一群以文化大學老師為主的景觀設計專家要去日本考察森林步道,立刻向林務局羅東林管處的朋友邱惠玲女士(當時擔任育樂課課長)請求自費跟團。這一團景觀達人是由郭瓊瑩教授領隊,郭育任老師主導,其中有多位都在幫忙台灣規劃國家公園和森林步道。特別記得在一個高峻的火山上,美麗舒適的溫泉山屋裡,我們圍坐在黑色的大火爐前面,一首又一首地唱歌,講著故事和夢話,並且相約「以後要為台灣蓋間好的山屋喔!讓台灣的人可以像這樣開懷地在森林裡相聚」。回到台灣,各自忙去,偶爾一兩次相聚。但沒有被忘記這個諾言,一直留在心裡。



      2009年秋天,外子耀揮和我受邀到三芝來參與創辦馬偕醫學院。惠玲也升任羅東林管處秘書室主任。她打電話邀我去為她的同事分享「森林治療」的相關想法,因為他們想要推動。我坦白承認,「森林治療」對我可是新的課題,需要重頭學習。她以森林人的熱情鼓勵我多多瞭解這領域。



      2010年開始,邀請到馬偕醫學院環工專業的申永順副教授和中興大學森林系的廖天賜副教授合作,又得到為台灣開拓許多森林步道的呂兆良先生投身幫助,我們接受羅東林管處委託展開三年的森林益康研究。我也像童話中的愛麗絲掉到樹洞,進入一個開闊又幽微的天地,充滿能量和故事,愈進去愈讚嘆森林的偉大豐美。其實,接觸森林的我更像小時候走失的孩子,流落在塵世,殷勤工作,小心遊戲,享受一點小成功,忍受一點小悲傷,終於回到闊別多年的家,投入無言母親的懷裡,很歡喜也有點不好意思地向森林說:「我回來了!」



      這本書的完成,是許多人美好心意的結晶。首先要感謝永順老師三年之久不捨晨昏,常開車載我到太平山勘測和作實驗,一起解讀資料,並肩接受研究報告的評審和召開記者會。天賜老師在關鍵時刻提供「森林人」的眼光,又引領我們去拜會前輩林文鎮老師,更慷慨提供自己的攝影作品佐證森林的美和力量。研究的期間,林鴻忠處長、邱惠玲秘書、翁儷真技正、黃信偉技正、郭奕初經理、林耀堂襄理和許多同仁展現「綠色傳教士」的赤枕,令我懾服感動。



      百餘位太平山森林志工和同仁在兩年內愉快熱忱參與實驗研究,提供了台灣森林益康珍貴的研究數據。研究計劃於2012年告一段落,天賜老師邀我共同指導碩士班學生陳奐存,在惠蓀林場和台中市綠園大道作研究。因歷史學者戴寶村教授的鼓勵,我爬梳馬偕博士日記和著作,欣然發現馬偕博士來自加拿大森林,熱愛森林,經常在台灣寶島的樹林中行走、教學、靈修、探險和作研究。六年之間,我們珍惜地運用小部份研究經費、馬偕校務經費和美國紐約市Rutgers基督長老教會的部份捐贈低調開發了馬偕醫學院校園的「真愛森林」。



      感謝馬偕醫學院獎助並支持森林益康的研究,三芝耆老、兒童和成人及李美蓉教授和方旻女士等二十多位專家學者接受訪問,台大張俊彥和陳惠美教授、師大郭乃文教授、陽明大學陳俊忠教授、馬偕醫學院、楊順聰教授、吳懿哲副教授、黃國欽助理教授、張順全助理教授和榮總魏天心醫師等人給予我專業諮詢;蔡碧華主任、陳正一、張博隆、許晏琦和心理諮商中心團隊等同事及多位學生支援行政。



      2013年,張老師文化翻譯出版東京農業大學上原巖教授的兩本書《療癒之森》和《樂活之森》,邀我寫序。年底上原巖來台灣發表新書,我應邀主持發表會。前一天他專程來訪馬偕醫學院,親踩小小樸素的「真愛森林」,我們邊走邊聊。2015年春天他應臺灣園藝輔助治療協會邀請演講並主持工作坊;晚上在新店餐敘,接受我的專訪。2015年初夏,上原老師邀我到東京參加「日本森林保健學會」舉辦的學術研討會。在會後,萍水相逢的松橋和彥醫師慷慨授權讓我引用文章,年輕記者紀成道先生允許我使用他在日本北海道苫小牧市植苗病院拍攝龍澤紫織醫師帶領精神病友在森林活動的照片。第二天,上原巖引導大家體驗明治神宮森林。解散後,松橋和彥及竹內啟惠小姐還特別向我們說明日本「森林療法研究會」及「森林治療學會」的不同。

