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ACT實務工作者手冊:認知行為治療及接受與承諾治療的結合

ACT實務工作者手冊:認知行為治療及接受與承諾治療的結合
9789576938740
約瑟夫.西亞諾契
張本聖
張老師文化
2016年4月20日
117.00  元
HK$ 117  





ISBN:9789576938740
  • 叢書系列:教育輔導系列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教育輔導系列


  • 心理勵志 > 心理諮商/治療

















      本書幫助ACT實務工作者在理論與實務上整合CBT及ACT,超越形式技巧,進入功能的世界,並且進一步具備創新能力,以最有效、彈性的方式,幫助個案過著更有生命力的生活。



      我們相信CBT及ACT實務工作者的相似處多於相異處。其中最大的相似處可能是對價值觀的看法。將ACT的方法與傳統的CBT整合是非常可行的。本書相當有價值之處,在於幫助讀者看到這些努力,並且讓你:



      .確認你在治療中使用的治療歷程

      .認知你在治療中過度重視及過度不重視的治療歷程

      .大大擴張你在治療中可使用的ACT及CBT理論上相合的技巧清單

      .擴張你創造新練習及隱喻的能力,以便在治療中使用



    本書特色



      這是第一本由CBT實務工作者探討ACT模式,並將ACT融合至CBT的書。讀者不需要檢核CBT或ACT的假說和信念。CBT及ACT的組合形成一個強而有力的整合模式,而非荒謬的組合。這本書的ACT或CBT極少評論孰是孰非,而是相互了解,甚至相互合作。



    推薦



      大多數心理治療工作者,幾乎都學過認知行為治療,但是在使用上總覺得有所限制,常常放棄不用;相信有了這本書,可以讓實務工作者從原本已學習的認知行為治療(CBT)與接受與承諾治療,找到交集點,更能提升我們的治療效力。──陳秀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副教授)



      以開車做比喻,本書可以讓你更明白汽車的結構及機轉、更懂得如何選車,上路時碰到各種問題,也會知道該如何應變。──張本聖(東吳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原版序?? ?CBT至ACT的首航導覽 史蒂芬•海斯

    推薦序? CBT與ACT合體的力量? 陳秀蓉

    譯者序?? ?一次了解CBT及ACT 張本聖



    第一部 克服有意義(價值)生活的認知障礙

    第1章?? ?邁向「接受與承諾治療」與「認知行為治療」的整合

    第2章?? ?逃脫語言的陷阱

    第3章?? ?加強傳統CBT技巧的能量

    第4章?? ?「放下自我」邁向「發現自我」



    第二部 邁向接受及行動

    第5章?? ?哲學假說如何形塑我們的生活

    第6章?? ?全然接受的可能性

    第7章?? ?價值觀與承諾

    第8章?? ?提升情緒智能



    後記

    附錄一?? ?治療師自我探索工作手冊

    附錄二?? ?ACT及CBT的行為根基

    參考文獻






    推薦序



    CBT與ACT合體的力量




      這本書是張本聖老師投注在ACT翻譯的第二本書,感謝張老師文化的出版。我覺得這本書結合《ACT一學就上手》,可以讓國內的心理治療實務工作者能更有效掌握ACT的應用。因為大多數心理治療工作者,幾乎都學過認知行為治療,但是在使用上總覺得有所限制,常常放棄不用;相信有了這本書,可以讓實務工作者從原本已學習的認知行為治療(CBT)與接受與承諾治療,找到交集點,更能提升我們的治療效力。



      「整合」的英文字根是integral,指的是「構成整體不能少的」,而衍伸出integrity代表「完整」,integrate代表成為「一體」,本書對CBT與ACT的統整,即期望更整體性與實用性地構築有效的治療程序與實務原則。全書分成八章,點出CBT與ACT在特定主題概念上的整合價值、實際理念及對案主的行動作法。



      本書的最大特點在於閱讀作者的整合論述時,也是幫助讀者澄清與學習理念的時刻。例如,作者提到「認知改變」是CBT的主要技巧,但是當CBT實務工作者卡住時,ACT可以讓他們從另一個觀點考量,而不必在一個陳腐的議題中打轉,「接受」就是其一。ACT與其他CBT取向的治療師對「接受」的重視程度不同,ACT更傾向「全然接受」,但是它並非是消極的接受如「我是個失敗者」,而是積極地經驗當下的事物,如接納「自己當下有一個我是失敗者的想法」。透過篇章中的論述,讀者可以澄清CBT與ACT的觀點,修正CBT的作法,讓案主不用改變認知,而是改變與認知的關係。這樣概念上的洗練,讓讀者對兩種取向有更清晰的理解與整合。



      本書另一特點是學習者學會彈性應用,例如,作者不是一味偏袒ACT。CBT是減少困擾模式,是我們常用的習慣模式,雖然它讓我們陷入痛苦之中,而ACT的彈性模式不是用來取代它,回歸到功能實用主義,作者提到:我們不認為彈性模式永遠都是最好的,實務工作者可能也希望從彈性模式中所習得的技巧,能夠使用在減少困擾模式中,比如ACT中有價值的行動或承諾,可以用重視目標達成的減少痛苦模式來實踐。只要注意到模式的轉換,以及技巧功能(或結果)的改變,實務工作者就可以這麼做。



      本書另一特點是為實務工作者所寫,書中有許多寶貴的錦囊等著我們去取。其中各單元步驟都有概念性的辯證與澄清,並且加入貼近個案的協助技巧、評估工具、家庭作業表格,非常實用;另外,運用插畫、隱喻傳遞概念,這些都能幫助治療師與案主工作時,帶出更多當下體驗與覺察,協助案主接納自己、體驗生活中有用的價值與行動,更彈性地面對生活,找到每個時刻的快樂。



    陳秀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副教授)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