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書法有法:給書寫實踐者的循本之徑

書法有法:給書寫實踐者的循本之徑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280259
孫曉雲
典藏藝術家庭
2016年5月05日
140.00  元
HK$ 126  






ISBN:9789869280259
  • 叢書系列:Treasure
  • 規格:精裝 / 320頁 / 25k正
    Treasure


  • 藝術設計 > 書法 > 總論












    「習字」可以「靜心」?

    習字本裡頭的硬筆「美字」又從何而來?

    只學「造形」不識「筆法」真的是寫字嗎?

    書法之「法」,所指為何?

    古代書論是深奧的玄學?抑或生動的描述?





    前言

    年自序



    1.「中國」不如譯成Calligraphy

    2.引起困惑的三件事

    3.「請循其本」

    4.「便捷」是指什麼

    5.盲人摸象

    6.懷疑「永字八法」

    7.先說執筆

    8.「五指」還是「五字」

    9.「撥鐙」極其形象

    10.用「筆法」書寫的字才叫「書法」

    11.「人是萬物的尺度」

    12.筆法產生的動機之一:裹鋒與連續書寫

    13.筆法產生的動機之二:沒有依託的書寫

    14.大膽地推理

    15.筆桿的直徑

    16.筆毫的長短軟硬

    17.紙的起源與「動」、「舉」、「握」、「染」

    18.《鍘美案》的啟示

    19.筆法成於書寫姿勢

    20.「古法」的絕唱

    21.不自覺的喪失

    22.桌子的功與過

    23.「八分書」的解釋

    24.「向背」出形勢

    25.好大一頭象

    26.「章草」是書法演變的句號

    27.「隸化」與「美化」的生理極限

    28.三根細繩搓成一根粗繩──完法

    29.瞭若指掌,爛熟於心──尚法

    30.結字因時而傳,用筆千古不易──變法

    31.最不願承認的現實──無法

    32.書法是視覺藝術嗎

    33.「屋漏痕」、「坼壁之路」、「折釵股」、「錐畫沙」、「印印泥」解密

    34.「無垂不縮,無往不收」答疑

    35.「內擫」、「外拓」詞詮

    36.最後有行書

    37.「個性」是這樣形成的

    38.為「意在筆先」正言

    39.轉筆決定豎寫左行

    40.「指實掌虛」的傳訛

    41.「眇者不識日」

    42.無意間「指鹿為馬」

    43.「帖學」的潰塌

    44.重審「碑學」

    45.求形似必墮「畫字」

    46.日本書法史略

    47.何謂書法 何謂繪畫

    48.書法的本質──沒有結果的討論

    49.書法的萬能鑰匙

    50.汽車上的頓悟

    51.中國畫的困惑

    52.「骨法」即筆法

    53.「書畫」在這裡「同源」

    54.無筆法不成畫

    55.自古華山一條路

    56.「文人畫」是一座撲朔迷離的遠山

    57.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

    58.紙抄紙

    59.真實與無奈

    60.箕子的故事



    修訂版後記

    後記──臺灣繁體第二版






    自序(二??二年)



      要算學習書法的年齡,至今已有四十四年,那種熱愛似乎就長在我的身上。



      這可能主要得益於家庭的薰染,還有自幼嚴格的書法訓練。小時候,我母親從來不問我的功課,每天卻要檢查我的毛筆字。我看過她二十歲時寫在稿紙上的鋼筆字,真是好。我父親說,他當年就是為此看上了我母親。



      我從上小學到高中,每一本書的空白處都密密麻麻地寫滿字,畫滿畫。寫黑板報、大字報、海報,都是我的差事。小學四年級,教我們語文的是個女老師,姓劉,河南人,瘦長臉,板書寫得呱呱叫,我非常崇拜她。「文化大革命」中,我們全家被趕出軍區大院,我外婆到學校去幫我辦轉學手續,劉老師長歎一口氣,說捨不得。她現在也該八九十歲了,不知是否健在。



      「文化大革命」期間,父母都被關了起來,杳無音信,為了瞞著舅舅和一些親戚,我模仿我母親的筆跡給他們寫信,我還模仿我外婆的口氣給我舅舅寫信,最後還顫顫巍巍煞有介事地寫上「母示」二字。我舅舅說當時把我的信別在帳子裡,天天看,居然也「騙」了他幾年。那時我大概十四五歲。



      我外公是古文字學家、金石書畫家朱復戡,是浙江鄞縣人,與我外婆是同鄉。我外婆的外公叫張美翊,字讓三、蹇叟,是薛福成的幕僚,是上海寧波旅滬同鄉會會長,兩任上海南洋公學校長。前年我居然用我的字換到了他的兩本手稿,其中大多是論碑帖和起草的章程,第一篇就是給弘一法師的信。同時,還得到了張美翊兒子、民國錢幣學家張迥伯的《錢幣學》手稿(他當年在上海開明華銀行),娟秀的小楷,一絲不苟,裡面還不時地橫寫著英文。去年,又覓得我外公三十二歲時寫的扇面,上面的字持重老到,金石味十足;落款是「秦戡」(我外公四十歲前的用名),畫販不知是誰。



