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人格面具與表演:角色在戲劇、治療與日常生活的意義

人格面具與表演:角色在戲劇、治療與日常生活的意義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1917153
Robert J. Landy
王秋絨 等9人
心理
2016年4月01日
160.00  元
HK$ 152  






ISBN:9789861917153
  • 叢書系列:心理治療系列
  • 規格:平裝 / 448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心理治療系列


  • 心理勵志 > 心理諮商/治療

















      本書是美國紐約大學戲劇治療課程創辦人,也曾任該所所長暨國際期刊《心理治療藝術》(The Arts in Psychotherapy)的榮譽退休主編:藍迪(R. Landy)教授,運用其最擅長的角色理論所建構的角色系統之「角色方法」來撰寫戲劇治療的過程與案例。

       

      作者以其社會學、人類學、文化研究及心理學等不同學門之研究與實務之專業素養,深入淺出且生動地描繪與解釋戲劇治療的角色方法,同時運用「角色」與「案主故事」,展現「角色方法」之戲劇治療模式的八大過程。因之,本書提供一般讀者、戲劇治療工作者,及相關的領域專家如社會工作者、心理諮商師、教師、成人教育工作者、父母,或社會工作、心理輔導、教育、兒童福利、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系學生研讀,期待本書之翻譯推廣,可帶動台灣以科際整合的視野,讓戲劇治療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之改善及相關專家的專業成長上能更有精緻的貢獻。

       

      本書與作者另一本戲劇治療的專書:《戲劇治療:概念、理論與實務》一書(中譯本由心理出版社出版)可一併做為推動台灣戲劇治療的重要參考著作。





    導論:心靈之旅



    CHAPTER 1 角色的源起

    哈姆雷特的自言自語與戲劇的矛盾

    角色矛盾心理

    角色在戲劇�劇場的源起

    角色在社會科學的源起

    在文學與視覺藝術中選出的角色例證

    從角色隱喻到角色概念



    CHAPTER 2 角色的發展

    人們作為角色接受者

    人們作為角色取替者

    人們作為角色扮演者

    角色系統



    CHAPTER 3 戲劇治療的角色方法

    角色招喚

    角色命名

    角色演出�角色工作

    探究次角色的不同品質

    角色扮演的反省

    連結虛構角色與日常生活角色

    統整角色以創造功能性角色系統

    社會角色示範



    CHAPTER 4 麥可的個案(上)

    背景

    開始

    三隻熊

    律師

    黑色狂怒

    學習燙壞的男孩

    父與子

    審判者與雨衣

    演員的面具

    批評者

    盲眼女孩

    整合



    CHAPTER 5 麥可的個案(下)



    木屐與橡膠靴

    《求婚》

    玻璃心



    更多玻璃

    我的南國生活

    迷惘的追尋者

    黑翅膀之擊

    我父親的身體

    米奇與傑克:你自己承擔夢想的風險

    受害者�加害者�勝利者

    戒指

    後話



    CHAPTER 6 糖果屋:一個戲劇治療團體的例子

    安的故事版本

    安與珍妮特:戲劇互動中的不同層次

    虛構與非虛構:安接下來的工作

    其他團體成員的工作

    應用角色方法在診斷上

    評估



    CHAPTER 7 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角色類別

    身體的角色

    認知的角色

    情感的角色

    社會�文化的角色

    靈性的角色

    美學的角色



    CHAPTER 8 角色的分類:建立一個劇場原型系統

    分類的形式

    角色類型學

    領域:身體的



    CHAPTER 9 分類:認知與情感領域

    領域:認知的

    領域:情感的



    CHAPTER 10 分類:社會領域

    領域:社會的



    CHAPTER 11 分類:靈性與美學領域

    領域:靈性的

    領域:美學的

    分類的使用與重要性



    CHAPTER 12 結論



    附錄

    參考文獻

    索引





    總校閱者序



      很高興能有很好的專業機緣與美國紐約大學教育戲劇及應用心理系(Education Theatre and Applied Psychology)教授兼戲劇治療課程創辦人R. Landy共同研習並交換有關「戲劇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提起這段美好且充實的學習旅程,可溯自1996年,Landy教授來台進行一整個月非常密集的「戲劇治療」工作坊。我有幸在那時與三十多位教育劇場界、輔導學界、心理學界、社工界等不同領域的朋友齊聚一堂,不分晝夜及週末假日非常專注地研習Landy教授所喜愛的角色理論模式之戲劇治療。



      在那一個月當中,從星期一到星期五的白天到晚上,Landy帶領三十多位工作坊成員,經歷各種不同的角色理論模式之戲劇治療的歷程與練習。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曾在紐約大學教育戲劇及應用心理系進修的政戰學校影劇系的張曉華教授(現為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教授)及馬楊萬運教授全程陪著我們一起玩。星期六及星期日則由Landy教授講授角色理論,包括角色分類、角色體系及角色理論治療的八大歷程。在講授理論時,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主任鍾明德教授也在現場參與討論、提供意見,豐厚了討論的深度。



