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每一次挫折,都是成功的練習:失敗是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每一次挫折,都是成功的練習:失敗是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209850
潔西卡.雷希
郭貞伶
天下文化
2016年4月28日
110.00  元
HK$ 93.5  






ISBN:9789863209850
  • 叢書系列:教育教養
  • 規格:平裝 / 312頁 / 25k正
    教育教養


  • 親子教養 > 育兒妙招












    《紐約時報》暢銷書、Amazon教養類第1



    就讓孩子搞砸吧!

    在害怕失敗、過度保護孩子的風潮中,

    現代父母最迫切需要放手的勇氣!





    推薦文 失敗就像「危機」這個詞,有「危」險也有「機」會 姜佳妤(小魚媽)

    推薦文 用對方法,教出成功快樂的孩子 許瑞云

    推薦文 最好的父母懂得放手 陳安儀

    ?

    前言:我如何學會放手

    ?

    第一部分 失敗:最有價值的教養工具

    第一章 我們為何害怕失敗:美國教養簡史

    第二章 依賴父母並非長久之計:啟動孩子的學習動機

    第三章 少即是多:父母少做點,孩子更自主、勝任

    第四章 鼓勵的藝術:稱讚孩子努力的過程,而非成果

    ?

    第二部分 從失敗中學習:將孩子的錯誤轉為成功經驗

    第五章 家事責任:從洗衣服培養勝任感

    第六章 朋友:人際失敗的幫凶與自我身分的認同

    第七章 運動:輸球是必要的童年經驗

    第八章 六到八年級:體驗失敗的黃金時期

    第九章 九到十二年級與畢業之後:邁向真正的獨立

    ?

    第三部分 在學校成功:從失敗中學習,是團隊的努力

    第十章 建立親師夥伴關係:對失敗的恐懼化為合作的力量

    第十一章 回家功課:協助孩子,而非代勞

    第十二章 成績:低分的真正價值

    ?

    結論:我從放手中學會的事

    致謝





    推薦序



    失敗就像「危機」這個詞,有「危」險也有「機」會


    姜佳妤(小魚媽,華德福教育師資、親子作家)



      我們都記得孩子在成長過程第一個面對的大挑戰──學走路,看他們用小小的手撐著牆,即使雙腳因為努力支撐而用盡全力的顫抖,也要搖搖擺擺的以最不完美的姿勢向前踏出每一步。他們跌倒、站起來,跌倒、站起來……沒有孩子會因為跌倒一兩次就沮喪受挫,在心中哭喊:「我永遠學不會走路了,我天生就不是走路的料!」所以,孩子全都學會了走路!



      但是,曾幾何時,這樣不怕挫折、不屈不撓的勇氣,在長大之後,漸漸消失了……



      是當我們開始用分數評量孩子,告訴他們每答錯一題,就從完美的一百分開始往下倒扣的這一刻嗎?還是當我們害怕孩子因為受挫承受不起失敗,所以幫孩子剷除眼前一切障礙、過度保護他們的這一刻呢?



      是當我們不能面對孩子的缺點,開始嚴苛批評孩子的這一刻嗎?還是當我們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開始變成不容許犯錯的這一刻呢?



      現在的孩子面對的挑戰,比以前的我們更艱難許多,在過去,只要認真唸書、拿到好的文憑,好工作就等在眼前,人生也就一路按部就班順利發展;但在知識爆炸的時代,孩子最不缺的就是知識,背誦不再具有同樣的意義,甚至孩子未來的工作,有一半以上,現在都還不存在、沒有被發明。



      這本書在說的其實就是許多現在爸媽在教養上面臨的挑戰,我們不希望孩子受傷、我們希望自己盡到做父母的責任,但是許多人卻過度保護自己的孩子,不讓孩子從失敗中學習、面對障礙,並在其中找到解決方法。



      書中更點出許多爸媽的內在情況大多是焦慮的,因為做爸媽的不會收到一張「成績單」,在教養上沒有人會為我們打分數,所以許多爸媽會把孩子的表現當作自己的回饋,當孩子成功時,就是教養的勝利,當孩子失敗時,就是自己沒做好。其實父母都要學習放手,孩子才會有機會真正的長大,也才有機會做他們自己。



      我進入教育界十多年,教過許多學生,也跟許多家長一起工作過,過去這三年我在華德福教育服務,除了有更多時間可以看見每一個孩子各別的狀態,還更有機會跟每一個家庭密切合作、溝通彼此的教育理念。我常跟孩子們、父母們說,失敗了、做錯了,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因為失敗之後,孩子才有機會重新檢視自己、看到自己可以改進的地方。一開始做錯事是很正常的,做錯的下一步,就是做對啊!