      就像習武之家,後代們都得會翻幾個跟斗;梨園子弟,都會來幾嗓子;我從小就學書法,看來也很自然。我開始思考一些書法問題時,也曾想過:一個女流之輩,去承擔男人的使命幹嗎?太重了,太累了。可是我忍不住。我每天要寫字,每天要想,就像我現在每天要喝咖啡一樣,有癮。當然,此中自有快樂,因為我親身體驗過「發現」的含義。



      我曾考過兩次大學,都泡了湯。沒有大學「學歷」,實在是件遺憾的事,很多事都為此受影響。好在並不影響我學習研究,並不影響我寫書。



      這本《書法有法》寫於一九九八年一月至八月。從嚴冬寫到酷暑,那些日子過得很靜謐。午飯後,燒一杯咖啡,在熱氣的繚繞下打開電腦,夾滿紙條的書籍資料堆砌一桌,眼前只剩下一塊螢光屏。



      應該說,書寫得蠻順暢。寫之前,我花了十分鐘寫了約二十條提綱,成書後大致不出左右。這些問題已經在我心裡搗鼓了許多年,一直搗鼓到四十三歲才寫出書來,說起來真是件慚愧的事。



      二十世紀八?年代,滿腦子想的都是書法問題,整天記日記,翻來倒去,總想寫些什麼,又找不到合適的形式和恰當的口氣。史論不是我的擅長,中學的歷史課,大都聽得打瞌睡,歷代的年號記不得,人名老是忘,何人何時做過何事,攪也攪不清。三十歲出頭時,曾嘗試寫了些理論文章給一位朋友看,他第二天對我說:「妳呀,只能寫寫日記。」我還記得他當時的眼神。



      我太瞭解自己,我只是對可視、可觸、可行的現狀感興趣,對一切與人的功能以及生理心理有關係的事物與細節感興趣,對書法也是一樣。我從小就想,將來最大的願望,一是當醫生,二是當偵探。我非常喜歡看的電視節目「Discovery」,其中的推理探案就是根據最常被人忽視的具體的小細節,推演出根本的道理,根據人的自身來確立什麼是可能的,什麼是不可能的。



      我不想做書法史論家,也做不好,我的所有研究都與實踐有關。解決實踐中的問題,換來一個清醒的、客觀的頭腦,這才是我研究的最終目的。我已習慣將書中的句號改成問號,然後經過思索、實踐,自己再畫上句號。我堅信,古來所有的觀念、所有的理論,都不是玄而又玄的,一定是由無數個實物構成,一定是非常樸素實在、具體可行的。這是我寫這本書的思路,也是信念吧。



      我想重複一下書中引用的古希臘哲學家的話:「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面對一地璀璨的珠寶,我一直在找一根繩子,把它們串起來。古希臘哲學家的話就是我要找的這根繩子。



      在這根繩子的串引下,我大致製作了這樣一根項鍊:中國書法筆法的起源、終止、失傳的原因,什麼是「八分書」、「楷則」,什麼是書法中的「勢」,「五字執筆法」該如何詮釋,古來若干譬喻(如「屋漏痕」、「折釵股」、「意在筆先」等)究竟何指,「筆法」圖解細釋,書寫工具、姿勢與書法發展的關係,「章草」與書法演變終止的關係,提出「美化」與「隸化」的概念,「完法」、「尚法」、「變法」、「無法」階段的劃分,「帖學」與「碑學」的實質,歷史上主要書家書寫風格破解,「書畫同源」的本意,何謂「文人畫」,書法和繪畫的分界線,等等。因此,這本書不是教科書,而是「尋」古來書法之「本」的書。



      我既然最適合寫日記,寫了近四十年,駕輕就熟,就決定採用第一人稱,將我學書的經歷與困惑如實地告訴讀者,從哪個角度、哪個方式想到了哪些問題,解決了哪些問題,並加入了我親身的體驗,力圖增加可讀性。二???年出版後,讀者的回饋,表明我採取的方式還是有效的。



      我很幸運。其一,我生長在書香之家,從小得到「童子功」訓練,實踐的時間比同齡人要長得多;其二,我生活在這麼一個發達的資訊時代,過去看不到、找不到的所有的宮廷書畫瑰寶、史論資料,以及地下文物都能親眼目睹;其三,我身處藝術多元、寬鬆、自由的年代,碑帖並行,各擇所需,我可以放心地說道論理;其四,我能在畫院這樣清閒寧靜的專業環境中供職,還有那麼多的長者、同道、朋友給予我莫大的褒獎與鼓勵,並施以無私的幫助。




    二??二年十二月十九日夜於南京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