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藝術治療理論與實務

藝術治療理論與實務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001789
王秀絨
洪葉文化
2016年6月22日
160.00  元
HK$ 152  






ISBN:9789866001789
  • 叢書系列:心理學叢書
  • 規格:平裝 / 424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心理學叢書


  • 心理勵志 > 心理諮商/治療

















    圖畫不是口語,更像夢與詩,

    是生命的凝縮,替代與象徵;

    藝術治療是賦權的、是基進的,具有翻轉人生的力量。





    Chapter.1 緒論

    壹、(不)只是口語溝通?

    貳、藝術(不)只是背景?

    參、三角關係

    肆、工作場域、對象與目標

    伍、藝術治療多元形式之論辯

    陸、藝術治療的定義

    柒、本書主要內容



    PART 1 歷史與理論



    Chapter.2 藝術治療的歷史

    壹、藝術風潮的啟發

    貳、藝術教育的影響

    參、精神醫學及精神分析的影響

    肆、藝術治療的不同發展階段



    Chapter.3 藝術治療先鋒人物

    壹、Adrian Hill:首創「藝術治療」名詞

    貳、Margaret Naumburg:發展「動力取向藝術治療」

    參、Edith Kramer:實踐「藝術即治療」

    肆、Edward Adamson:第一位醫院全職藝術家,被稱為「藝術治療之父」

    伍、Rita Simon:藝術家投入社會精神醫療

    陸、Irene Champernowne:開創結合藝術的「治療性社區」

    柒、E. M. Lyddiatt:廣設藝術部門,推展「自發性繪畫」

    捌、結論



    Chapter.4 藝術治療空間及其演變

    壹、先鋒時期的藝術治療工作室

    貳、大機構的藝術治療部門

    參、多樣型態的藝術治療室

    肆、如何規劃藝術治療空間



    Chapter.5 藝術與精神分析

    壹、藝術與精神分析之概念

    貳、藝術與精神分析



    Chapter.6 藝術治療的治療要素

    壹、藝術治療之意涵

    貳、藝術治療架構:契約�界限之訂定與嚴格遵守

    參、治療過程



    Chapter.7 藝術治療關係的開頭與結尾

    壹、Chris Wood對藝術治療「三角關係」之論述

    貳、Gerity所宣揚的Kramer之創作理念

    參、結語及實務應用



    Chapter.8 分析性瞭解:創造、美學與象徵

    壹、分析性之瞭解:創造經驗

    貳、分析性之瞭解:美學體驗

    參、分析性之瞭解:象徵



    Chapter.9 藝術治療理論取向與發展

    壹、藝術治療理論之論辯方興未艾

    貳、藝術治療理論取向與發展

    參、結語



    PART 2臨床實務



    Chapter.10 兒童臨床應用:如火山般的內在世界

    壹、背景說明

    貳、相關文獻及案件理解

    參、增進支持性環境

    肆、藝術治療體驗

    伍、結論:歸納理論依據與敘事摘要



    Chapter.11 依附架構「手足團體」藝術治療

    壹、緒論:關心「難置兒童」

    貳、相關理念

    參、手足團體實例簡述

    肆、手足團體實務議題討論

    伍、結論



    Chapter.12 性侵害青少年倖存者藝術治療

    壹、背景概述

    貳、文獻探討

    參、臨床實務背景資料

    肆、意象創作體驗及相關議題討論

    伍、結論



    Chapter.13 隔代教養與家庭工作

    壹、緒論

    貳、文獻探討

    參、臨床實務:小園及其家庭

    肆、討論(代結論)



    Chapter.14 藝術治療與精神障礙

    壹、緒論

    貳、藝術治療理念與策略之重要發展

    參、精神科病患藝術治療:文獻實例

    肆、躁鬱症個案實例

    伍、結論



    Chapter.15 身心障礙與藝術治療團體

    壹、藝術治療之多重面向:論文發表呈現

    貳、為何會有暴力或自殘行為?

    參、一位藝術治療師之所見

    肆、特殊學校與成人案例

    伍、藝術治療團體實例

    陸、結論



    PART 3發展與訓練



    Chapter.16 藝術治療發展與訓練

    壹、緒論

    貳、早期摸索階段之努力

    參、組織合作及專業認定

    肆、訓練課程之形成與內容

    伍、我國藝術治療之發展與訓練

    ?





    作者序



      有人類就有藝術,藝術以千變之姿活躍於歷史舞台,它是人類立於宇宙天地不可分割之一環。藝術是創造力與想像力之迸發及美感之表現,無論是王公貴族或販夫走卒,都能因為藝術而使生活更豐富,使心靈獲得滿足。誠如Peter Byrne所言,藝術治療是藝術家發明的,因此其心理治療是向藝術認同,而不向教育、醫療等實證科學認同。本書之推出有重要意義,台灣的藝術治療正邁向第二個十年,然缺乏想像也較拘泥的解析圖像之風時有所聞,以任務為目標的醫療模式取向,也逐漸掩蓋藝術的多元可能性,這些都可能造成藝術治療的窄化與貧瘠。正在發芽成長的台灣藝術治療,一定要走向藝術本身具備的多元整合健康之道路,千萬不要把路走窄了。治療師該如何做呢?James Hillman提出「therapeutic creativity」的概念,亦即治療也須具有創造性,治療對話亦然,不能只是停留在以「現實」的方式來談話。這是何等重要的提醒,藝術治療師一定要找回天賦中具有的創造力。