    心靈工坊出版社的負責人王桂花和前企劃總監兼好友莊慧秋女士也熱愛大自然,誠懇到三芝邀約寫書,並和主編黃心宜多次與我們聚會,溫柔又專業地催生了這本書。慧秋更是親自下海查資料潤稿。



      近五年來不辭勞苦扛著儀器陪我上山下海,並且默默一字一句反覆多次修改本書的是同事王歆慈,最後由陳芝妤慧心接力完成。當然,親友和教會兄姊有聲無聲的代禱祝福是我疲憊時再往前的力量。妹妹真白和外甥女?恩幫忙校讀;七年來擔任馬偕醫學院校長的耀揮一路鼓勵、鞭策、照顧衣食和校讀文稿,甚至在2015年暑假特別破例請休,自封「超級書僮」,用一個週末自費陪我全程參加「第五屆日本森林保健學會」活動。多位馬偕同事、師大教心系友及林務局志工在遊罷森林後幫忙填答我編製的「益康森林量表」並作建議,希望能為台灣提供一套建置益康森林的工具。



      2015年8月底台大森林學系袁孝維主任、余家斌教授以及林務局朱懿千科長容許我參加所組的「森林療癒開路先鋒團」,向上原老師及日本醫科李卿博士學習,並且訪問許多推動森林益康的機構。此團成員還有包括來自林務局各地的楊瑞芬、鄭雅文和黃速汝三位主管及陳盈甄女士。八個人不但凝聚深厚的革命情誼,也展開了返台之後,由北海岸到南台灣的益康森林巡禮。



      這本書的編寫汲取了許多前輩專家的智慧,許多篇幅是反覆閱讀森林益康論文和書籍的摘要筆記;尤其有多處引用日本上原巖、岩崎輝雄、阿岸裕幸博士、降矢英成和瀧澤紫織醫師和我國森林專家林文鎮博士的大作。為了文風流暢,並未一一註明出處,只擇要列出延伸閱讀的目錄。感謝上原老師允准我引用他的專著,並且容許我四度向他當面請教。為求資訊的正確性,上原老師和李卿博士數次來回幫我校對第一和第二章的書稿文字。



      寫這本書的心一直懸著,但筆卻經常歇停。經年事多是個理由。真正的原因卻很深沉:我的森林經驗太貧乏,如同無知的孩子,只有領受恩澤,卻鮮少親近父母的慈顏,投入父母的懷抱溫存。在過去歲月中,因為許多經濟和政治的因素,導致日本和台灣的許多民眾與森林疏離。上原老師希望在台灣森林益康剛起步的時候有正確的方向和作法。



      許多人知道「福爾摩沙」這個名字是葡萄牙人經過台灣海面時,發現台灣島有著美麗的景致,驚嘆:「Ilha Formosa!」相信那時的台灣大地上,一定披著森林蒼翠的美麗衣裳。島上的原住民應該是山林之子。但是因為日本人和漢人的主流統治,許多原住民被遷徙上山入林,後來又必須離開森林,在森林中的活動也被限制;相信老一輩的原住民對森林會有自己的看法和情感吧!寫或讀這本書以後,我們仍然要更深入地瞭解各族群對森林的眼光和情感。對於博大精深的森林,我還是初學者,如有疏漏,敬請指教。



      當我讀上原巖及松橋和彥的文字時,最吸引我的是一個又一個「人和森林」的真實故事,親切又充滿力量和感動。在台灣,森林和我們健康的連絡才開始新的一章。希望以後有更多「人和森林」愛的故事可以繼續傳講於世。願我們走入森林,也願森林進入我們的生命。



      信仰上,《聖經》的第一本書〈創世紀〉和最後一本書〈啟示錄〉記載在人類出生的原鄉「伊甸園」,和宇宙的終極歸宿新耶路撒冷中都有一棵生命樹!回森林,是人類千古的相思。深願我們在世間,也能重返生命樹,身心安頓。

      

      本書完稿前,紀成道從日本寄來他2月在東京森林療法的攝影展邀請卡。上面寫著Touch the forest, touched by the forest(接觸森林,被森林觸動)。一句話道盡我的心聲,深願我們都再回森林被感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