      我甚至會跟孩子們比喻,失敗就像是一根香蕉(當然這時候,我的學生都一臉驚訝看著我,大喊:「啊?香蕉?老師你是說那個吃的香蕉嗎?」)。我會點點頭告訴他們:「是啊!失敗就像是香蕉,想想看,香蕉有兩個部分,香蕉皮以及香蕉肉,失敗也分成兩個部分啊!當你失敗的時候,會先遇到香蕉皮,有的人會因此摔了很重很重的一跤;但是如果我們輕鬆看待自己的挫折,並慢慢剝開香蕉皮,就能看到自己可以做得更好、可以改進的地方,並從中得到寶貴的一課,那我們其實就是在吃營養又好吃的香蕉肉了啊!但是孩子啊,不要被香蕉皮絆倒了,而是要去吃充滿養分的香蕉肉。」



      當孩子有一些狀況的時候,我常常跟爸媽說,你的孩子現在遇到一個挑戰,這是他現在的狀態,我們就如實看見他。但是要清楚,這個狀態不會永遠存在,因為孩子會長大,雖然現在看起來就有一道高牆擋在他面前,但是有一天定會長得比阻擋他的牆還更高,他就可以跨越自己的困境,往下一個階段走去。我們能做的,就是給他力量、就是耐心等待。我甚至會把孩子過去到現在於學習上的成長分享給爸媽聽,讓爸媽能從更大的圖像、更廣的角度來看待。



      這本書的作者在書中提供許多非常棒的建議,教導父母如何練習放手,以及如何專注在三個很棒的目標上:擁抱失敗的機會、從失敗中找到學習的方法、創造正面的家庭與學校關係。她從自己的家庭出發,從如何改變自己與孩子的關係開始,接著提到她在學校身為老師的經驗分享,教導爸媽帶領孩子在家事中成長和培養勝任的能力、在人際關係中學習溝通、在運動中展現同理心和懂得欣賞;她甚至給家裡有不同年齡孩子的爸媽諸多實用建議,幫助爸媽了解自己孩子在國高中階段會面臨的挑戰,並知道如何去守護各階段的孩子。最後還提到如何跟老師合作,例如:爸媽可以用什麼樣的姿態來面對老師、如何協助在完成回家作業上有困難的孩子,並以正確的觀念來看待成績這件事。我認為這都是非常實用且大有助益的建議以及觀念,值得爸媽參考。



      我非常喜歡書裡的一句話:「失敗這件事不是會不會出現,而是什麼時候發生!」而我們面對失敗的方式,取決於我到底是摔一跤,還是從中學習到寶貴的經驗,就像是「危機」這兩個字一樣,裡面有「危」險,但也有「機」會!



      最後,我謹以奧修的話,送給大家:「將會有危險,將會有犧牲,你將會每天都進入那未知的,進入那沒有地圖的叢林,沒有地圖可以被遵循,也沒有導遊可以帶路。是的,將會有無數的危險,你可能會走入歧途,你也可能會迷失,但那是讓人成長的唯一方式。不安全是成長的唯一方式,去面對危險是成長的唯一方式,去接受未知所帶給你的挑戰是成長的唯一方式。」



    用對方法,教出成功快樂的孩子

    許瑞云(慈濟醫院一般醫學主治醫師




      被父母帶來我診間就醫的年輕人,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沒有動力、沉迷網路、不想就業,就算有工作,也做不了幾天就放棄。我發現,這些年輕人的問題往往源自於家庭從小對他們的教育方式。



