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全球網路戰爭:全球化vs在地化

全球網路戰爭:全球化vs在地化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949730
弗雷德瑞克.馬泰爾
林幼嵐
稻田
2016年7月05日
183.00  元
HK$ 155.55  






ISBN:9789865949730
  • 叢書系列:文創經濟
  • 規格:平裝 / 416頁 / 17 x 24 cm / 普通級
    文創經濟


  • 社會科學 > 網路趨勢











    「這是一場挑戰歷史與地理法則的革命,

    我們現在不過還在這場數位轉變的開端而已。」





    編者的話

    序言

    ?

    第一章 河谷

    「美國國家安全局竊聽著呢。」

    ?

    第二章 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

    「審查制度只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睡覺!」

    ?

    第三章 行動電話

    巴西中產階級的能動性

    ?

    第四章 IT 代表的是印度科技

    他們掃描了二十六億隻眼睛

    中國是硬體,印度是軟體

    ?

    第五章 智慧城市

    非洲開始起步走

    「這是毋庸置疑的,巴西前進得太快了」

    新創企業之國

    ?

    第六章 都市更新

    貧民窟及「包容」

    Twitter 槓上毒梟

    419 騙局

    ?

    第七章 我的伊斯蘭


    黎巴嫩的數位戰爭

    加薩歡迎您

    「伊朗人民看得到你的推文嗎?」

    清真式網路

    ?

    第八章 主管機關

    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

    綁手綁腳的主管機關

    ?

    第九章 智慧策展

    文化在非商業領域的延伸

    創用CC 計劃(Creative Commons)

    文化商品的末日

    亞馬遜的雲端

    文化批評已死!智慧策展萬歲!

    「The Long Click」,以及我們所知的評論的末日

    《哈利波特》和Booktubers

    迷你歐普拉時代

    ?

    第十章 社群電視

    阿拉伯偶像

    明日的電視

    好萊塢的敗仗

    ?

    第十一章 「.EU」

    N

    西里爾字母的網際網路

    . 魁北克(.quebec)

    去Gengo 一下

    歐洲的數位馬賽克

    ?

    後 記

    新興網路

    主流網路

    美國的特殊性

    網際網路的巴爾幹化

    ?

    詞彙表

    資料來源

    ?





    序言



      《全球網路戰爭》(Smart)是一個關於數位全球化的調查。藉由深入田野,在舊金山、北京、約翰尼斯堡、加薩或特拉維夫—以及在總計五十幾個國家之中,試著描繪今日的數位轉變,以及其他來臨的數位世界。不管是從宏觀角度、或從膚淺的表面來看,科技的全球化似乎是一種統一化,我們都看得到類似的數位案例與日俱增。Facebook 有十三點五億會員,在這地球上每六個人,就有一人使用Facebook,其中還有半數是用手機登入的—而且「免費註冊」。然而,網路在全球的形象雖然看似一致,但它其實因地而異。這就是《全球網路戰爭》的主題。



      本書依據的論點很簡單:和人們所想的相反,網路及數位問題並不全是放諸四海皆準的現象,它們紮根於當地,具有地域性的特質。和它最相關的人事物,其實就是男人和女人、新聞、電子商務、應用程式、地圖,和社群網路,而這些人事物之間原本就存在著有形的、實體的真實連結。它是一個「智慧型世界」,也是一個「渺小的世界」,但無論如何,它都是一個既不乏味、也不平坦的世界。



      對那些直覺認為這個世界正在擴張、朝著單一網絡演變,並且認為文化及語言的差異正在消逝的人來說,這本反直覺的書帶來另外一種觀點,它打破了人們普遍對數位化世界將超越空間與疆界的想法。這也許很令人驚訝,網路並沒有廢除傳統的地理限制、沒有使文化認同解體,也沒有消除語言上的相異—網路反而還促成了這些現象。



      未來幾年內,由於網路使用及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網路區域化的一面甚至應該更加明顯。網路的未來並不是一個全球整體的概念,而是紮根於區域;它並不全球化,而是在地化。因此,我們應該停止探討以大寫I 開頭的「網路」(Internet),並用小寫複數的「網路」(internets)來取代—這也是我在本書中使用的寫法。這就是我的主題:網路的多元性。



      這個思考網路的新方法催生了一個比我們想像的要「聰明」(Smart)得多的世界。網路的多元性、國家的獨特性、語言及文化在數位世界中都各佔有一席之地。網路與身分認同、區域差異及語言不是對立的,它也不反對「文化例外」和多元性。這是好消息,也是本書的主要發現。數位轉變不是一個強化統一性的現象;它不會產生一個單一化的「主流」—不像文化全球化一樣。畢竟,我們所參與的是一個複雜得多的全球化現象,從這方面來看,它所引起的恐懼就值得討論,也許也必須換個角度思考。對那些生活在焦慮中,害怕因為全球化及科技大幅改變,而失去他們的身分認同的人—這是合理的擔憂─本書告訴他們不該如此悲觀,況且這也不是可能性最高的局面。



      因此,網路比我們認為的還要「聰明」,這也就是本書命名的來由。原文書名的「Smart」(聰明)這個英文字有好幾種用法,人們用它來指智慧型手機(smartphone)、智慧城市(smart city)、智慧電網(smart grid)、智慧經濟(smart economy)、智慧手錶(smart watch)、智慧型電視(smart TV),以及一個「更聰明」的世界。



      由這些詞看來,人們想說什麼?「智慧」這個詞正成為單純的「網路」的同義詞,而且可以擴大到整個數位領域,包括可上網的行動電話、應用程式、科技,以及整體的數位範疇。當頗具盛名的紐約市警察局宣布他們成立了「智慧小組」時,代表的是該單位配有含影像監控、偵測器及審查系統的新巡邏車,以便記下車牌號碼後與罪犯資料庫即時比對。



