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思考的脈絡(增訂第三版)

思考的脈絡(增訂第三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4790760
蕭瑞麟
天下文化
2016年8月31日
167.00  元
HK$ 141.95  






ISBN:9789864790760
  • 叢書系列:財經企管
  • 規格:軟精裝 / 408頁 / 25k正 /
    財經企管


  • 商業理財 > 管理與領導 > 組織/管理

















      *本書為華人商學院學術界難得一見的原創理論作品,開脈絡學之先河。

      *每個真實案例皆是作者嘔心瀝血之作。並以科普語言解釋案例中理論精華,含金量極高。



      凡事,皆有脈絡可循。思考的脈絡,就是學習全局思考,掌握問題的全貌,循著問題脈絡,看見使用者的痛點,看懂組織的作為,看破機構的制約。看見了問題的全貌之後,便可以打通脈絡,讓創新活過來,創造更大的成功。



      本書作者透過多年跨企業的田野調查與行為研究,帶領讀者重回問題現場,抽絲剝繭地解開盤根錯節的問題全貌。



      增訂第三版特色:



      1.更豐富的案例,說明使用者、組織、機構三種脈絡中的創新原則。



      新版案例增加旭山動物園(介紹「被使用者」的觀念)、捷運報(介紹「人物誌」的觀念)、故宮博物院(介紹「物裏學」的觀念)、梵谷藝術策展(介紹隨創的觀念)、瀨戶內海(介紹劣勢創新的觀念)等。



      2.每個案例都點出不同的「脈絡」,並解釋如何由這些脈絡中找出洞見,設計創新方案,解決遭遇難題。



      新版點出「創新來自創舊」(過去的脈絡)的重要性。



      3.增加「觀念篇」,將每個案例中的理論精華,輔以科普化的解釋方式,讓讀者閱讀案例時,也可以知道要吸收哪些創新的核心觀念。



      這些都是根據國際上最新的學術研究整理而成,像是使用者創新、關鍵多數、人物誌、科技意會、物裏學、識知、知識內嵌性、組織作為、再脈絡、組織例規、策略回應、在地脈絡、柔韌設計、隨創、劣勢創新等。讀者可以透過案例,輕鬆地吸收這些創新觀念的精華。這些觀念會引導創新者由不同的脈絡下手,去找出切入創新的槓桿點。



      4.練拳不練功,到頭一場空;創新缺脈絡,徒勞又無功。



      新版中特別解釋創新者要如何以脈絡來思考複雜的管理問題,而不是一味盲目追求創新工具,像是設計思考、服務科學、社會體驗工程等。本書強調思考以人為本,在地脈絡如何能鍛鍊出創新「內功」。讓企業不再土法煉鋼地推出創新;讓政府機構減低推動新政策風險(像是最近推出的勞工休假政策、司法改革、教育轉型等政策,因為沒有思考脈絡,結果導致創新推出愈多,問題愈加嚴重。)



    推薦



      本書不但有深厚的學術理論為基礎,同時又兼具教育啟發性的意涵,是一本對產業界、對學術界極具參考價值的學術專書。

    ?
    前教育部長 吳思華





    推薦序(吳思華)

    推薦序(李世光)

    新序:創新,有時不擴散



    01. 凡事,必有脈絡



    壹部曲:看見使用者脈絡

    02. 悲鳴之聲:旭山動物園的創新物語

    03. 關鍵多數:衛星派遣系統的人性軌跡

    04. 捷客任務:更具設計感的捷運報

    05. 科技意會:洞見顧客的趨勢.