      台灣早年生活不易,許多父母從早到晚忙著生計,加上孩子又生的多,父母無法投入太多時間教育每個孩子,大多數小孩一放學就跟左鄰右舍的同伴玩,直到晚飯時間媽媽來點名時,才跟著回家。這樣的環境看似匱乏,卻讓孩子有機會學習人際互動,並適應團體生活。



      反觀現代人生的少,每個孩子都是寶,父母對孩子的照顧和管控無微不至,唯恐他們受傷、失敗。放學後就是上補習班,左鄰右舍即使有孩子,也沒啥機會互動。孩子的功課父母幫著做、書也陪著念,如果學校或同儕關係出了問題,父母就忙著幫孩子處理,甚至出社會找工作、參加面試,也一路跟著。不僅如此,許多父母自己小時候物質生活匱乏,所以生養孩子後,一心要滿足下一代的物質欲望,經常以此做為獎勵。

      

      父母因為遵循社會價值,往往鼓勵孩子的學習成績,只要考得好,就可以得到獎勵和父母認可,所以孩子會努力考好成績。至於得到好成績的過程和手段,因為沒人重視,所以不重要,因此作弊、投機取巧、急功近利等心態和行為,就很容易出現,加上從小缺乏失敗的經驗,所以非常害怕犯錯,像這樣的教養問題,我在診間經常遇到。



      例如:佩芳是家裡的獨生女,從小被父母捧在掌心,只要考試成績達到父母的標準,就會滿足佩芳的欲望。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佩芳很早就學會作弊,加上有點小聰明,就算考前臨時抱佛腳,也常能拿到不錯的成績,順利完成小學課業。但是上了國中後,佩芳的座位突然被調到前排,這下她再也無法作弊,加上國中課業難度高了許多,根本難以投機取巧,導致成績一落千丈。佩芳覺得氣餒,開始自暴自棄,最後甚至拒絕上學。



      父母常犯的教養問題,這本書幾乎都有詳細的解說,並提出解決的方法。書中也分享很多與教育相關的研究結果,例如德威克試驗發現,被稱讚聰明的孩子,不敢選擇有挑戰性的題目,而會傾向選擇輕鬆上手的題目,這樣才能保持「很聰明」的樣子。更糟糕的是,面對困難更多的測驗題,被稱讚聰明的孩子反而傾向放棄,無法從失敗中恢復過來,表現更差,還可能會對成績說謊;反觀另一組被稱讚努力解題、而非只是稱讚他們聰明的孩子,會更加努力嘗試,得到的成績反而更好。



      所以,獎勵成績的做法無法培養孩子的學習動力,其實需要被獎勵的,是孩子在學習過程中付出的努力和成長的蛻變。當我們看到孩子的努力和蛻變,並給予鼓勵和肯定,孩子自然會愈來愈有動力和意願好好學習成長,進而養成自主學習和努力不懈的習慣,而這才是學習會讓人感到快樂的泉源,也才能讓孩子終生受益。



      書中還說到:「給孩子信心的不是成功的經驗,而是如何突破障礙、困難和失敗的勇氣與努力。」一味保護孩子不失敗,孩子就無法培養面對挫折的勇氣和調適力,無法處理生活的壓力和問題,害怕創新和嘗試,這也是今日之所以有一堆草莓族和啃老族的原因。



      父母難為,加上各種親子專家所言莫衷一是,父母常感無所適從,而這本書是我看過最棒的親子教育書,不僅道出孩子常見問題的根源,從幼兒時期到大學,每個孩子成長的過程會面臨哪些挑戰,父母應有哪些調整和對策等,都有清楚的說明,並提供實際的建議,而且每個建議背後都有確切的研究支持,並非只是憑空想像,很值得為人父母者做為參考。我相信只要用對方法,就能夠教養出成功快樂的孩子。



    最好的父母懂得放手

    陳安儀(親職專欄作家)



