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佛經精選200句

佛經精選200句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958886
沈智/編
達觀
2016年5月01日
150.00  元
HK$ 127.5  






ISBN:9789865958886
  • 叢書系列:輕經典
  • 規格:平裝 / 448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輕經典


  • 宗教命理 > 佛教 > 佛教經典/解說











      ★本書查證諸多資料,旁徵博引而深入淺出,用淺顯流暢的文字及簡潔獨特的觀點闡發佛理見解。精彩的佛學故事、生活寓言以及精美的佛學版畫,更在讀者與浩瀚深奧的佛理之間構建起一座互通的橋樑。



      佛陀的智慧明燈──放心•修佛•釋家

      淨心見性,釋欲破執,直悟本真





    第一章•自性平等,眾生是佛

    001•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002•故吾說無常,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

    003•菩提自性,本來清淨。

    004•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005•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

    006•但悟自性三身,即識自性佛。

    007•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008•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

    009•其法無二,其心亦然。

    010•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011•自性若悟,眾生是佛。

    012•因守無常心,佛說有常性。

    013•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014•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015•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

    016•世人性本清淨,萬法從自性生。

    017•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

    018•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

    019•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020•雖去吾千里,如常在吾邊。

    021•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022•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

    023•處凡愚而不減,在聖賢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

    024•葉落歸根,來時無口。

    025•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026•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

    027•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028•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029•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030•開佛知見,即是出世;開眾生知見,即是世間。

    031•起修皆妄動,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師曉,終亡染污名。

    032•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033•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034•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035•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036•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037•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038•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039•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

    040•若能如實觀察,了了證知,是名成菩提。

    041•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

    042•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043•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第二章•識得本心,淨心自悟

    044•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045•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046•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

    047•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048•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049•生死熾然,苦惱無量。

    050•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

    051•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

    052•但見本源清淨,覺體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如來知見。

    053•若悟一一皆空,即當心如太虛,洞然無礙。

    054•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055•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佈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

    056•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057•我知定慧因,雙修離諸物。

    058•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059•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

    060•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061•住心觀淨,是病非禪。

    062•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

    063•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

    064•若著心著淨,即障道也。

    065•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是名見性。

    066•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

    067•若能心中自見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068•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069•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070•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複如是。

    071•已能隨順,轉不退輪,善解法相,知眾生根,蓋諸大眾,得無所畏。

    072•菩薩佈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073•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074•寂靜常知足,是人當解脫。

    075•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076•渡生死河,戒為船筏。

    077•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第三章•果位證得,自在人生

    078•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能成佛。

    079•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80•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

    081•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082•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083•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084•大眾勿迷,言定慧別。

    085•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

    086•莫心行諂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

    087•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

    088•前愆既不滅,後過複又生,何名懺悔?

    089•三車是假,為昔時故;一乘是實,為今時故。

    090•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

    091•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

    092•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093•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094•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淨。

    095•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

    096•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

    097•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於此岸。

    098•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

    099•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100•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

    101•色身無常,有生有滅;法身有常,無知無覺。

    102•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103•於實性中,不染善惡,此名圓滿報身佛。

    104•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歸依。

    105•無上大涅,圓明常寂照;凡愚謂之死,外道執為斷。

    106•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107•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108•若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

    109•邪迷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

    110•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111•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112•道果成就,上下和順,法身具足。

    113•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114•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

    115•心靜樂精進,是名諸佛教。

    116•謗信永無迷,莫學駛求者,終日說菩提。

    117•內心清淨絕塵勞,超過無邊惡趣門。



    第四章•仁慈為善,自我慎獨

    118•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

    119•修諸德本,慮而後行,唯濟人命,終身安樂。

    120•善知識,常行十善,天堂便至。

    121•獨作諸善,不為眾惡。

    122•佛言人治生,譬如蜂作蜜,採取精華,勤苦積日已成。

    123•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其實妙用,名為功德。

    124•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125•佈施者獲福,慈心者無怨,為善者消惡,離欲者無惱。

    126•當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

    127•專求白法,惠利群生。

    128•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129•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之間。

    130•命欲日夜盡,及時可勤力,世間諦非常,莫惑墮冥中。

    131•暴即身疲,身疲即意惱,意惱即行退。

    132•廣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進,慈心專一。

    133•內外身觀,精勤不懈,舍世貪憂。

    134•莫輕小善,以為無福,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福充滿,從纖纖起。

    135•諸天所稱,常與善俱,不與惡會。

    136•莫輕小惡,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罪充滿,從小積成。

    137•修習慈心,遍滿一方,餘方亦爾,周遍廣普,無二無量。

    138•大慈大悲,常無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

    139•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於初學。

    140•不為人所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

    141•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

    142•行道守真者善,志與道合者大。

    143•節身忍言,守攝其心,舍恚行道,忍辱最強。

    144•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

    145•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

    146•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驕誑染。

    147•功德智慧,以修其身,相好嚴身,色相第一,舍諸世間所有飾好。

    148•善欲心生,故內心清淨。

    149•自利利人,人我兼利。

    150•能善行禮節,常敬長老者,四福自然增,色力壽而安。

    151•慈心孝順,供養父母,計其功德,殊勝難量。

    152•恭敬父母,盡心孝養;恒以善法,教導子女;湣念童僕,知其有無。

    153•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154•遠避惡人,淫荒勿友,從事賢者,以成明德。

    155•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

    156•古之聖人,其為善也,無小而不崇其於惡也,無微而不改。

    157•常行於慈心,除去恚害想,大悲湣眾生,矜傷為兩淚。

    158•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第五章•明心見性,佛法自在

    159•學道見諦,愚癡都滅,得無不見?

