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推動中國命運的黃埔軍校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傳播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響力,推動近代中國社會變革。但是,由於當時社會條件的制約,辛亥革命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改變中國人民的悲慘境遇,也沒有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任務。
辛亥革命後,孫中山先生以百折不撓的氣勢,繼續從事革命的偉大事業,為實現統一中國、振興中華的宏願而不懈奮鬥。1924年,在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基礎上,孫中山先生與中國共產黨人,一起創建了黃埔軍校,致力為中國革命培養軍事、政治幹部。在國共兩黨許多重要人士,積極參與和共同努力之下,以及在蘇聯的支持和幫助下,黃埔軍校辦學卓有成效。短短幾年內,成千上萬的青年學子,經過嚴格的軍事訓練和政治教育,脫穎而出,成為國民革命軍的骨幹力量。他們走出黃埔,邁向東征、北伐的戰場,力敵千軍,所向披靡,為反對帝國主義、剷除軍閥、統一中國,建立不可磨滅的功勳。
此後,黃埔軍校在南京、成都繼續辦學,並在全國許多地方創辦分校,至1949年為止,共辦學23期,培養數十萬名學生。在抗日戰爭中,黃埔軍人同仇敵愾,並肩作戰,在正面戰場、敵後戰場和印緬戰場上英勇抗日,為取得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偉大的貢獻。黃埔軍校是在中國革命中誕生,又對中國革命產生巨大影響的軍事政治名校,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長期艱苦的革命進程中,無數黃埔教官和學生共同培育、弘揚的黃埔精神,是與辛亥精神一脈相承的愛國革命精神。
我的一家,與辛亥革命和黃埔軍校都有著密切的關係。我的祖父張難先是辛亥革命元老,參加過武昌首義,後來到廣東投身國民革命,任廣州國民政府瓊崖各屬行政委員(當時周恩來任東江各屬行政委員)。我的父親林熏南,畢業於保定軍校和日本陸軍大學,是黃埔軍校教官,大革命時期任黃埔軍校編譯處高級編譯。在祖輩的影響下,我也考上了黃埔軍校,畢業於黃埔軍校第18期。1949年10月1日,外祖父張難先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開國大典,見證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的時刻。我的家庭,經歷過辛亥革命、國共合作的國民革命、抗日戰爭,到締造新中國的不凡歷史進程,是激盪百年史的縮影。
回想當年,五湖四海的熱血青年,雲集於黃埔軍校,共同參加兩次東征、北伐戰爭和抗日戰爭;國共兩黨的許多抗日將士,左權、戴安瀾、黃梅興、謝晉元、趙尚志、趙一曼等大批抗日英雄,都出自黃埔軍校。從歷史上看,儘管兩岸黃埔同學有著政見分歧,但在傳承辛亥革命精神和黃埔精神、謀求國家統一、振興中華民族的大方向上是一致的。多年來,即使在海峽兩岸處於不相往來的年代裡,黃埔同學之間的關係仍保持相對穩定。這種深厚的人文、歷史淵源,對促進兩岸的交流,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黃埔軍校同學會成立後,本著「發揚黃埔精神、聯絡同學感情、促進祖國統一、致力振興中華」的宗旨,積極展開多方面的活動,團結祖國大陸的黃埔同學,聯絡臺灣、港澳和海外的黃埔同學和黃埔同學組織,為促進兩岸交流搭起橋樑。
在歷屆黃埔軍校同學、熱心關注黃埔軍校的各方人士推動下,以及在黃埔軍校同學會的幫助下,經過眾多史學工作者、影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大型歷史紀錄片《黃埔軍校》,已由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攝製完成,與歷史記錄片相關的著述《黃埔軍校》也已經撰寫完畢。此片的播放和本書的出版,對廣大觀眾和讀者正確認識黃埔軍校的歷史,有極大的幫助,並有助於了解黃埔軍人的烽火征程,對借鑒歷史經驗,繼往開來,弘揚黃埔精神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是黃埔軍校史研究領域中,取得的豐碩成果,值得熱烈祝賀。
推薦序
黃埔軍人的歷史身影
這是一本以嶄新角度書寫、鋪陳黃埔歷史的史書,也是透過黃埔描繪現代中國的書籍。過去有關黃埔的書籍不是沒有,但能夠把黃埔的特點與貢獻敘述清楚、讓人一目了然的實不多見,而讀了本書後,則能讓人立刻抓住黃埔精髓。
任何人想進入現代中國史的堂奧,豈能忽略史冊裡邊處處可見的黃埔身影?不了解黃埔,如何能了解現代中國、進而了解國共兩黨之間的分分合合?