      日本百萬國民作家喜多川泰,曾在一本探討教育的作品中寫道:「學生來學校,最重要的事就是『學習犯錯』。」沒錯。從失敗中學習,對孩子而言,確實是幫助最大的學習方式,遠比父母的嘮叨、老師的耳提面命、長輩的傳承來得更加令人印象深刻。如果沒有真正手滑打破過杯子,孩子學不會怎麼握好一只碗;如果不曾失足跌倒過,孩子學不會踏穩腳步。「失敗就是最好的學習」,這同時也就是兒童心理發展學中「合理而自然的結果」。



      雷希身兼教師、演講家及作家三職,在書中深入探討,為何過度保護、避免失敗的教養風格,削弱了下一代的才能、獨立性與學業潛力。我很認同書中許多觀點,也確實在教育孩子時,努力依原則執行。好比不要將自己的意志加諸在孩子的學習上,因為最好的學習,就是讓孩子對自己渴望的事物擁有控制權與自主權。當你無法收買小孩、監督小孩,也沒辦法給他定下目標與期限時,最好的方法就是「袖手旁觀」。



      因此,對於孩子的功課、成績,我確實就像雷希所說,從未給予物質上的獎勵、獎金。我協助他們訂定目標、從旁觀察、給予支持鼓勵,但是並不過度涉入。也因此,到目前為止,我的兩個孩子學習態度都相當不錯,保持高度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就讀體制外教育的老大,自己一手處理升學考試,無需我操心。



      此外,就像雷希所呼籲的,早在孩子年幼時,我便放手讓他們參與家務、料理自己生活所需。因此,現在青少年階段的他們,要出門兩週以上的行動學習,皆可以完全自主準備行程與行李,我們完全不必費心,他們也以管理掌控自己的生活為榮。



      在人際關係的學習上,雷希建議給予孩子充分遊戲的時間,不去介入和操控,讓他們仰賴自己內在的道德指南與判斷;在手足教養上,讓他們公平爭吵、自行協商;在親師關係上,雷希建議「保護小孩失敗的權利」,尊重老師、讓孩子自己完成功課……。



      最好的父母懂得放手。在閱讀本書時,我一樣一樣檢視自己的教養過程,非常認同書中具體提出現代父母迫切需要的教養實務,也很慶幸自己一路走來,堅持不保護過度是對的!我從未主動幫孩子送他遺忘在家的作業;也經歷過眼看女兒睡過頭,卻忍住不去叫她起床;更堅持在她被好友辱罵、淚眼婆娑時,只是傾聽。當然,即便在準備會考的期間,我家的孩子仍要幫忙洗碗、做家事。



      要從一個「控制型」的家長,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面對挑戰、不怕失敗,確實不容易。然而,從挫敗中學習到經驗,卻將是我們能給予下一代最珍貴的禮物。



    前言



      我成為母親,並在同一年當上中學教師,兩個角色相輔相成,形塑出我養育孩子與教導學生的風格。在我養大兩個兒子與教育數百個孩子的頭十年,內心總隱約感到不安,懷疑自己的教養方式是否有些不對勁。但一直到大兒子進入中學之後,我的世界才開始崩解,此時我才看清問題的來源:當今社會過度保護、避免失敗的教養風格,削弱了下一代的才能、獨立性與學業潛力。我在教室裡看著坐在眼前的學生,一直認為自己就是提供解答的人,相信無論是智力或情感方面,我都比學生要強。然而當我在學生那裡看到的惶恐謹慎,也出現在我兒子身上時,我得承認,我也是問題的一部分。



      我們教孩子害怕失敗,但這麼一來,等同阻礙了他們邁向成功、清晰且肯定的道路。這當然並非我們的本意,而且完全是出於一片好意,但這樣的結果卻是我們一手造成的。出於愛,我們渴望保護孩子的自尊不受絲毫傷害,於是剷除每一處令他們不舒服的顛簸與阻礙,只為清出一條可望通往成功與快樂的道路。不幸的是,這麼做卻剝奪了孩子在童年最重要的一堂課。成長過程中,我們不容孩子犯錯、受挫、誤判與失敗,但這些卻有助於他們成為機智、堅毅、創新及充滿韌性的世界公民。



      當我站在中學教室的講堂上頓悟到這一切時,我看著眼前的孩子,那是我第一次看清自己的教養問題。我下定決心,要盡我所能,引導孩子與學生走回獨立自主的道路。



      這條路並不平坦,也肯定不好走,但這正是重點所在。身為家長,我們必須要往後站,把這些恐怖的障礙留在路上,讓孩子自己去面對。在我們以愛、支持及大量的自我提醒與約束來陪伴孩子,孩子便能學會如何找出解決方法,用自己的方式開展出邁向成功的大道。

    ?