      然而,在「智慧型」這個聽起來很酷的名稱下,其實還隱藏了更為可靠的安全用途—即使它不太引發這樣的聯想。它指的是現正來臨的網路的根本變化,也就是從資訊到傳播,以及現階段發生的、邁向知識網路的變化。有了web 2.0,與其上網接收資訊,網路使用者已經開始自己生產資訊,且從現在起,將網路視為人類發展的工具;在各大貧民窟裡,也不一定只將他們的時間花在「自拍」而已。在這方面,「智慧」是一個基本的字彙,它的意義宣告了網路的未來:知識的未來及區域化的未來。



      這個我在各地都觀察到的網路區域化現象正在進行中,它並沒有排除全球化及加速化的現象。就像主流文化存在一樣,網路中當然也存在著一個整體統一的面向,但這些加速全球化的現象並不顯著。當傳播溝通正在發展,而我們生活的速度也越來越快時,有人質疑過嗎?此外,未來的投射仍然顯得氣喘吁吁,摩而定律(Moores Law)預測微處理器的容量與性能每十八個月就會加倍(這個說法很虛假,其實這只是來自摩爾的推測),另一個光子學法則預測光纖線路的傳輸速度,則是每九個月就會加倍。在二○一三年,傳輸量達到每秒三百一十兆位元這個天文數字,在這種速度之下,只需要不到一分鐘,就能把美國國會圖書館—全世界最大圖書館—的所有藏書傳送完畢。即使將來,這些法則會無可避免的碰上它們在實體或經濟上的限制,對我們而言,數位世界仍會持續快速的成長,並且沒有終點。



      最近,Google 的老闆估計:「現在在網路上,我們每四十八小時所創造的內容量,等於從人類誕生開始一直到二○○三年為止所創造的量。」而且據他所言,到了二○二五年,我們的電腦將會比現在快六十四倍。這是一個挑戰歷史與地理法則的革命,我們現在不過還在這場數位轉變的開端而已。



      《全球網路戰爭》是我前一本關於文化全球化的著作:《全球文化戰爭》的續集。當《全球文化戰爭》的主題聚焦在全球化及美國化當下的創意產業情形,而故意將數位問題擱置於一旁時,《創意戰爭》則專注於網路及數位世界。和《全球文化戰爭》相同,我在本書中優先採用第一手資料:因此,我持續進行調查,大部分的訪談都是新的、未出版過的。



      畢竟,《全球網路戰爭》是一本去神話的作品,它讓讀者知道,如果我們能夠了解網路現象的動態是深深根植在一塊土地、一個社群中,具有強烈的鄰近性的話,就能重新控制數位時代—也能重新控制我們的生活。這樣的結論完全不是建立在任何意識形態的推理上,而是調查研究的結果。



      在文章主旨牽扯到數位問題的情況下,研究者與記者該了解保有謙遜態度的重要性。網路加速的速度如此驚人,以致於所有我們堅信的事,都是靠不住的。



      要是這本書是在五年前完成,那麼書裡大概幾乎不會提到平板電腦,也不會提到iPad(於二○一○年四月發售);然而,它們卻完全顛覆了文化中的數位領域。若在大約七年前完成,書中也不會提及現在在我們生活中,佔如此中心地位的智慧型手機與應用程式(第一支iPhone 在二○○七年發表,而第一個應用程式商店:蘋果公司的App Store 則建立於二○○八年)。這本書若在九年前完成,書中甚至不會談到創立於二○○六年、且在那之後就一直具有決定性地位的Twitter;說到Facebook與YouTube,它們才剛要慶祝十二歲生日而已。要是這本書在十五年前寫成的話,書中幾乎不會有任何關於創立於二○○一年的維基百科的蛛絲馬跡,甚至也不會寫到在一九九八年時,仍只是一家新興公司的Google。我們也記得像芬蘭的諾基亞或加拿大的黑莓這種模範公司,他們錯過了轉型成智慧型手機的時機,結果只能顧影自憐;或是像微軟、戴爾、美國線上或雅虎這樣的數位巨人,昨日它們還是所向無敵的,但今日必須再度自我創新。



      視算科技(Silicon Graphics)這家具象徵性的新興公司失敗了,MySpace 的轉型不甚成功,輪盤聊天室(Chatroulette)搞砸了它的經濟模式,就連Google Reader 也離線了;更不用說那些幻想的城市、已經遭到遺棄且渺無人煙的現代龐貝古城了—例如第二人生。我們正經歷的科技與革命,進行速度快得令人目瞪口呆,想必能杜絕所有光說不練的景象。



      然而,作為《全球文化戰爭》的續集,對我而言,解讀這個在到來的「後」世界,並且思考這股「未來潮流」,似乎是不可或缺的。該怎麼做呢?和每當談到「全球網路」時,只擔心「數量」的矽谷精神領袖們相反,也不同於某些認為研究調查只需要操作辦公室裡的電腦就能完成的顧問專家,本書採用了迥異的研究方法:它假設網路在這裡與在別處是不同的,而且偏好的調查取徑範圍非常廣和深入(依照「broad and deep」這組當紅的詞)。



      數位的對話在每個地方都是不同的,光連上線還不足以了解它們,我應該親身實地(IRL,所謂的in real life)拜訪網路的行動者,應該前進田野,走遍世界各地,沿著這些路線觀察,把網路瀏覽器拋諸腦後,這樣才能看見真正的網路;只有藉由質性田野研究調查,透過遍布五大洲的幾百次訪談,才可能漸漸了解這個正來臨的數位轉變的真實性與廣大的規模。

    ?




    其 他 著 作
    1. 全球文化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