    06. 物裡學:清明上河創宋潮



    貳部曲:找出組織脈絡

    07. 涉入哈佛:引進案例教學法

    08. 越淮為枳:維修技術的轉移挑戰

    09. 有作為,有所不為:新加坡科技集團的競標學

    10. 再脈絡:迪士尼慘遭滑鐵盧

    11. 臺下十年功:臺大奈米生醫跨領域團隊



    參部曲:洞察機構脈絡

    12. 策略回應:愛迪生的燈泡謀略

    13. 在地脈絡:小七的創作魂

    14. 柔韌設計:階梯數位學院巧避機構

    15. 無中生有:策展梵谷燃燒的靈魂

    16. 少力設計:瀨戶內海的跳島藝術旅行



    曲終

    17. 以脈絡思考創新

    ?





    推薦序



    由脈絡中解讀創新契機

    經濟部長 李世光




      拿到這篇序言邀稿的時候,正好另一個視窗上,朋友臉書的塗鴉牆貼了一則「國際閱讀週」的活動訊息,規則如下:



      1.拿起離你身邊最近的一本書

      2.翻到第56頁

      3.把第5句話貼到你的塗鴉牆

      4.不要提到書名,也別忘了把規則一起貼在塗鴉牆上



    ??? 拿了這本新出爐的書做了個小實驗,書還沒編頁碼,認真地自己算了一下從已有的序言到後面的章節,第56頁第5句話是(按:本書是在258頁第5行):



      「這些問題常常被許多人問起,但是連李世光教授與團隊核心成員自己也想知道答案。」



      真是巧合,這第56頁第5句剛好提到我們的團隊,而話中所帶出想挖掘答案的好奇心,正是我當年一口答應開放研究團隊讓蕭老師明察暗訪的主要原因。屈指算來,跟政大科管所的同仁們,蕭老師、素華等人見面也有5、6年了,看著他們一一訪談實驗室裡的同仁,參加實驗室的各項活動,終於我們想要的答案隨著這本書的出版而逐步露出曙光。在蕭老師筆下,實驗室化身為太陽劇團,奮力地在舞臺上展現用10年的努力練習所換來的絢爛表演。



      現在的10年不比以往的10年,因為就在這10年間,網路誕生,Web 2.0、社群網站崛起,跨越時空與疆界的連結與互動,讓「創新」這個名詞一直不斷被重新定義,跨領域創新、開放式創新、使用者創新、破壞式創新??,各式各樣的創新名詞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冒出,蕭老師卻在這本書裡提出一個有趣的新觀點:創新來自創「舊」。



      的確,今後的十幾二十年是一個有趣的交鋒時代,30歲以上的數位新移民(Digital Immigrant)與30歲以下的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在此相遇,無法適應數位環境的數位新移民,是否會像「楢山節考」裡的老人被裝在竹蔞裡背到山上棄置,任其自生自滅?答案很明顯是否定的。不會用鍵盤,沒關係,可以直接用觸控的方式操作;不會用電腦,沒問題,網路接到電視裡,讓你用遙控器也可以上網;iPad不能打蒼蠅,那我們用軟性電子紙??。就像「國際閱讀週」的臉書活動亦然,用新時代的電子媒介(社群網絡),推行舊時代的實體媒體(書),沒有書名的片段字句,隱約透露著朋友近來閱讀的視窗。未來的時代就像百衲被,必須接受與包容舊時代的人類文化。



      創新之前,要了解既有脈絡(舊),再根據脈絡來設計或擴散,才能讓使用者因創新而獲益,組織因創新而成長,機構不會因創新而變成萬惡。



      舉例來說,資策會過去這些年來一直在推動服務創新,過程中深刻地體會到「組織」、「組織制度」、「組織文化」對於「創新」的影響。這也是資策會為什麼自去年開始將「科文共裕、創新開放」做為願景,還特意將中文願景翻譯成“Techno-Cultural Synergy,Innovation Unbounded”的基礎想法。如同呼應蕭老師在書中所提到的:



      要做出最能感動人心的服務創新,首先必須要讓提供服務的人先改變心念。先要「創心」之後,才能創新。



      我們的研究與實際體驗也發現,唯有真正的「從心出發」才能「從新出發」。「從心出發」就是要「用心想像」,透過「Culture meets Nature」,從科技跨入文化,讓文化帶領科技,提供以人為中心的服務,藉由「創心」,逐步達到「科文共裕」的目標,開創未來心經濟;而「從新出發」,則更要立足在原有的「脈絡」中,發揮「創新」的本領,以「創舊」為中心,向四面八方擴散,臻至「創新開放」的願景。



      蕭老師在本書中從「使用者」、「組織」與「機構」三個方向,以幽默的口吻與洗鍊的文字闡述案例,讓「創新」也有脈絡可循。我推薦給數位原住民的您了解如何創「舊」,介紹給數位新移民的您了解如何創「新」。在交錯縱橫的創新脈絡中,讓我們共同編織未來世界的百衲被。



    新版序



    企業裡的人類學家




      脈絡(context)這門學問的核心,就是學習掌握問題的全貌,以便讓創新更成功。這是我近三年來由研究中學到的心得。但是,如何才能讓思考有脈絡?我準備這本書,就是要深入回答這個問題。



      躁進的創新



      這幾年來,我一直致力將學術作品科普化,希望讓學術成果能與更多讀者分享。這本書是我的另一嘗試,希望讓更多人一起來關心「脈絡」這個的觀念。很高興,這本書第一版在天下文化出版不久後,受到不錯的迴響;也被中國杭州藍獅子與浙江大學出版社選中,在大陸出版。杭州藍獅子是策劃公司,浙江大學出版社負責發行。這次能修訂再版,我覺得很開心,希望有更多企業能理解脈絡與創新之間的關係。這陣子有學生,也有讀者問我,為什麼我如此醉心於「脈絡學」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得要回溯到我年輕時的際遇。



      年輕的時候,我讀到近代史,聽到中國清朝(一個超級大國)竟然會被日本(一個小島國)打得一塌糊塗。我很吃驚,也不知如何接受這段歷史。還有,英國(另一個島國)竟然可以統治大半個地球,建立大英帝國,創造出全球殖民體系,也讓我很不理解。這一路來,我看到很多個人、企業、政府,奮力借鏡國外的創新。我也聽到反對聲音,有人認為這樣是崇洋媚外。



      近代歷史,更常會令人掩卷而嘆,特?是亞洲近代的變革。十八世紀,美國以航海科技闖近日本,英國與歐洲諸國則以現代武器敲開中國大門。日本與中國兩個國家幾乎在同時展開維新運動。中國展開了「同治中興」,而日本展開了「明治維新」。同樣的改革,卻有很不同結果。同治中興成了海市蜃樓,而明治維新則開啟了日本霸權(雖令人遺憾),加入帝國列強。



      日本的明治維新其實也不是那麼順利。岩倉使節團大概是明治維新最重要的起點吧。1871年冬天,日本右大臣岩倉具視率領副使節大久保利通以及伊藤博文等百餘人,其中有約一半是高級官員,花了政府整年總預算2%的高額經費,展開一場為期一年十個月的跨國創新之旅。返回日本後,大久保負責推動改革,決定不學美國的自由經濟主義模式,而改效法德國以官產學合作的統治經濟模式,展開了創新急行軍。



      他做了什麼?大久保由法國引進繅絲場提供紡織品,由德國引進礦山冶煉場,由英國引進兵工廠等。為了扶植民間企業,他將五分之一的預算投入企業開發,實施「富國強兵、殖產興業」的創新藍圖。不過,大久保也因為急於求成,而引來各種官商勾結,造成民怨。另外,全面過度西化也讓日本傳統文化瀕臨崩潰。有人提議,日本人應該改以英文為母語,通婚西洋以改良人種。相撲等傳統被視為野蠻行徑,所以被禁止。日本開始把農曆改為公曆,男子的髮髻被減掉,改為西式短髮,官員改穿燕尾服,銀座被改建成西式洋房,電車穿梭街道,天皇開始吃起牛排。這些創新的衝擊對許多士族是忍無可忍的。1878年5月14日,大久保在上班的路上被人刺殺。



