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定價117.00元
8
折優惠:
HK$93.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家人這種病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426738
下重曉子
許婷婷
三采
2016年9月02日
107.00 元
HK$ 90.95
詳
細
資
料
分
類
心理勵志
>
兩性與家庭關係
>
家庭/親子關係
同
類
書
推
薦
有愛就是一家人:我們這個時代的多元家庭想像圖
假性孤兒:他們不是不愛我,但我就是感受不到(二版)
孩子有話,不跟你說:法國父母最信任的育兒專家多爾多陪你面對棘手的教養難題(「當孩子出現」系列)
謝謝妳是我媽媽:拾尋母女日常點滴與一起創造的回憶清單
母女的世界:愛有多少,傷害就有多少;有多親近,就有多麼埋怨
其
他
讀
者
也
買
夜青天使(5)--微笑不再是奢望
芥川龍之介經典小說套書(羅生門+地獄變)
海盜共和國:骷髏旗飄揚、民主之火燃起的海盜黃金年代
美術男子
母親這種病:現代人的心靈問題,可能都來自於母親?
文學男子
內
容
簡
介
一本寫給為家庭所苦的人們,得到心靈的救贖與自由
戳破「幸福家庭」的真相!
愈親近的人,愈讓人感到疲倦、恐懼!
挑戰家人關係,反轉對家庭的美好想像。
不過度期待,適度的家人關係更健康!
目
錄
推薦序1? 你怎麼想,決定你怎麼活──作家 小生
推薦序2?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 楊聰財
推薦序3? 在家庭的天空下—那些生命中值得深入探尋的事──衛生福利部旗山醫院臨床心理師 謝志伸
推薦短語? ──律師娘 林靜如
序章??
其實大家都不了解自己的家人
何謂家人?
為何我避開家人呢?
第1章??
如何處理困難的家人關係
盲目相信家人的東方人
為何會盲目相信家人?
不婚男女增加的原因
對孩子無法放手的父母,讓人看不下去
家庭不睦,孩子還是能安穩成長
大人眼中的好孩子,只是個乏善可陳的人
家人的期待是最可怕的壓力來源
為子孫留下遺產沒有半點好處
金錢,讓家人關係變得醜陋
即使是夫妻,也未必能真正相互瞭解
第2章??
家人這種病
只會講家庭私事的人很無趣
聊私事就是想自誇或抱怨
和他人比較家庭私事是萬惡根源
稱呼丈夫為「一家之主」的畸形文化
「為了孩子而不離婚」是正確的嗎?
沒有比婚姻壓力更大的事
女性應該生孩子嗎?
對不孕的女性說「給我生孩子」,實在太殘酷
也有人因被家人捨棄而過得不錯
孤獨死並非不幸
死後不進入家族墳墓的人越來越多
就算不結婚,和別人一起生活很重要
家庭相簿代表的意義?
沒有比家庭更讓人感到身心俱疲的
第3章??
了解你的家
因家庭照護而增進的親子關係
父母需要被照顧時,才會表現出軟弱的一面
家庭為何具有排他性?
以家族為名的暴力
不被人依靠的孤獨感
不斷改變的家庭結構
家人關係又近又遠
只有兩個人的家庭
印有全家福的賀年卡是種幸福的強迫推銷
真正的家人關係和血緣無關
第4章??
給離世家人的信
了解家人就是了解自己
給父親的信——冬雷
給父親的信——剝奪公職
給父親的信——遺物
給父親的信——男人間的吵架
給父親的信——墮落的偶像
給父親的信——家庭崩解
給父親的信——主治醫生的信
給父親的信——病情驟變
給母親的信——通信
給母親的信——母性
給母親的信——反抗
給哥哥的信——胰臟癌
給哥哥的信——纏繞的線
給自己的信——最後還是孤身一人
序
推薦序1
•作家 小生
你怎麼想,決定你怎麼活???
? ?
作者用真情流露的思念,打臉了自己硬撐的頑強。
???????
本書的作者是一個努力活出自己的女人,而且不隨著日本貶抑女性的國情搖擺,確實,作者在相當年輕的時候就進入NHK工作,當時甚至沒有男女雇用機會均等法,育嬰制度也不如今日這麼完備。可以想見,在那樣環境下的女人,要讓自己的努力被看見、要讓自己的聲音被聽見,需要用多麼堅定的立場,多麼大聲的疾呼,才能有如今的成就。也因此有些主張像是:「大人眼中的好孩子,只是乏善可陳的人」、「只會講家庭私事的人很無趣」都像是為了給沉悶的社會一記響鐘,而選擇的特立獨行。
??????
在〈孤獨死並非不幸〉裡,她主張:「或許身後事會有給家人或子孫添麻煩的地方,但只要當事人滿意,那又何妨?」這樣課題分離、又帶個體主義色彩的論述,是作者面對自我課題的處理方式,也是堅強的寫照。
???????
