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我做專題研究,學會獨立思考!:高中生的專題研究方法

我做專題研究,學會獨立思考!:高中生的專題研究方法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4771028
黃春木
商周出版
2016年9月10日
107.00  元
HK$ 90.95  






ISBN:9789864771028
  • 叢書系列:超高效學習術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超高效學習術


  • 考試用書 > 學習方法

















      張忠謀說,在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學到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懂得如何學習和獨立思考。

      你什麼時候要讓孩子學會這些能力? 





    〈自序〉向世界發出提問

    〈寫作緣起〉為學習而研究



    第一部 像哲學家一樣思考:什麼是專題研究



    【單元一】業餘者最純粹的熱情:專題「研究」

    〈專欄〉高中生能做什麼研究

    【單元二】做了研究,就有能力:指導專題研究

    〈專欄〉指導專題研究:陪伴、支持和期勉

    【單元三】誰也拿不走的收穫:十月淬鍊

    〈專欄〉時間管理

    【單元四】成為「知識生產者」:三年鍛造

    〈專欄〉以實踐立下人生的座標

    〈專欄〉給正在十年好時節中的你



    第二部 像科學人一樣做研究:如何制定研究計畫



    【單元五】我們都該勝任愉快:什麼是合適的專題研究主題?

    【單元六】發揮無限想像力:多元類型的專題研究

    【單元七】燃燒吧,熱情!:最好的專題研究題目

    【單元八】從夢想開始:研究計畫的功能與內涵

    【單元九】獨一無二的過程:研究計畫的通用體例

    〈專欄〉淺談研究倫理

    【單元十】研究者溝通的誠意:研究成果的體例

    〈專欄〉專題研究成果發表封面與內文格式



    第三部 像作家一樣謀篇佈局:在寫作中展現思想



    【單元十一】盛大且精細的布局:寫作的基本觀念與態度

    〈專欄〉在研究與寫作中磨練自己

    〈專欄〉寫作是最精純的思考

    【單元十二】一連串思考的淬鍊:寫作,基本功的練習

    〈附錄〉KWL檢核表

    【單元十三】將思想精純化:學術寫作的要求

    〈附錄〉專題研究寫作檢核表

    〈專欄〉何謂「客觀性」

    〈附錄〉專題研究寫作示例與解說



    第四部 像創客一樣取精用宏:從資料中探索證據



    【單元十四】上窮碧落下黃泉:資料蒐集與引用

    〈附錄〉參考文獻與內文引註格式提要

    【單元十五】與古人為友、與名家為師:如何進行文獻探討

    【單元十六】按部就班或任其自然?:研究方法的建立

    【單元十七】練習溝通的藝術:關於理想的訪談

    〈附錄〉訪談檢核表

    【單元十八】《永不妥協》教會我們的事:向研究典範學習



    〈結語〉航向未來的契機



    ?





    寫作緣起



    為學習而研究


      

      在我的「專題研究」課堂上的學生是高一新鮮人,剛剛滿15歲,絕大多數人在國中的時候都蒙受讀書考試的枷鎖,然後突然之間面臨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要求,其間的轉變與不可免的衝擊,頗為重大。

      

      不少學生日後回想高中生活,都覺得高一的專題研究課程對他們的影響很大,但我自己始終明白,仍有一部分的學生並沒有在這門課程上獲得太大的成就感。雖然,我也很清楚,要讓全部學生都有可觀的收穫,需要很多條件的搭配,但身為老師,我當然還是有責任盡力將自己的本份做好;而把平日上課的內容具體呈現出來,應該是其中一件可以努力的事情。

      

      當然,會讓我起心動念撰寫本書,還有一個原因。有些學生在高二真正進行專題研究與寫作時,部分基本觀念卻沒搞清楚,當他的指導老師質問時,少數學生竟會回答說:「高一時,老師沒教。」於是,就有那麼幾次,不同的指導老師跟我談起一樣的「高一時,老師沒教」話題,讓我覺得很錯愕、生氣,但情緒一過,不免會反省,下回這些個部分要特別注意、多加強調。

      

