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漂泊中展開人生,越境中發現認同�王德威
序章
故鄉與他鄉
第一章? 張深切的政治與文學:自傳作品所呈現的人生軌跡
一、張深切在日治時期臺灣知識分子中之定位
二、關於民族意識之覺醒
三、「臺灣自治協會」時期
四、「廣東臺灣革命青年團」時期
五、戲劇活動與政治運動
六、「臺灣文藝聯盟」時代
七、《中國文藝》時代
八、返臺與歸隱
九、結語
第二章? 楊基振及其時代:從日記看一位臺灣知識分子從戰前到戰後的心理轉變
一、楊基振與他的時代
(一)學生時期
(二)滿鐵時期
(三)華北時期
(四)歸臺後
二、日記的歷史書寫
(一)戰時華北地區臺灣人的交往圖譜與生活景象
(二)戰爭時局的認知情形與戰後經濟的動蕩
(三)日本敗戰後華北國軍、八路軍與日本軍的角力關係
(四)戰後旅居大陸臺灣人的財產問題與歸臺經過
(五)「光復」後的臺灣諸般世態:二二八事件前後
三、結語:戰前到戰後——一位臺灣知識分子的心理構造轉變
文本越境•意義再製
第三章 〈藤野先生〉到臺灣:戰後初期「中日友好」的符碼
一、前言
二、魯迅的臺灣傳播
三、關於日文雜誌《新聲》月刊
四、「友好的象徵」:節譯版的〈藤野先生〉
五、結語
第四章? 跨界者的跨界與虛構:陶晶孫小說〈淡水河心中〉顯現的戰後臺灣社會像
一、前言
二、從一件殉情事件談起
三、臺灣時代的陶晶孫(1946-1950)
四、致命的吸引力:當臺灣女子邂逅大陸男子
五、戰後臺灣社會像書寫:〈淡水河心中〉
六、結語
附錄、陶晶孫〈淡水河心中〉(〈淡水河殉情〉)
國家重建與文化葛藤
第五章? 國民性改造的構想:許壽裳與臺灣,1946-1948
一、前言
二、許壽裳的赴臺
三、許壽裳與臺灣省編譯館
四、許壽裳與臺灣文化協進會
五、許壽裳與臺灣的魯迅傳播
六、結語:許壽裳與臺灣大學
第六章? 歷史斷裂中的延續:許壽裳與戰後臺灣研究的展開
一、前言
二、許壽裳與臺灣省編譯館臺灣研究組之設立
三、臺灣省編譯館臺灣研究組的工作內容與成果
四、臺灣省編譯館撤廢後臺灣研究組人員的去向
五、結語
不在場的後殖民狀況
第七章? 香港文學或是臺灣文學:論施叔青《香港三部曲》
一、前言
二、異鄉客的香港史:城市地圖的銘刻
三、「日不落國」的殖民幻影:施叔青的後殖民寫作策略
四、文學史的位置:臺灣?香港?
五、結語
後記
參考文獻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