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幸福城市的博物館
台南縣、市於2010年合併,改制為直轄市;跨入21世紀第2個10年,台南的南、北兩端,誕生了兩座大型博物館──新奇美博物館、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台史館),市中心國立台灣文學館(台文館)於2003年開館。三座以藝術、台灣史、文學為核心任務的博物館分別開館後,影響台南城市歷史、文明演進。
奇美新館的建築外觀和藏品,很多觀眾說:很美!新館誕生首檔特展,難得一見,幫助我們了解博物館今世的故事。本書第1章探索台南一百多年來城市博物館源頭;並將採訪郭副館長和設計奇美新館的蔡建築師訪稿,集中於2、3章,結合特展說明:我的夢.阮的夢、大家的博物館夢;談奇美新館的故事,1、2、3章構成本書的前半部分。
本書4、5章,嘗試考察:台灣的博物館、馬偕設立第一座台灣博物館的歷史源頭;國內外博物學、博物館、博覽會和建築的演進概要;詮釋城市人們追尋博物館的幸福夢想。簡略和疏漏難免,尚祈各方指正,增進台灣博物館和歷史的連帶情感。書後所列文獻、延伸閱讀、博物館網站,但願對讀者有幫助。
21世紀之後誕生的各國博物館全彩書籍,坊間很多,建築無不爭奇鬥艷,建築造型視覺印象很容易被記得。館藏內容是製作新博物館的核心,許多團隊成員貢獻專長,他們不為人知,我們了解他們有限。博物館建築往往成為關切焦點,變成品評新博物館的話題。
國外有不少專業領域的知名人士,曾經提到童年時參觀博物館的感動;奇美博物館創辦人許文龍,就是實現台灣博物館夢想動人的例子。
許先生童年喜歡去「台南州立教育博物館」,一般所稱「台南博物館」,日治時期的台南地圖只標記著「博物館」。當時博物館開放免費參觀,影響一位小朋友的一生。八十年後,一座祈願台灣人一起守護的奇美博物館誕生。
台灣第一座公共博物館早於20世紀初出現在台南,它的身世之謎,時間距離現在不遠,卻很少人知道。21世紀第一個15年,奇美新館的今生和台南舊博物館的前世交會,呈現在奇美首檔特展裡。
2014年底,台南市政府完成市中心美術館競圖,主題名稱:福爾摩沙的珍珠,基地位置有兩個地方:當代美術館在忠義國小西側11號停車場公園、近現代美術館在台文館對街的舊警察局。「台南博物館」一開始就位於當代美術館的地點(台南神社),後來遷移到舊警察局旁的街區。台南地方上許多藝文界人士長期熱情催生美術館,2015年底終於動工了。
2015年1月3日,我有幸出席奇美新館開幕。1月中旬,台北松菸文創園區誠品演藝廳,舉辦〈稻田裡的音符〉影片首映,欣賞了奇美收藏小提琴串連起台灣音樂故事,令人感動。
我開始著手寫:我所知道的博物館、建築、奇美博物館所傳遞給觀眾的幸福感;以博物館、建築和觀眾三者關係,探討觀眾的博物館現象。
博物館和觀眾之間有很多重關係,建築只是引領我們看到:博物館建築物宛若水晶體的最亮麗切面;晶體折射了更多有趣、繽紛的晶面,有待我們探索其中豐富的故事。
當您到達台南都會博物館園區,充滿台灣和法國交流故事的鐵修斯戰勝人馬獸雕像矗立右前方,歡迎您來到奇美博物館。漫步走過林蔭大道,環繞阿波羅噴泉廣場,邁步奧林帕斯橋,與古希臘眾神雕像逐一相遇;放遠望去,博物館就快到了;「美的幸福」感,油然升起。
從台南甘蔗園裡誕生的博物館很不一樣,製作博物館的過程,充滿人們追求幸福的情感和知識。融合古都的歷史人文風情,孕育為想像未來城市文化的亮點。這是發生在台灣,具有文化創意的高難度志業;南部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所孕育的博物館,人們的想像和實踐的文化特質,很不一樣。
為了與更多人分享幸福感,期待這本書帶給大家進一步了解博物館多樣的趣味,今後,但願您有更豐富的博物館、建築的幸福追尋。
感謝奇美博物館同意拍攝奇美新館內的常設展、特展,這些照片豐富了本書。寫書過程中,有不少相關人士幫忙,感謝奇美博物館基金會廖錦祥董事長、郭玲玲副館長、林慶盛學長、紀慶玟顧問、蔡宜璋建築師,與同事林芳微以及編輯周佩蓉小姐、美術編輯江國梁、前衛出版林文欽社長的協助;謝謝郭副館長、蔡建築師、陳列兄、曾鈺婷小姐等幫忙審閱原稿,文責或疏漏由我負責;並向「製作」奇美博物館的所有人致敬,尤其要向許文龍創辦人致上最高敬意。最後,深深感謝我的家人,一起參訪各地的博物館。
?
曹欽榮 寫於2016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