      我們徹底走錯了路

    ?

      我對自己的教養方式隱約感到不安,已有好一段時間了,但我遲遲未能找出問題所在。我瀏覽了每一個關於教養的部落格,從嚴格到熱情的教法都有,我也讀了專家講述如何養育快樂健康孩子的書籍。然而,當我看到自己的孩子進入青春期的狀況,總覺得哪裡不對勁。我知道他們都是行為端正的好孩子,可是當時候到來,他們得自己面對世界時,我卻深深感到他們並未做好準備。

    當孩子還待在我闢建的避風港裡,他們是自信且成功的,可是當被迫向外冒險時,他們知道該如何行動嗎?我做了許多研究及規畫,為他們成功構築舒適的童年,但我卻忘了教他們如何適應世界。



      我從未有意把孩子教成滿懷無助或害怕失敗的人,也絕不希望他們的生活充滿焦慮。相反的,我期待我的孩子能在如我童年那般狂野自由的氣氛中,長成一個勇敢的人。我希望他們能帶把小刀跟一些餅乾,就走進森林探索,蓋間樹屋,用親手做的弓箭對抗想像中的敵人,還在當地的水池中游泳;我希望他們有時間及勇氣嘗試新的事物,探索未知的領域,離開舒適區去爬高走遠。



      但是,不知從何時開始,這般無憂無慮的田園童年風光已經變了樣,變成充滿高風險的殘酷競爭。今日,在森林中無憂無慮度過一下午,像是不恰當的倒退做法,因為家長跟孩子都愈來愈感受到必須小時了了的壓力。這種壓力沒有一點減弱的趨勢,孩子的時間表裡不再有在森林嬉戲的空檔,更別提在陷入困境或遇到障礙時,有機會設法思考解決。在新的常規中,每一分每一秒都極為重要,孩子愈能當個成功的學生、運動員及音樂家,我們就愈覺得自己是成功的父母。比比看誰最優秀的競賽,打從孩子跨出第一步就開始了,而且沒完沒了,一直要到他們能賺進六位數美金的薪水,社經地位保證扶搖直上,方能告歇。況且,拜託,是哪種神經大條的媽媽,會讓孩子在該寫功課的時間,獨自在森林裡玩耍,口袋裡還裝滿餅乾糖果,手裡拿著小刀跟弓箭呢?



      我站在任教的中學教室裡,領悟到在這股家長過度保護孩子的風潮中,自己是有罪的,在那個當下我愣住了,終於明白身為家長的我們真是徹底走錯路。



      我們把美麗又寶貝的孩子帶到世上,剛開始我們深感幸福喜樂,在這樣的時刻消退之後,最新的人生目標就是保護脆弱的小小人類免受任何傷害。若是不巧聽信了惟恐天下不亂的大眾媒體,更會感覺生活充滿各種危機。偽裝成產科護士的嬰兒綁架犯、抗藥性細菌、有毒化學物質、引發過敏的塵?、霸凌孩子的頑童、不公正的老師、校園槍手……無怪乎只要我們一關心孩子,就好像快瘋了似的。



      然而這樣的恐懼不只造成我們過度保護孩子,還令人無所適從,看不清真相,反倒變得太容易相信企圖火上加油、讓父母更加恐懼的人。於是,與其停下來分辨哪些歷程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及健康來說是必要的,我們寧可選擇讓孩子避開「所有的危險」,如此一來才能完全放心。我們保護孩子免於所有威脅,不管這些威脅是真是假;夜晚當我們為孩子蓋被,看到他們身上沒有任何割傷、瘀青,也沒有受到情感傷害,這便有如鐵證,證明我們是成功的父母。



