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美國人:一種跨文化的分析比較

美國人:一種跨文化的分析比較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335393
愛德華.史都華
衛景宜
八旗文化
2016年8月31日
107.00  元
HK$ 90.95  









社會科學 > 文化研究 > 文化人類學

















美國──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國家,卻也是最不被理解的民族。





序言

譯序

第一章?? ?跨文化問題研究的分析架構

第二章?? ?知覺與思維

第三章?? ?語言與非語言行為

第四章?? ?行為模式

第五章?? ?美國人的社會關係

第六章?? ?美國人的世界觀

第七章?? ?美國人的自我觀

第八章?? ?跨文化溝通中的實務問題

結論

附錄



?





序言



  二十多年前,為了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這本書首次面世。從那以後,跨文化心理和跨文化交流的研究有長足的進步,推動了我們在該領域的知識水準與專業技能,並使更多的人在異質文化交流中變得卓有成效。今天的世界是一個相互依存的世界,人們對瞭解其他文化和提高跨文化溝通能力的需求不斷增加,但在文化交流中較能應付自如的人相對來說仍是鳳毛麟角。



  從事跨文化工作的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文化是當今世界所面臨的許多重大事件的真正根源。每天早晨,報紙上不斷提醒讀者美國對日本的貿易呈現逆差,美國和歐洲的經濟學家們紛紛批評日本文化如何阻礙了其他國家進入其市場。晚間新聞報導的是強國政治的最新動向有可能威脅世界和平,但是,為維持國際局勢的穩定而需要簽署的重要戰略契約,卻因各方在談判和決策文化模式方面的衝突而陷入僵局。中東的騷亂歸根結底還是社會政治團體之間文化衝突的反映,同週期性爆發的城市暴力事件的性質並無二致。文化交流的發展有時能幫助我們除去認識上的層層誤解,而直接面對那些經濟、政治和社會事件的文化根源。但是,以現有的認識和操作水準,還無法使許多國內和國際間的敵對狀態化干戈為玉帛。



  我們需要培育文化理解的另一個原因是美國的世界地位的改變。美國經濟和政治影響力的衰落致使美國人在國際上的角色發生變化,同時也改變了外國人對他們的態度,美國人不再享有二十年前他們所佔據的優越位置。在本書的第一版中,「顧問」一詞被用來指那些在外國工作的美國人,今天,美國角色的變化幾乎令這個詞失去了意義,美國人的身份由顧問變成了合作人、主持人、訪客和競爭者,美國人的這些新角色必然要求對跨文化理解領域裡的一些核心問題給予新的闡釋。



  在本書中,作者們認為「跨文化問題」的起源是美國人與其他國家及其它文化背景的人在相互交往中,在行為、思維、觀念及價值方面的差異。這些文化差異常常產生誤解,從而導致人與人之間的摩擦與衝突。加深對文化差異本質的瞭解將增進美國人在跨文化情境中溝通的有效性。但要達到這一目標,美國人必須首先瞭解他們自已的文化如何決定了他們的思維,如何在他們的頭腦裡根植了那些左右他們行為的價值與觀念。



  文化的自覺並非易事,因為文化往往被內化成思維和行為的模式,而被人們視為一種習以為常、天經地義的東西。對美國人來說,要意識到他們的「主觀文化」尤其困難,因為美國人通常把文化因素解釋成個人的性格特點。這種對「內化的文化模式」(internalized cultural patterns)的看法忽視了其社會根源,這是美國文化的一個特色,並不具有普遍意義。



  這本書是從美國人的角度寫的,因此美國文化被作為該書的出發點,所涉及的其他文化主要只扮演對比的作用。就像人們繪製世界地圖時總是把自已的國家放在地圖的中心,美國文化在本書中被給予這樣的重視確有某種程度上的民族自我中心主義(ethnocentrism)之嫌,但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進行跨文化的分析。所以,我們想在此強調,我們在寫作中沿襲這一陳規並不意味著我們把美國文化看成是世界文化的中心。



  我們對文化交流中出現的跨文化問題的分析,無疑會涉及美國人和其他文化成員之間互動交流中存在的某些障礙,並可能指出一些改進的具體方法。但是,提供某種「行為規範」並非本書的目的。我們的目標是要對美國文化的一些重要方面進行總體性的描述,並且展示它們在文化交流中的實際效果。為了配合實務需求,本書在撰述時刻意避開了有關文化的意義、道德價值,以及其他比較學術性的爭議。



  本書的第二版與第一版的宗旨相同,即為那些常在國外旅遊、工作或與外國同事一起生活的美國人所碰到的溝通、相處問題提供一個新的視角。這本書為那些來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提供了觀照他們生活的不同角度,同時也讓美國人可以從對比的角度反觀自身文化,從而加深對美國文化的理解。我們期望從事多元文化交流的訓練人員、技術人員、學生、學者、生意人,以及其他在生活或經常居留於其他社會的美國人,能把他們對美國文化的新認識落實在生活之中。這本書同時也希望能幫助研究美國問題的學者,或許通過跨文化的分析能使他們對美國文化有更敏銳的洞察力。