    160•心生即種種法生,心滅即種種法滅。

    161•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

    162•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

    163•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164•一切煩惱,是魔是賊。

    165•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

    166•迷人口說,智者心行。

    167•若求解脫者,先須識根本。

    168•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169•欲識知菩提,當如是識知自心。

    170•如是一切善法,一切皆不放逸為根本。

    171•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

    172•財同糞土,身比毒器,命若行雲,棄三如唾。

    173•清淨無穢,無有缺漏。

    174•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

    175•人心本淨,縱處穢濁則無瑕疵。

    176•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177•處於濁世,當如蓮花,不為泥所污。

    178•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我既都無,其如幻耳。

    179•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180•夫迷途之法從妄想生,乃至輾轉成無量無邊煩惱。

    181•持戒者安,令身無惱,夜臥恬淡,寤則常歡。

    182•無意名戒,無念名定,無妄名慧。

    183•一切斷欲,截意根源,晝夜守一,必入定意。

    184•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185•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

    186•斷欲守空,即見道真。

    187•持戒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行十善道,滿願眾生,來生其國。

    188•出家寡欲,擾亂斯無,道法內充,故懷喜有餘。

    189•一毛一滴,一沙一塵,如是利益,悉皆自得。

    190•佛言: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

    191•聖賢之學,固非一日之具。日不足繼之以夜,積之歲月,自然可成。

    192•自性無非、無癡、無亂,念念般若觀照。

    193•觀諸有為如重病,憂悲苦惱惑所纏,三毒猛火恒熾然,無始時來不休息。

    194•修念覺意,閒靜無欲,出要無為。

    195•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湣。

    196•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賢之行。

    197•善根者不貪不恚不癡,一切善法從此三生。

    198•捐志若虛空,勤行求道德。

    199•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

    200•行寂靜行,遠離虛妄。






    前言

    ?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以後,其思想文化逐漸與儒家、道家等各家交相融合,形成了獨立完整的思想體系。歷經兩千多年的傳承發展,佛教思想文化滲透到了中國社會的各個領域,對哲學、道德、文學、音樂、雕塑、美術、建築等多個領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佛家(也稱釋家)是中國文化史上重要的思想資源與思想傳統之一,如果不瞭解佛家思想,就沒有資格說瞭解了中國文化。



      佛家思想樸素、平和,是出世的明瞭,是通曉的覺悟。佛家宣導眾生平等,眾生所具有的智慧、德行、能力、福報與諸佛是一樣平等的,故有「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之語;佛家講求淨心自悟,故有「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之訓;佛家力勸眾生破執,故有「前愆既不滅,後過複又生,何名懺悔?」之歎;佛家奉行慈悲為懷,故有「獨作諸善,不為眾惡」之勸;佛家堅信明心見性,故有「斷欲守空,即見道真」之述……佛教的人生智慧是解脫的智慧,無執的智慧,它啟迪人們忘掉外在的嗜欲,消解心靈上的偏執,破開自己的囚籠,直悟生命的本真。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家思想或深奧,或淺顯,或平淡,或歡暢,每每讓人琢磨不透,感覺難獲正解,失去追索之心,從而與這一重要的傳統文化失之交臂,至為可惜。有鑑於此,我們特別推出本書,希望能用這兩百個經典佛家名句打開佛家思想的大門,在讀者與浩瀚深奧的佛理之間構建起一座互通的橋樑。



      本書所擇選的兩百個佛家名句擇自《壇經》、《心經》、《法句經》、《四十二章經》、《金剛經》、《雜阿含經》、《無量壽經》等四十部佛經,並按其內容分為「自性平等眾生是佛」、「識得本心淨心自悟」、「果位證得自在人生」、「仁慈為善自我慎獨」、「明心見性佛法自在」五個章節。每個名句之後附有出處、注釋、譯文、深入淺出解經典,用淺顯流暢的文字及簡潔獨特的觀點闡發佛理見解。為了加深讀者的印象,提高讀者的閱讀興趣,本書或加故事連結,或採取圖解經典的形式,讓讀者更深入地瞭解佛家思想的精髓。佛學故事、生活寓言故事讓讀者更貼近佛理的要義。藉著圖解經典中大量精美的古版畫,廣大讀者可以在享受視覺饗宴的同時,更直觀地把握佛家思想。佛家思想禪意十足,凝結了佛家先賢的心血,但是忙碌的現代人沒有機會受到傳統佛教文化的薰染,沒有師承和修持,很難感悟到個中三昧。為了貼近現實社會,貼近讀者生活,本書在「古為今用」環節中賦予各名句以新的解讀。



      佛家思想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極大地影響了中國文化的發展,其真諦寓意深遠,不大容易被大眾所領悟,本書將為讀者正確解讀佛家思想,淨化、安定讀者的內心,以期讓讀者大眾以澄明、透徹的心境對待生命,還原喜樂自在的人生。




    其 他 著 作
    1. 佛經精選200句(精簡版)
    2. 道德經精選200句
    3. 莊子精選20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