但這種「子非魚,焉知魚之樂」的態度,實在有點太簡化了高齡化社會背後種種的問題與無奈。極度主張課題分離和把個體主義無限上綱成了「干我屁事主義」的地步,在我腦中產生了很多拉扯,畢竟很多時候我認同處理好自己的內心再來面對兩者的關係是很受用的方式。
??????
我並非完全否定「關係」這件事,即使我一個人活得很快樂,也不代表我一個人死去的時候不會帶著遺憾,想著萬一別人發現我屍體的時候滿是惡臭真是抱歉,兒子看到爸爸這樣走掉不知道會不會自責……畢竟「關係」不是自己說了無關就無關。
所幸我在書的後兩章讀到了一絲溫暖的光輝。
作者父親早年從軍,參加二戰,戰敗後改行做甚麼生意都失敗,喜歡畫畫卻被迫為了生計做不喜歡的事,就算作畫也是一些能賣錢的春宮圖,她整理遺物時看到這些非常難過,一個原本是她心中憧憬的偶像的爸爸,變成垂頭喪氣的公雞,鬥志全失……。
???????
她寫給家人的信,收錄於的四章,雜沓的字海裡紀錄了陪伴父親在病床時的心情:「內心溫柔,心裡內藏著纖細敏感的神經卻不時顯露在臉上,這些都是我裝作沒看到的……為何我想別過臉去了,因為您這般溫柔,而我遺傳自你,所以別過臉不願再看,也是一種對自我的痛恨……。」
???????
我突然可以看到,在二戰結束還是國小三年級的小女孩,怎麼面對落魄父親的失望、帶著這樣的心情面對職場裡的男同事並成為女強人、面對先生以及家庭未解的課題進而選擇獨善其身……。
?????
前半段就像她強撐出來的表象,最末段則如同她的人生邁入晚年,行筆至此,內心流露出來真誠的自我療癒與救贖。兩種都沒有錯,我只是覺得非常悲傷。
?
當下治癒不了的傷痕,不會永遠消失,只是晚一些面對。
?
至於到底要把人當完全獨立的個體,還是重視家庭關係?其實這世界從來不是非左即右,如果作者和我們都能活得中間一點,也許不會那麼辛苦吧。
推薦序2
• 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 楊聰財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
?
本人參與「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所以當受邀為《家人這種病》此本書撰寫推薦序,本人欣然同意:因為知識就是力量,寄望從此本書,讓讀者可以藉由作者現身說法的一本「家庭經」,一方面了解家庭對個人個性養成的深鉅影響,也可以打破「家庭必然是每個人避風港」的假神話;更重要的是:如何從他山之石,導引有緣的家人可以健康地互動成長。
??????
家庭是每一個人的最小社會單位,每個人都無法決定自己的父母親,甚至兄弟姊妹是誰。要做個有益孩童身心健康的父母親,顯然不是渾然天成,而是需要「學習」的。
??????
從家庭功能的角度來看,所謂「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因為東方人(例如:日本人、華人等)普遍都有「家醜不可外揚」的心態,就算家庭矛盾一次次升級,一家人因為各種問題撕逼得不可開交,也不過是關起門來互相爭吵甚至大打出手,到了外人面前,也總是一副其樂融融的樣子。當家庭中的一個人員出現問題之後,往往會成為眾矢之的待罪羔羊(Scapegoat),卻忽略了任何一個人都是家庭中的一部分,無可避免地受著家庭的影響。
???????
這本書整體圍繞的家庭案例,是作者下重曉子採取「自我剖析」式的方法,向大家介紹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父親((家暴成性)、母親(過度溺愛)以及早逝的哥哥(沒有血緣關係)。到底什麼是「家人這種病」?由此本書來看,乃是具有以下的幾種特徵:
?
1. 對家人的過度期待
2. 只會講家庭私事
3. 愛和他人比較家庭私事
4. 家庭暴力
5. 過度溺愛
在此引用史麥克史坦Smilkstein所提出的家庭功能評估APGAR,便可以知道《家人這種病》會造成的負面影響。APGAR各自代表:A適應度Adaptation、P合作度partnership、G成長度growth、A情感度affection、R融洽度resolve。評估方式則是由受測者回答下列問題,並補充說明:
?
1. 我滿意於當我遇到困難時,可以求助於家人。(適應度Adaptation)
2. 我滿意於家人和我討論事情及分擔問題的方式。(合作度partnership)
3. 我滿意於當我希望從事新活動,或是有新的發展方向時,家人能接受並給予支持。(成長度growth)
4. 我滿意於當家人對我表達情感的方式,以及對我的情緒(如憤怒、悲傷、愛)的反應。(情感度affection)
5. 我滿意於家人與我共處的方式。(融洽度resolve)
?
??????? 鑑往知來,可以生訓。本書的第三章寫的真好:學習傾聽對方的聲音,不要先入為主地評斷你心目中的家人,因為真正的「家人」與血緣無關。真正有關的,我認為應該是先有「尊重」,之後發展出惜緣、關懷、感恩吧。古人有云: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但是同船可不一定必出善果!想要結好緣,或是要結怨緣,真是需要這些家人,都要一起發起善念!