      我們因孩子毫髮無傷而自我陶醉,並安慰自己,將來有的是時間教他們如何面對危險與失敗。或許明天我會讓他們走路上學,至少今天,他們安全抵達了學校;或許明天他們就會自己做功課了,至少今天,他們的數學成績很好。這個「明天」,或許要等到他們離家那天才會到來。在這之前,他們學到的是,我們總是會幫助他們從泥淖中脫身。



      我跟周遭的家長一樣有罪,我一不小心,就讓孩子依賴我,還用他們的成功,來證明我是個好媽媽。每一次,我幫孩子帶午餐便當,或者開車將他們忘了帶的功課送去學校,就會感覺自己好棒,你們看看,我有多認真照顧孩子啊。我愛他們,因此我無所不能。儘管如此,在我內心深處,我知道其實這些應該是他們自己要做的事。只不過這些小小作為,可以展現出我無條件的深刻母愛,這種感覺真好。我安慰自己,童年看起來像是很長,卻總有一天會結束。我的孩子有一輩子的時間,可以去學習準備自己的午餐、記得帶該帶的東西,但我能為他們做這些事的時間,卻極為短暫。



      精神病學有個專有名詞「關係糾結」(enmeshment,譯注:由家族治療領域大師米紐慶﹝Salvador Minuchin﹞所創,描述家人之間界線模糊、過度黏著緊密的情況),正是用來描述這樣的行為,而這對孩子或家長來說都是不健康的。適應不良的共生狀態會造成家長不開心、充滿怨懟,也會讓孩子成為「賴家王老五」,大學畢業之後還搬回家住。二○一二年,在十八到三十一歲的成人當中,有百分之三十六的人還住在父母家裡,統計數字雖然與就業率及結婚率下降也有關係,卻也反映出過去幾十年 來此現象上升的趨勢。



      為了養育出健康快樂的孩子,讓他們打造出屬於自己的成年人生,不再仰賴父母,我們不得不退出孩子的生活,讓他們為自己的成就自豪,也為自己的失敗痛苦。

    ?

      父母不焦慮,孩子更獨立

    ?

      於此同時,也別再比較誰是更好的爸媽了,我們早已把自己搞到焦慮又偏執。臉書、球賽場邊的聊天內容,全都在暗中較勁、炫耀學科成績及拿了幾面運動獎牌。等孩子再大一點,我們就掰起關於參觀大學之旅、SAT預備課程及大學預科課程的故事,像是:嘿,孩子,你沒聽說嗎?根據新聞報導,如今的大學學位跟高中畢業證書效力一樣……為了得到大學學位,得過五關斬六將,我們以前可不用這樣,因為現在的大學學費愈來愈貴,選擇也更加五花八門……根本沒有哪一間學校比較保險……經濟現狀這麼糟糕,等你從大學畢業,不管什麼工作都得做,甚至可能要當餐廳服務生,領最低薪資,才負擔得起跟十六個朋友一起分租一間公寓。



      我們要停下腳步,好好做個深呼吸。研究顯示上述的言行,也就是「焦慮父母現象」,極容易傳染。即使我之前就給自己打過預防針,但還是抗拒不了。所以,我沒有成為自己想當的那種母親。我在課業上緊迫盯人,對成績錙銖必較,因為大學入學申請的陰影如此巨大。我本性中善良的那一面,彷彿因受到威脅而保持沉默,我已經做過了頭:不斷鞭策我的孩子做更多、會更多,不然他們就會失敗,而這麼一來,我就成了失敗的母親。



      有些家長──多半是婦女──為了家庭,放棄自己的工作,決心當個全職照顧者,全心全意守護孩子。通常,一心投入當全職媽媽的女性,會帶著從高等教育及職場上所學到的技巧,奮戰不懈。養小孩會有多難?督促小孩進常春藤盟校,就像在華爾街法律事務所當合夥人一樣,只需要組織能力、驅動力,並刻意經營學業及課外資源就好。



      在此同時,還留在職場上的家長對工作與孩子孰先孰後,感到分身乏術,卻又感到有義務讓全世界看到自己能裡外兼顧。是啊,成功不過是好好安排行程跟動些高明的手腕就好。這裡烤杯子蛋糕,那裡開董事會;到學校開班親會,回家路上用藍芽耳機跟客戶開會。更何況,房屋貸款跟養小孩的費用需要雙薪才能維持。隨著經濟重挫,要父母其中一方放棄穩定的收入與福利,回家當全職爸媽的建議,似乎顯得荒唐可笑。