      幾年下來,「高一時,老師沒教」問題還是零星出現,這對於我在課程上的持續改進,都是助益。現在,學生們陌生、誤解、感到艱困、常犯下的錯誤等,都轉化為這本書中不少講解上的重點,白紙黑字寫了下來。日後,「高一時,老師沒教」的卸責之詞,或許就可以消除了;而確實的「高一時,老師沒教」之指教,將會是本書後續修改、增補的動力。

      

      此外,我曾經在一些場合分享「專題研究」指導上的心得,有些家長和友校老師都感到興趣,覺得學生能學習這樣的課程,真是幸福;接著,他們就會希望我能夠再多分享一些,甚至希望安排後續的交流活動。

      

      由此我不免設想,如果這些經驗真是有價值的話,那麼就某種意義而言,本書的分享是在企圖實踐一種公平性,希望拉近因為不同經驗與能力的老師在指導中所可能存在的落差或偏誤,讓更多的學生可以因此受惠,不至於花了許多心力,卻事倍功半。

      

      就專題研究而言,中學生在數學或自然科學方面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在寫作及表達方式上,都各有相當一致的標準和出入不大的模式,他們最要費心面對的考驗,是如何完成理想的研究設計來回答自己的提問;社會科學中的量化研究及其論文寫作和表達方式,通常也都有類似數理學科的模式,以及面臨的考驗。

      

      走文、史、哲領域研究的學生,通常在研究方法上也不會再特別強調,因為各有其特定的取徑,譬如做歷史研究的學生,不會再明言是「採用歷史研究」;不過,這些人文學領域作品在寫作及表達方式的差異性就很高,個人風格或個別論文架構十分多元。

      

      至於社會科學走質性研究典範的論文,無論研究方法、或者寫作及表達方式,可說是呈現了最為明顯的個殊性;換言之,整個研究的定位、取徑、架構和歷程等,將是一連串慎思明辨的選擇。

      

      上述這些比較,是多年來觀察所見的概略性看法;不同領域研究與寫作方式上的差異,就只是「不一樣」而已,彼此之間沒有高下難易之分。但就本書的寫作而言,很難在有限篇幅中滿足各種類型研究及寫作的需求,自然得有所定位和取捨。本書最關切的,主要是「基本觀念」的建立與「一般性方法」的指引,並沒有特別針對哪一種研究領域來限定,但對於準備練習社會科學探索、研究的學生而言,還是會有較多的參考價值;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些學生面臨「研究方法、寫作及表達方式」的選擇,比較複雜一些。

      

      不過,應該要釐清的是:中學生學習做專題研究,目的不是要成為某一個領域的專家學者。我始終認為,「專題研究」的課程目標,是藉著進行研究的過程,引導學生增進自己的閱讀、思考和寫作能力,換言之,不是「為研究而研究」,而是「為學習而研究」,更精確地說,是「為閱讀、思考和寫作而研究」,做專題研究是一種策略或歷程,真正的目的是促進閱讀、思考和寫作能力的精熟。

      

      因此,本書並非一本教導研究方法,或者相關技術與工具的專書,而是一本協助學生從專題研究「做中學」,鍛鍊閱讀、思考和寫作能力的書籍。

      

      其實,我的學生們畢業多年後回想,覺得當年高一專題研究課程對他們的影響很大,他們所謂的「影響」,絕對不是在研究方法上的訓練,而是在閱讀、思考和寫作能力上,或者說,是在提問、實作和溝通表達能力上的增長。也因此,學長們才會一再地跟學弟說,「專題研究」學好,對於準備考試,絕對是加分的,因為閱讀、思考和寫作能力大大提升了。

      

      說到有利於考試加分,似乎流於世俗,學生們在一開始進行專題研究,自然不是為了這個目的,只是後來發現有這個意外效果罷了!但就我而言,這不算意外。這些年來,我越來越覺得要把考試考好,中人以上的智商也就可以了,但關鍵卻不在反覆練習、記誦多少次,或者考多少張考卷,而在於統整理解了多少;具體而言,是讀書方法和態度在產生決定性的作用,而非智商,或者某某名校的招牌。

      

      專題研究,真正鍛造的就是方法和態度,在完成專題研究的練習之後,看待世界、知識與學習的方式就不一樣了;所謂「脫胎換骨」,是一個十分恰當的比擬。

      

      希望本書所探討、分享的內容,可以讓大家在閱讀、思考和寫作上,從此有了「別開生面」的新境界。

      




    其 他 著 作