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心臟移植,能否使一個人的外貌與行為改變?這樣的假設問題,在一九九六年當時,也就是塔提娜對我談起此書的寫作計畫時,並未有任何科學知識可予以證實。確實,一個人可以因為心臟健康所以精神充沛、身心舒適,從而使得行為表現出現了變化。不過,這也可能是由於更好的血液循環、理想的血壓,以及組織與器官有效的氧合作用之故。一顆生病的心臟並無法對抗疲勞,培養能量。塔提娜在提筆撰寫這本書的時候,深深為了這個問題而煩惱。她經常問我,一個人的外形與心理特徵有沒有出現變化的可能。關於這個問題,我們曾經有過相當激烈的討論,畢竟並未有任何科學證據可以證實這樣的可能性。不過,小說家的天分不就是善於在現實與虛構之間,創造出一個懷疑的空間嗎?
書一完成,塔提娜便將稿子拿給我看。書中關於男主角的性格描寫十分吸引我:一個對一切都提不起勁、對人生感到失望、對自我多所懷疑的大男人,對外表現出一副喜愛追求生活樂趣的模樣,享受膚淺的感情關係與行動。沒想到在接受過心臟移植之後,逐漸變成一個心胸開闊、積極的男人,不但重拾對女人與旅行的喜愛,甚至還迷上了藝術。這是人生多大的變化啊!不過,我與塔提娜之間依舊針對這些變化的前因後果,持續進行討論,而科學知識,也逐漸加入我們的討論內容之中。近五年來,生物學領域突然多出了一門學科,而且還堪稱是生物學五十年以來的劇變之一。這門學科,就叫做表觀遺傳學。遺傳學證實DNA是使人體與細胞運作的程式,而表觀遺傳學則著重於基因表現的變化。如同我們的行為舉止(特別是營養、運動、壓力管理、興趣或者社會網絡),有可能使得在體內作用的分子藉由抑制或是啟動某些基因的方式生成。不過相對地,自然物質經常性的吸收、冥想、與他人之非衝突性的全新關係,也可能會促成某些表觀遺傳上的變化。那麼,器官移植呢?一個全新的器官,像是心臟、肝臟、肺臟或是腎臟,會使行為出現深層的改變嗎?現今,由於對表觀遺傳學有了更多的認識,這個假設已不再拋出。某些荷爾蒙、新陳代謝的調節、對於身體內在變化的感覺,確實會影響大腦,同時也間接對器官的基本功能與獨立性產生作用。
塔提娜在任由讀者對於這本書的生物背景知識產生合理懷疑之同時,間接地承認了一種不同以往的科學研究方式。這令以人類本質上的改變為題材所寫成的小說多了幾分趣味,而這也就是本書的懸疑與引人入勝之處。不過,接受男主角無論在品味上或是想法上,都趨近了他胸膛中跳動的那顆心臟的女主人,就又是另外一回事了!這將是本書情節的巧妙之處。我與塔提娜尚持續不斷地討論一件事……塔提娜的小說基本概念有個奧妙之處,那就是會與對場所的記憶相連結;這種在某個關鍵時刻出現的記憶,將會促成感人或驚人的情節大逆轉──也就是書中最扣人心弦的部分。
喬埃爾.德羅尼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