  最後,我們希望本書能為那些想更加深入瞭解美國人行為方式的他國民眾提供一個參考。我們試圖在書中不做任何民族自我中心主義式的曲解,以免讓外國讀者難以接受。



  在本書的第一章,我們對西方和非西方社會之間的某些根本性差異做了對比,並在此基礎上討論跨文化的問題,我們還列舉了許多美國人在國外所遭遇的文化障礙的具體事例。在第二章裡,我們從美國人一開始是如何具體的認識這個世界,一直討論到他們如何做出抽象的觀念性的結論,由此對美國人的思維方式和文化上的差異做了追溯。第三章探討了沃爾夫假說(Whorf hypothesis)的意義和侷限,以及語言使用方面的其他因素,其中包括美國和其他不同文化的溝通模式中非語言行為的作用。從第四章到第七章,我們從四個方面陳述了美國人的觀念和價值中的一些核心問題:行為模式、社會關係、世界觀,以及自我觀與個體觀。在上述章節中討論的有關觀念及價值通常主要反應的是美國主流的中產階級的價值觀,顯然,這並未囊括所有其他主要的價值觀,儘管它們也相當普遍。但在討論過程中,我們會藉由把美國主流文化的特徵與本國和外國的其他文化的特徵進行對比,藉以強調觀念與價值的相對性。最後一章考察了前幾章的理論分析在美國人文化交流實踐中的意義。



  我們在全書中儘量運用一般性的概念,避免使用那些冷門的專業術語以及社會科學方面的概念。但我們也採用了文化交流領域裡某些慣用的詞彙。由於「跨文化」(cross-cultural)與「異質文化間」(intercultural)兩個詞含義相近,在書中它們有時可以互換,但我們對這兩個詞彙也做了較為精細的區隔。「跨文化」一般指針對文化差異上的任何比較(如美國與日本價值觀的跨文化研究),或指存在文化差異的狀況(如跨文化教學情境)。「異質文化間」一詞則通常加在交流、溝通或關係之前,指不同文化群體之間的實際交往。例如,在一個跨文化的工作環境中,美國人和外國人必然要介入異質文化間的交流。我們避免使用「國際性」(international)這個詞,因為它會被認為是種種在文化層面上既無從比較、又互不相關的政治經濟事務。儘管書中沒有出現這個詞,我們仍希望這本書的跨文化視角能被看成是對國際問題研究的必要補充。



  「美國人」在書中指的是美利堅合眾國的公民。許多人喜歡使用北美人(North Ameircan)這個詞,本書作者認為,儘管美加兩國人民之間具有許多相似之處,但若將一個主權獨立的加拿大公民包括在美國人這個範疇之中則會導致誤解。尤其當我們考慮到墨西哥也屬於北美,這樣做就更不妥。用「美國人」指稱美利堅合眾國的公民在歷史上已經形成慣例,因而我們沿襲這個作法。



  美國文化通常指主要由白人、男性、中產階級成員(但不僅限於此)構成的美國主流社會的思維和行為模式。我們在討論美國社會所呈現的其他文化現象時,將會使用「族群次文化」(ethnic subcultures)這一術語。其實,美國的主流文化和族群次文化之間在不斷相互融合和影響,這種區分顯然是人為性的。在討論少數族群之間的互動時,我們將用「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來代替跨文化;用跨族群(interethnic)代替「異質文化間」。



  其他還有幾個意義比較特別的詞彙:「旅外者」指任何(在此僅指美國人)為某一具體目的在國外旅遊或在外國暫住的人。「國外」這個詞一般用來指「美國以外」。除了根據具體情境使用主人或者學生等名稱之外,凡與美國人發生交往的外國人均被稱為合作人或同事。由於外國人這個詞有時會引起歧義,「地主國人」有時會被用來指美國人在國外所接觸的人。



  這本書的初版雖引用了佛羅倫斯.克羅孔(Florence R. Kluckhohn)的有關論述,但未採用其整套理論體系。本版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克羅孔博士著作的影響,並同時注意準確地表述克羅孔博士的思想,本書作者將對任何可能出現的詮釋上的歧義負責。在我們對美國文化進行分析時,喬治.福斯特(George M. Foster)和小羅賓.威廉斯(Robin M.Williams Jr.)的有關著作也被融入其中。



  除了引用已出版的資料外,本書還使用了一些尚未發表的原始資料。其中也包括訪談記錄,參與的人士有:駐寮國、泰國、和拉丁美洲的軍事顧問;國際發展機構美國事務處的技師;維和部隊的志願兵;救死扶傷的醫療志工;以及數百名在國際研究專業學習的外國籍和美國籍的學生。另外,作者個人的觀察又對這些資料做了進一步的補充。本書較年長的作者愛德華.史都華曾在美國、日本和歐洲擔任過多年的企業顧問,為企業做有關研究工作,並在國內及國外的美國政府科技部門工作過。本書的另一名作者,米爾頓.班奈特,從事文化交流的訓練、教學和研究工作,其中包括為在世界各地工作、旅遊和學習的美國人提供預先訓練並聽取他們回饋的報告。



  佛羅倫斯.克羅孔、喬治.福斯特、以及小羅賓.威廉斯對本書第一版的初稿提供了實質性的批評意見,他們所建構的理論架構在修訂本中仍然得到貫徹。我們還要感謝大衛.霍普斯(David Hoopes),本書的兩個版本都由他來進行編輯。他在提出精闢的建議之同時,也不斷地給予我們大量的鼓勵。




其 他 著 作
1. 人類學家眼中的美國人:一種跨文化的分析與比較 American Cultural Patterns – A Cross- Cultural Persp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