      一本書的完成其實是相當長時間的磨練,撰寫時,二十七年前無意在文獻中遇到藝術治療及之後的追尋無不一一浮現。一開始,基督教兒童福利基金會(CCF)於1988年首開先河,召開「兒童保護研討會」,當年東海大學社工系的李欽湧主任囑咐初任講師之職的筆者撰寫論文。當時不論是兒童保護或是藝術治療都還從未聽說,就在圖書館搜尋的過程中發現寶藏,看到英文期刊Child Welfare中的每篇兒童案例,無論何等嚴重之創傷,幾乎都一定會應用到遊戲治療及藝術治療,從此埋下學習藝術治療的種子。



      1995年「拋家棄子」遠赴北國雪菲爾(Sheffield)求學,中年的我何其幸運,有機會如幼兒般重新開啟好奇之門。整體來說,歐洲人文思想與人道精神在生活中的實踐是很徹底的,不論是課堂中的老師、社區中的商店或鄰里、實習機構中的行政及對待案主之哲學態度等皆然。筆者從一開始懷著忐忑,到後來完全放心,因為經驗到在民主國家中的每一個人都會受到尊重,不須懼怕。在此遇到良師與知友,看到他們愈有成就卻愈是謙虛,感謝有這樣的相遇。



      學習藝術治療會帶來全新的覺察與翻轉。1980年代的台灣,助人專業強調看得到與聽得見的溝通、認知與行為修正。筆者一直對心理動力感到好奇,並在「藝術」與「治療」交會的學習中獲得解惑,人類的情緒、感受、直覺、主觀、想像等都得以細細琢磨,愈學習就愈是讚嘆,藝術與人的內在是深層如許且充滿潛能。本書在許多篇章中,對於藝術治療中的「藝術」本質,引用不少學者的諄諄述說,理由即在於此。藝術既與治療連結,藝術的豐富多貌及其良好品質怎能將之忽略呢!「治療」也並不限於如何說及如何給建議,當人們能夠瞭解藝術及心理動力之特質,就不會拘泥於要做因果詮釋,更重要的是遊戲與涵容。



      1997至2005年研修博士論文期間,除了對「性侵害」議題有許多接觸之外,亦對「藝術與精神分析」有所涉獵,因此略懂藝術治療之理念基礎,深感收穫良多,也樂於本書中與讀者分享。但學問浩瀚,未臻完善是必然的。



      以上有關學習之旅所體驗到的哲學、專業與人生觀,讓自己有了全新能量來面對千奇百變的人生諸多挑戰,也都影響到本書之撰寫。有時遇到喜歡藝術治療的各方人士,詢問藝術治療是否有快速的技巧或策略以資應用?藝術治療可應用的策略層面相當多元,適用的人口群領域也很廣泛,但從「藝術體驗」到「藝術治療」有其不同分際。一個藝術治療師的養成訓練,從最初研究所層次的一年課程改為兩年,有其考量原因,讀者可參閱第16章。



      國內有關藝術治療的中文書已有不少,但較少對英國藝術治療的發展與理念之介紹,筆者乃不揣淺陋,「野人獻曝」將自己認為珍貴的心得付諸文字。本書有不少篇幅探索藝術治療產生之背景歷史脈絡,一個新學科的產生必有其時代進展因由或需求。藝術治療在西方英國草根性的萌生、發展到被認可,是否能讓東方台灣藝術治療進展有所借鏡或參考,希望有進一步之探究或討論。



      本書臨床實務部分,可見到些許筆者過去將近二十年於社會學與社會工作領域之經驗,關懷層面兼顧到案主的家庭、學校等外在環境。這樣的關照在藝術治療的學習中也是重要的。在英國藝術治療課程的安排中,至少會有一個學期在探究有關文化、差異、性別、家庭、社區等社會層面,相關之探究與瞭解不容忽視。



      本書共十六章,包括歷史、理論及實務,每章都各具特色。筆者也相當看重的銀髮族、原型及質性研究等主題,因篇幅之故未能含括其中。在此要特別提出的是,藝術治療室及媒材裝備是藝術治療實務中非常重要的關鍵;時間、空間與關係之「界限」,也是影響實務工作成敗之要素。世人對中國人�台灣人有個印象,就是容易打破界限,好處是重人情與和諧,卻會因為缺乏原則而造成許多問題。可以說「保持界限」是筆者到英國學習藝術治療最深刻的收穫,它是不可或缺的專業要件,在學術與生活上也是值得信賴的基本元素。期待此概念之建立,能有助於台灣藝術治療之發展。



      期待本書提供給專業學習者完整的學習內容;提供給年輕的初學者在觀念建立上有紮實與寬廣的角度;提供給相關專業人員清晰的認識,有助於轉介之判斷或參考;提供給有興趣涉獵或再訓練成為第二專長者,有多面向發展可能性之瞭解;提供給社會大眾對藝術治療之精髓與內涵有所涉獵,不至於因為缺乏認識而無法獲得更好的人生指引。



      成為一個藝術治療師沒有捷徑,二十年漫長的藝術治療奧迪賽之旅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經常有新的體認與轉變。這一路走來,若沒有家人無私的支持是不可能達到的。各方學生的好奇學習、案主的勇於嘗試創作,及相關專業人員的參與體驗與協助,都讓筆者有極大的反思與成長,感謝你們。東海大學名師高承恕、蔣勳、李增祿、武自珍及簡春安老師,於學術、研究及人生多有啟迪引導,無盡謝忱。感恩歐義明神父及林清林老師自年輕以來的栽培與肯定,也感念摯友謝秋月生前的溫暖鼓勵與支持,善與美傳遞不息。


    王秀絨

    2016年2月於台中黎明新村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