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透明的記憶:感受日常玻璃的溫度

透明的記憶:感受日常玻璃的溫度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253994
行人文化實驗室/企畫
行人
2016年8月11日
107.00  元
HK$ 90.95  






ISBN:9789869253994
  • 規格:平裝 / 144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藝術設計 > 設計 > 創意美學 > 文化創意產業/經驗











      如果在臺灣做一支玻璃杯?

      沒有幾十萬的訂單,無法啟動全自動的大型機具

      沒有幾十萬的資本,無法自己蓋窯雙手慢工細活

      介於兩者之間的是中型產業——窯口玻璃。

      





    編輯室報告

    ?

    第一部記憶,走過臺灣窯口玻璃百年

    第一章 過去的痕跡

    火燒出來的工廠——邱文虎

    從老物件看過去的生活樣貌

    第二章 職人的記憶——窯口玻璃

    模具師——陳錦輝

    那些來自世界的經典杯

    司爐人——曾通農

    圖解窯爐

    模具口吹師——王春輝、徐文光、許明安

    當設計遇上製技

    ?

    第二部活著的樣貌——創新、活用與保存

    三點水

    林靖蓉

    紅琉璃

    厝內

    樂玻璃

    ?

    附錄一、寫在這本書以前——詮釋與文獻

    附錄二、這裏只是起點——參觀與體驗

    附錄三、在臺灣,製作玻璃——工廠名冊





    編輯室報告

      

    透明的起源


      

      當玻璃杯不小心從桌面掉落的時候,我們大概會輕呼一聲,隨即安慰自己:「沒關係,再買一個。」這樣的安慰有其道理,因為一般的玻璃杯很便宜,不到二十元就可以買到一個中國大陸製的簡單水杯。

      

      不過,如果我們稍微試著心痛一點,稍微不要從價格的角度來思考、試著從玻璃碎片滿地可能割到腳的擔憂中跳開,想像一下:如果這是玻璃的最後生命,它眼前閃過的一生,應該會是怎樣的畫面?

      

      他會不會想起玻璃一族誕生的時刻:閃電意外落在利比亞沙漠上,雷擊的高溫造成矽沙溶解,玻璃因而首次出現?或者,他想起自己成為光學革命者、成為各種鏡片,讓人類看到極小的細菌,也讓人類看到遙遠的火星表面?或者,他想起讓光線從燈泡洩出,全世界人為之興奮的一刻?

      

      也可能時間近一些,它記起自己是個樸拙的印花玻璃杯,靜靜地在平常人家客廳桌上看著一般的家庭場景?或者它想起自己曾是海鮮熱炒店裝著臺灣啤酒但肚子上標著「香吉士」的杯子?或者,它曾是你我家中的窗花玻璃,構成我們成長離家所有場景的基本光線?

      

      如果用高速攝影拍攝玻璃杯落地碎裂的瞬間,我們會不會在他快速流轉的記憶碎片中,感受到玻璃在我們生命中的透明重量?從反射的光影得知玻璃的故事?這時候我們會不會比較理解這成本不到二十元的玻璃杯?

      

      不同的玻璃故事

      

      隨手撿起碎片,這一片,慎重地說起玻璃的「大歷史」,像是《十種物質改變世界》、《我們如何走到今天》這兩本書裡面說的故事:玻璃毫無疑問是現代文明最重要的基礎。如果沒有玻璃,今日生活根本無法想像:從建材、從燈具、從鏡頭、從面板、從光纖通訊、從平板觸控介面,玻璃幾乎能夠延伸到任何一個生活用品與高科技議題。

      

      另外一片,說起了六七○年代的臺灣記憶。那個時候臺灣玻璃產業極盛,全世界的耶誕節都是由臺灣的燈泡照亮。那地方很有可能在新竹或竹南,上百的工廠、到處可見的煙囪,滿身汗水的師傅們在火焰下產出全世界絕大部分的家用玻璃,燈罩、水杯、平板玻璃,替臺灣爭取豐沛的外匯存底、替世界帶來完美的透明與晶瑩。如果玻璃會做夢,他們可能都會夢見在臺灣的出生地;如果他們會唱歌,他們哼的,可能都是臺語的搖籃曲。

      

      再來一片,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情節。場景變到中國大陸。玻璃陸續與臺灣道別,隨著便宜勞動力西進大陸。畫面中看不到的是,臺灣中小企業的玻璃廠從此急遽衰落,隨著一代人的老去而即將銷聲匿跡。

      

      這本書

      

      我們粗略地將臺灣的玻璃生產分為三塊:有利用自動化設備保有一定優勢的大型工廠,轟隆隆地產出便利商店裡的各種玻璃瓶;也有在政府扶持下,轉型成藝術創作的工作室,專心將玻璃做成美麗高價的藝術品(所謂的StudioGlass);我們在本書特別聚焦的是:依舊以傳統窯爐以及一群老師傅的雙手作為主要生產工具的小型工廠,繼續用口吹或半機器的模式,製作出精緻的燈具或杯具。面對大量機器生產的競爭,面對玻璃不值錢的態度,這樣的工廠還有什麼存在價值?這樣的手工有任何懂得欣賞之處嗎?

      

      在書的第一部,我們用大量圖像記錄了這些玻璃公司老闆跟職人的回憶,一方面希望從這位臺灣頭家的故事,看到玻璃這個臺灣主要外銷產品的興衰;另一方面,希望從職人們的生命故事,瞥見臺灣師傅的養成歷史。

      

      在書的第二部,我們介紹幾家充滿活地的設計公司,委託傳統玻璃工廠製作出新產品。我們希望藉由介紹這幾家公司,從中找尋臺灣玻璃產業的新方向。

      

      書的其他部分,我們提供了玻璃的相關文獻(附錄一)、臺灣現存可以學習體驗或生產製造的玻璃廠(附錄二跟三)。前者是希望擴大玻璃的思考方向,所以選擇了幾篇不同方向的玻璃看法;後者我們則是希望臺灣的設計師能多多利用臺灣的傳統玻璃工廠,有這些工廠的彈性能力,才有機會做數量只有幾百的實驗創新商品。一旦臺灣只剩下每次都要生產數十萬批量的玻璃工廠,不就表示臺灣失去玻璃創新的重要機會?

      

      過去有沒有未來

      

      在製作這本書的時候,心中並沒有任何答案。我們觸摸著手中的玻璃,思考「價格」20元玻璃的「價值」。我們帶著疑問,拼命沿著所有的線索亂走,闖進一家家玻璃工廠,最後繪出的不是一張聚焦清晰的圖像、也不是一份條列分明的PPT;而是一張巨幅照片,裡頭有各種故事與畫面,分別站在不同層次的景深位置,需要讀者拼湊出自己的答案。

      

      但我們隱隱覺得,臺灣擁有許多技術精良的師傅,面對許多極盛產業的衰落,應當有機會與現在興起的許多年輕設計師結合,善用其生產彈性,推出更多樣的玻璃製品。

      

      我們來到新竹、竹南,記錄各種玻璃師傅的故事與技藝,不斷按著快門、不斷錄下各種訪談,也不斷替傳統玻璃找出價值,向每位玻璃師傅表達我們的讚嘆。我們不確定這些工作的意義,或許有機會為一些臺灣的過去找到一些未來,或許,只會是一場玻璃的夢境,夢見臺灣這個誕生地。

      




    其 他 著 作
    1. 成材的木,成器的人:台灣木職人的記憶與技藝
    2. 活字:記憶鉛與火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