      當然,在商場上讓我們致勝的策略經驗並不能悉數移植到教養上。成千上萬篇兒童發展與行為心理學領域的研究報告指出,這些方法雖然有助於激勵裝配線上的工人,對於激勵孩子參與解決創造性問題,卻是糟糕的工具,還可能損及學習的長期動機與投入程度。更糟糕的是,頻繁使用獎勵與誘因、把分數與等級看得比探索與實驗更重要,會傷害老師培育學生的能力,無助於由學生自主、從內在出發的學習。



      儘管有盈千累百的證據顯示這些方法有多愚蠢,我們仍持續運用在教養上,又因缺乏來自上司的定期績效評估,許多家長就把孩子的表現當成回饋,只為了證明自己有把工作做好。要是孩子登上光榮榜,一進大學就入選足球代表隊,那我們就一定是絕佳的父母。相反的,當孩子考試成績不佳,或是因忘了交科學報告而被留校接受懲罰,我們就一定做錯事了。畢竟人們會依孩子的成就、而不是從孩子的快樂程度,來評斷他們的父母,因此,我們把孩子的失敗看成是自己的失敗。



      對父母的自我價值來說,這不僅是災難,也很短視與缺乏想像力。各式各樣的失敗,從小錯誤到大失算,對孩子的成長來說,都很必要,也至為關鍵。人們經常把失敗描述成負面的:數學不及格、停學處分。各種不如意、拒絕、懲罰等小小失敗,明明是幫助孩子改變的各種機會及珍貴禮物,卻被誤當成悲劇。可悲的是,當我們為了讓孩子感到輕鬆、陶醉在一時的快樂中,而去避免或排斥難得的機會時,便剝奪了孩子要成為能力更強、更稱職的大人所需要的經驗。

    ?

      從信任孩子做起

    ?

      每一回我們拯救、干預,或者避免孩子接受挑戰,就等於送出一個清楚的訊息:我們相信他們是沒有能力的、做不到的、不值得我們信賴。甚至於,我們教他們依賴我們,這麼一來,等於是教孩子永遠學不會當個獨立的人,這本該是我們降生地球要代代相傳的薪火。



      而研究結果一再顯示:與支持孩子獨立自主的家長相比,不讓孩子失敗的家長,對教育的參與較少、較不熱心、動機較弱,而且其實也較不成功。



      數十年的研究與成千上百份科學報告,都指出一個乍聽古怪、卻確實有效的結論:



      如果家長能遠離對排名與成就的壓力及焦慮,而專注在更大的格局上──讓孩子愛上學習及獨立探索──孩子的名次終究會上升,考試成績也會進步。比起父母能放手讓子女在失敗中摸索的小孩,父母控制欲強、喜歡下指令的孩子,較沒有能力處理與思考及生理有關的挑戰。再者,當我們往後退、允許孩子犯錯時,孩子的失敗經驗不只是學習的必要過程,更能教導他們成為百折不撓、具有創造力的問題解決者。



      美國政府一直苦於造成下一代思想呆板而飽受批評,學生只知背誦與不加思索的回應,無法以前所未有的創新方式來處理資訊、回答問題。這種情形有部分可歸因於教育系統仰賴高風險的標準化測驗,來評量教學的功效,同時也跟今日的家長不想讓孩子經歷不舒服、一團亂的失敗經驗有關。



      唯有失敗次數多了,才會發現當A計畫有缺陷,得要繼續想出B、C、D,甚至於E計畫。許多孩子可以靠A計畫拿到高分,但唯有不怕失敗、不斷東山再起,至少試過二十五種計畫的孩子,才能發想出對世界真正有創意的創新與變革。這種孩子不只在思考上有創造力、具有新意,也無懼於嘗試新策略。他會充滿勇氣,犯錯上千次,仍敗而不餒,繼續尋找行得通的解答。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