      第一次參加這麼密集的工作坊,既充實,卻也有種工作坊排得太滿的疲倦。不過最後還是讓戲劇治療的分組角色(演出「濟公問症」),達到身、心、靈的平衡。在工作坊結束的「濟公問症」的即興演出中,我體悟到一個外國的戲劇治療師如何從嘗試了解中國的「道」與「氣」之文化神髓,及活靈活現之濟公角色,來看我們生活中的矛盾、衝突與困境,回到文化底蘊去解決人的日常生活問題,令人拍案叫絕。在感動之餘,我誠摯地邀約了吳芝儀、李百麟、吳士宏、洪光遠、曾蕙瑜等舊雨新知,共同翻譯Landy教授1994年出版的《戲劇治療:概念、理論與實務》(Drama Therapy: Concepts, Theories and Practices)一書,由心理出版社出版(1998年),目前已銷售到初版五刷(2015年9月)。



      2010年,張曉華老師又邀請Landy教授到他所任教的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進行三天的戲劇治療工作坊。他在該次的工作坊主要是以他及二位同事們的合作研究案作為基礎,介紹他們如何研究與比較他們三人各自專長的三種戲劇治療模式:角色理論模式、心理劇模式、發展轉化法,對他們所選取的同一個學生個案做治療的三種模式之設計、過程與效果。除了依據其研究介紹三種戲劇治療的模式之外,Landy在此次工作坊中,特別以參與成員的生活角色與故事來處理戲劇治療的架構。他說:



      我進行戲劇治療之架構如下:



      1. 主角探索生活之意義或試圖了解一些問題。

      2. 此旅程有其終點(一個地方抑或是一種心智狀態)。

      3. 劇中主角常會遇到真實或虛構的障礙,該障礙常以「壞蛋」的角色出現。

      4. 主角可能不確定或害怕,尋求克服障礙之引導。

      5. 「引導者角色」可出現或不出現。

      6. 主角與他心中障礙之「對質」可透過引導者角色之見證而出現,「對質」也可能在缺乏引導者角色時出現。

      7. 劇中主角有時歌頌即將面對之困境。

      8. 主角從探索之旅返回,了解一些問題或面對自己之後,有更深層的領悟。



      時隔十四年,Landy教授的人文精神和帶領戲劇治療的理念與實務技巧,更多元精彩,在短短的三天活動中,精簡地讓工作坊的成員了解戲劇治療的三種模式與作法。他並帶來2007年出版的The Couch and the Stage: Integrating Words and Action in Psychotherapy一書,裡面就有該三種模式的介紹。我立即邀請張曉華老師、陳永菁老師等,希望能翻譯那本書,可惜已有上海戲劇學院的彭勇文副教授擔任譯者捷足先登了(簡體版為《躺椅和舞台:心理治療中的語言與行動》)。於是我直接問Landy教授:「在你的著作中,哪一本書,還值得翻成中文?」他回答我:Persona and Performance: The Meaning of Role in Drama, Therapy, and Everyday Life。因此我立即邀集了戲劇教育、戲劇治療、教育專業者:張曉華、陳永菁、林邦文、蘇子中、洪素珍、蘇慶元、鍾明倫等七人,開始展開《人格面具與表演:角色在戲劇、治療與日常生活的意義》之翻譯。



      此書在1993年出版,主要是Landy教授運用角色理論來分析大眾如何用在角色內外來展現自己的一本書,也是作者企圖說明角色概念如何連結作者心靈之旅所看到的戲劇風光、日常生活與治療三個領域之間的連結。共包括十二章:第一章說明「角色的源起」,第二章闡述「角色的發展」,第三章敘述「戲劇治療的角色方法」,第四、五章敘述「麥可的個案」,第六章說明「糖果屋:一個戲劇治療團體的例子」,第七章說明「日常生活中的角色」,第八章探討「角色的分類:建立一個劇場原型系統」,第九章「分類:認知與情感領域」,第十章「分類:社會領域」,第十一章「分類:靈性與美學領域」,第十二章「結論」。



      第一章Landy提出沒有角色就沒有故事,角色在戲劇治療中可運用成為形成「人格結構」與「心理健康」的概念,它係透過行為來表達,包括了「認知、情感、社會與精神」的層面。第二章說明角色的發展來自娘胎時期的有機體生物性需求,此時期人類是角色的接受者(role recipient);離開娘胎之後,開始與其他人互動,逐漸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來看他人的角色行為,是角色取替者(role taker)。接著是在各種開放社會中,有社會扮演不同的角色,稱為角色扮演者(role player)。角色系統是由相互獨立的角色所建立起來。第三章說明戲劇治療的三種取向,包括:發展取向,敘說與編造故事的取向,以及社會人類學的模式。同時並介紹戲劇治療的八大步驟:1.角色招喚;2.角色命名;3.角色演出;4.探究次角色的不同品質;5.角色扮演的反省;6.連結虛構角色與日常生活角色;7.統整角色以創造功能性角色系統;8.社會角色示範。