黃埔軍校是一所旋乾轉坤的軍事學府,在國民黨聯俄容共的背景下,1924年創立於廣東黃埔島,從此以它為主體,先後完成東征,統一廣東,再出師北伐,初步統一中國。讀者不免有疑問,它到底有何能耐,怎麼能在如此之短的時間內完成那樣艱難的任務?它扭轉歷史的祕密武器是什麼?
黃埔軍校的祕密武器就在於「政治教育」,軍事操練之外,更有政治課,它以三民主義為宗旨,教導學生愛國家、愛民族,反軍閥、反帝國主義,結合武力與民眾力量,目標是訓練出一批弔民伐罪的革命隊伍。校內的教官與隊職官也都是「一時之選」,大大不同於當時的軍閥部隊,它吸引熱血青年前來報考的原因在此,成軍後所向無敵的原因也在於此。
本書前半段以深厚的歷史功力、消化浩瀚的材料,用生花妙筆描繪上述問題的核心。書一開始,就寫之後成為一期生的蔣先雲,踏入湖南長沙清水塘21號軍校招生辦事處的大門報考,接著配上一張「陸軍軍官學校詳細調查表」,讓讀者明白學、經歷俱豐富的蔣先雲,是為了「磨練革命精神,成為一名健全的革命分子」而報考黃埔的。這麼樣絕妙的描繪,讀者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此後國民黨總理孫中山、校長蔣介石、黨代表廖仲愷、政治部主任周恩來、學生隊長金佛莊等,這些黃埔的靈魂人物一一登場,既不教條,也不生吞活剝的塞材料給讀者,而是夾敘夾議的書寫,主體文用細明體排印,為讓讀者進一步明白事情的背景,其中特地穿插「史海鉤沉」和「相關連結」,這兩部分則是用標楷體排印,相互對照,非常清晰,讀者不知不覺的就進入了1920、1930年代的時光墜道中。
黃埔是國共並陳的革命搖籃,除了蔣先雲外,書裡也記述了國民黨籍一期生胡宗南與鄭洞國的事蹟。入學考試時,胡宗南因身高太矮被淘汰而大哭,驚動黨代表廖仲愷關切;鄭洞國冒別人名字考上卻未被退學,於此可見黃埔創校即是有彈性的。再如招收女生入校訓練,也是黃埔創舉,保定軍校就無此事。
黃埔軍人對國家最大的貢獻,就是走向抗日戰場。本書後半段詳細介紹,從淞滬大會戰、平型關戰役、忻口會戰、武漢大會戰、衡陽戰役、百團大戰到滇緬戰役,黃埔軍人喋血戰場,功在國家。作者於書中寫道:「每一次戰役,無不灑有他們(指黃埔軍人)的鮮血,每一個戰場,無不埋有他們的忠骨」,讀來令人震動。
本書唯一可提出商榷的地方,即因本書作者是出自中國大陸的史家,他在敘述黃埔生的貢獻時,在史觀方面難免帶有中共色彩。因此,書中較刻意突顯中共的黃埔生,而事實上,中共黨籍的黃埔生數量遠低於國民黨籍。不過,小瑕不掩大瑜,本書是具體而微的黃埔軍校百科全書,它不僅是黃埔軍校的歷史,其實更是一部現代中國的軍政、文化史,謹為之推薦。
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林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