      1889年,伊藤博文接手,他看到這些衝突背後的脈絡,於是著手文化融合。雖然西服盛行,但和服變成華麗的禮服。雖然大家都去酒店歡樂,但茶道被保留下來,茶室成為人們尋求心靈平靜的場所。雖然許多人改學油畫,但日本的浮世繪以主流被保存。雖然觀眾迷上西方歌劇,但歌舞伎與能劇變成精緻的表演藝術。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日本,就是經過一百多年融合的結果。



      那中國的維新經驗呢?《燥動的帝國》(Restless Empire)這本書提供令人深思的歷史證據。作者文安立(Odd Arne Westad)是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的國際歷史學教授。他由西方觀點來看中國的歷史脈絡,格外令人矚目。與日本大久保利通幾乎同期,也是在一百多年前,馮桂芳(光緒年間榜眼,清朝推動維新的官員)負責大力引進西方科技時說:「我們必須向夷人學習的只有船堅炮利而已。」李鴻章、康有為等人大力疾呼的也是:師夷之技,拯救中國。這一段時間的中國,沉迷於西方的科技創新,浪漫地認為只要學會外國人的船堅炮利,就可以讓中國富?。



      事實,是殘酷的。1894年,當規模龐大的清朝帝國北洋艦隊(戰艦中還有外國軍官參與)遇上規模較小的日本皇家海軍,竟然大敗。中國船艦不是被日軍擊沉,而是被自己的大炮誤傷。原來,堅船利炮還不夠,如果科技背後的支援體系不到位;船大,不一定會堅;炮多,不一定會利。船會堅,炮會利,是因為背後有優良的支援體系與作戰策略。這一課,讓百年前的中國付出相當大的代價。科技要用得好,需要管理配套;而要學好管理,便需要知道創新的脈絡。借鏡歷史,我體會到創新之成與敗,一大部分取?於對脈絡的了解。



      國家如此,個人與企業更是如此。個人要學會一套技藝,像是瑜伽,不可能穿上瑜伽服,看幾本書就可以學會。企業投入龐大資源,去引進各種管理工具,不可能叫各部門用用工具就可以獲得創新成效。看不清楚創新背後的競爭動態、運作機制以及商業模式,看不清脈絡,創新工具只會成為點綴的聖誕樹。

    買一支昂貴的萬寶龍鋼筆,不代表文章就可以寫得好。這道理很明顯不是嗎?但是,多數人急於求成,選擇不去看脈絡,就全面展開創新。日本與中國的維新經驗,經過一百多年,傳承下來的經驗畢竟很少。



      這次新版中,書名再次修訂為《思考的脈絡:創新有時不擴散》。我希望讀者能更加關注思考脈絡,再去推展創新擴散。新版中,我維持原來架構,依然介紹三大脈絡:使用者、組織、機構,由淺入深理解脈絡與創新之間的關係。不過為深入說明,每一單元增加為五個案例,以說明分析脈絡的方法與呈現脈絡的多元面向。各章節歸納三項創新啟發,讓讀者能夠很快歸納重點,找到行動的方向。



      (本文摘自本書新版序)

    ?




    其 他 著 作
    1. 服務隨創:少力設計的邏輯思維(3版)
    2. 思考的脈絡:創新,可能不擴散(增訂第三版)
    3. 服務隨創:少力設計的邏輯思維(第二版)
    4. 不用數字的研究:質性研究的思辯脈絡(5版)
    5. 服務隨創:少力設計的邏輯思維
    6. 寒山拾得
    7. 不用數字的研究 :質性研究的思辯脈絡(4版)
    8. 不用數字的研究:質性研究的思辯脈絡(三版)
    9. 思考的脈絡:掌握問題全貌,創新更成功
    10. 反空間論(完整版)
    11. 讓脈絡思考創新:喚醒設計思維的三個原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