      第四、五章是以麥可的個案,呈現戲劇治療的個案處理方式。Landy運用第二、三章的戲劇治療理論與方法,先引導麥可的角色,並把有問題的角色加以分析整合,以改變並重整其角色系統。再次,以虛構人物,製造適當的角色距離感,以角色扮演法,協助麥可超越受父親羞辱、母親的小孩子氣,以及象徵性父母宰制的「受害者角色」。



      第六章則在於協助本書讀者了解,將戲劇方法應用在戲劇治療團體過程的案例。Landy運用「漢斯與葛瑞托」(Hansel and Gretel)的糖果屋童話作為個案安的故事敘述版本,並以角色治療方法,協助安在正面評價中有能力依不同的角色與社會情境脈絡,演出不同角色的不同風格;並以彈性流動的方式,整合自己不同的角色,增加應付不同角色扮演所帶來的失衡狀況的能力。



      第七到十一章,作者最主要是從日常生活的角色類型,包括身體的角色、認知、情感、社會�文化、靈性(心靈)和美學,建立戲劇性的原型體系,包括分類的形式、角色的分類以及上述提及的身體、認知、情感、社會、靈性與美學領域的角色類別的特質、功能與風格,以及分類的重要性。上述的角色類型非常多元,每個分類之下的次類型也很多,有些是我們在台灣的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也有些是在我們的文化中較不會出現的角色次類型。如在「身體」領域中的分類可依「年齡、性取向、外表、健康」等層面加以分類:就健康層面而言,可分為有心理疾病者�瘋子,身體殘疾者或畸型者,慮病者、醫生的角色類型,其中在醫生的角色類型中又存在另一個次級類型:庸醫。醫生的特質是身體與心靈的治療者,其功能在於把身體及心理有問題的病人治好。庸醫的特質是傲慢自大、貪婪、剝削、迂腐、可笑的,他的功能是利用治療者的位置,剝削需要接受治療的病人。在社會領域中「家庭」類型的母親,其次級類型包括「殘忍的母親、革命型的母親」。其中「革命型的母親」在我們的台灣鄉下文化中的特質與功能,與大都會如台北市、高雄市文化的特質與功能有些相同,也有些差異。在台灣鄉下文化中,革命型的母親其角色特質為務實、強悍,其功能不像在社會開放的台北市、高雄市及美國紐約等大都會,革命型的母親角色是為了引領實現新的道德政治之理想而奮鬥。



      讀者在閱讀上述作為戲劇治療的角色方法之角色分類系統的特質、功能、案例時,可先從作者所處的白人上層社會的社會文化脈絡加以理解後,再從台灣的社會文化中加以詮釋,並思考如果在台灣的社會文化中,角色命名、角色扮演、角色反思、角色統整與社會的角色楷模與Landy教授書中所描寫的美國社會文化的脈絡有何異同。



      最後一章,Landy教授以他的女兒喬琪(Georgie)面臨弟弟出生的角色矛盾、衝突與轉化過程的故事,以及他的朋友威爾(Will)歷經各種不同角色的矛盾:如生活在焦慮的狀態,為了自己的成功職業角色與有意義的生存而掙扎,說明矛盾、掙扎、衝突正是戲劇性的生活所需,而這些矛盾、掙扎、衝突則需要培養一個有足夠彈性角色系統以支持或控制之。



      總之,作者在本書中是以戲劇治療的角色方法與說故事的方式企圖連結戲劇、治療與日常生活,使一般人或亟需治療重整角色系統的人,透過角色的扮演、反省、統整、創新而發展得更好。   本書的完成,除了謝謝Landy教授及原出版公司慨允授權翻譯外,更感謝願意合作的諸位譯者:張曉華教授、蘇子中教授、洪素珍副教授、陳永菁副教授、蘇慶元治療師、林邦文副教授、鍾明倫博士候選人、張雅淨博士的辛苦翻譯。尤其蘇慶元先生還花了很多心思協助各譯篇補足漏譯及協助曉華老師及我進行校閱工作,厥功甚偉。在翻譯過程中,由於上述人員都忙於戲劇治療、教育劇、戲劇、教育等專業,本書雖經本人定時催稿,仍然歷時兩年多。因之,在催稿頻頻的辛苦中,能完成此譯作,終於讓我鬆了一口氣,也希望藉此提供一些好的戲劇治療著作,俾讓國內的戲劇界、教育界、輔導界、戲劇治療界能有機會在學習及專業實踐中,有好的反思資料。



      最後感謝心理出版社,林敬堯總編輯及李晶、林汝穎編輯的催稿、完稿,功不可沒。此外,張雅淨小姐、姚皖淳小姐、鍾明倫先生及文化大學戲劇學系紀家琳老師,分別擔任協助聯繫、校稿、統整譯名等工作,備極辛苦,特此致謝。此外,也希望對戲劇、自我成長、戲劇治療有興趣的讀者,對本書多多運用並指正為感,俾提供更好的譯文服務於專業社群。




    王秋絨、張曉華

    於鶴丘軒

    2016年3月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