推薦序3
• 衛生福利部旗山醫院臨床心理師 謝志伸
在家庭的天空下 ─ 那些生命中值得深入探尋的事?? ?
?
與家人相處帶來痛苦,那麼,盡力避開家人,可行嗎?
?????
「就這樣,打包行囊,離開,真正的離開,搭上速度越快越好的交通工具,憑著直覺在某個沒聽過名字的地方落腳,然後試著靠自己,只靠自己的力量,創一片天地」,這樣夢幻的劇情,誰都想過吧?至少也曾在夢中出現過。臨床工作上見過一些人是真的實踐了,那些人給我的感覺和作者相似,勤奮不懈,通常擁有比多數人更加敏銳的思考及感受能力,不須特別多做什麼,他們自然進了一流學校,或在專業上擁有令外人稱羨的成就。然而,最令人不知所措的就是與之一同回顧累積成果的時刻了;內心的夢幻劇情當場真實呈現,雙方應當為之動容吧?實際上,兩人卻常常就只能陷入無止盡的沉默,無可歌頌。「若真的有得選擇,才不選這條路呢」,就曾有人這麼說。
???????
與家人的真實接觸或許可能避免,但如何才能不出現和家人有關的思緒?又該如何避免早年家庭經驗中的感受在往後生活中一次次被觸發呢?在我看來,避免現實中與家人的接觸較像是沒有方法的方法,是屢次無助地挫敗後自然形成的反應,治標不治本,只是試著不讓傷害繼續擴大。那麼,為何面對家庭議題時帶給人們的無力感總特別強烈呢?家庭意志的形成受社會環境、族群文化脈絡複雜影響著,那是千百萬人的事,個體在形塑個人意志的過程中為了不被家庭意志所吞噬,常不自覺地對抗起這實力深不可測的敵人;實際上的戰勝不可能,最多只能是某種心理上的勝利。
???????
「我們生來不能選擇家人,當我們一出生就決定了將來成長的框架。」大多數人在生命中的某些時刻肯定都曾出現類似的體悟,或許也可視為對深感不自由的哀嘆。生命早在個人意志降臨前即透過基因遺傳及家庭組成、社經地位等環境特徵,替人們繪製了獨特的生命藍圖。大多情況下我們只是身陷其中,執著地沿著圖紙上的線段反覆描繪,直到某個偶然機會被迫退一步觀看,才驚愕地發覺,那缺乏生命力的作品是連自己也唾棄的,那樣的生命之作缺乏當事人自由揮灑的痕跡,唯一使人印象深刻的反倒是過程中滿滿的辛苦與挫折。
???????
閱讀本書過程,最引我注意並欣賞的是作者面對個人生命議題時的坦誠及回應生命探問時的認真態度。知名存在心理治療師歐文.亞隆曾於其著作《存在心理治療》中詳細描述人類存在的四項終極關懷(Ultimate Concerns):死亡、自由、孤獨、無意義;這些議題在人生不同階段隱匿於幽微處,同時影響著人們生命中所做的大小決定。本書作者下重曉子女士已年過八旬,如書末所述,「母親過世後,彷彿我眼前的屏風瞬間被拿掉,頓時柳暗花明,但剎時有一種接下來就要輪到我的感覺。」或許在閱讀的同時,可試想那是什麼樣的心情?在感受到死亡進逼的心理狀態下,最令人在意且願迫切投入的又是些什麼呢?
???????
作者在經歷與雙親數十載漫長情感拉扯後,終以一本回顧自身家庭經驗及描述個人家庭現象觀察的書籍,展現了其內心所期待的出路。
???????
若天空不存在,底下的人們如何清楚目前身處何方?若家庭概念不存在個人心中,人又該如何確認自我與外在世界的關聯而不至迷失呢?不可否認,正視家庭中交織的情感關係是極艱辛的,然而該認清的是,持續逃避必會使憾事一再發生;在本書中,作者同樣在數次錯失進一步深入認識家人的機會後才鼓起勇氣面對。在我的經驗中,探索個人與原生家庭關係應視為一輩子的功課,閱讀相關書籍、書寫或投入一段深度心理治療,則是促進探尋深度的可能途徑。或許讀者們可將此書視為個人探索之旅的開端,即早開始面對生命終將提出的探問。
???????
在試著了解本書內容並參照個人家庭、工作經驗的過程中,一段話就這樣浮現:「生命夠長,許多不變的、核心的事物,終將以雨後新芽的姿態展露。也許一路上我們所能做的,就只是試著尋回初衷,並細心呵護著對灌溉的興趣及對拂曉陽光的盼望。」
推薦短語
• 律師娘? 林靜如
「愛家人是一種義務嗎?家人理所當然要是同一個群體嗎?有家人一定比較快樂嗎?
然而,我們生來就無法決定家人,卻因為『家和萬事興』的框架而必須相愛。
你也得了家人這種病嗎?你有沒有想過,你的『家庭』應該要由你自己來決定!?」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